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近几年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施解决了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区玉米种植和提高玉米产量的瓶颈难题,加速了玉米产业的飞跃发展.然而,近几年我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几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品种,但适应范围小,推广面积上不去,远远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陇甜1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2002年以自育自交系T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T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加强甜型玉米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审定编号:甘审玉2008014。该品种由于产量高、口感好而受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很好。  相似文献   

3.
玉米生产发展的过程与品种选育和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玉米杂交种而言,一般5~7年更换1次;而甘肃省极早熟玉米育种滞后,跟不上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育成早熟玉米品种酒单2号以来,一直沿用该品种至今.虽然近年来甘肃省通过育种攻关选出了几个早熟玉米品种,但因生育期长、适应范围小,无法取代酒单2号;而酒单2号的产量较低,生育期偏长,不能满足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及东北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玉米已成为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全省的气候条件比较复杂,不同生态区对玉米品种要求不同,决定了我省玉米品种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由于我省生产上玉米品种比较繁多,给玉米生产带来不同影响,使我省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品种得不到更新,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玉米生产.针对此种情况,锦州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玉米升级计划,加强高产、优质、多抗性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锦单18号的成功选育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临玉 17 是针对甘肃高寒阴湿、半干旱、川水等不同类型区选育的高产、稳产、抗病的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以自交系齐 319 作母本、自交系 340 作父本进行组配,2021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 20210110。适宜在甘肃省作春播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6.
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水果型蔬菜,由于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颜色多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欢迎.特别在大中城市市场需求较大。近年来新疆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选育出一些鲜食玉米新品种.另外,从疆外也引进了很多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从成熟期上看,缺少特早熟品种,特早熟品种由于熟期短,即可作为春播品种抢早上市.又可作为复播品种使用,种植效益明显。当前新疆农民种植的特早熟鲜食玉米大多是普通玉米,  相似文献   

7.
陇单5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2003年以外引系K12为母本、自育系LY32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大穗中晚熟玉米杂交种。2005-2007年参加甘肃省中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甘肃有效积温≥2600℃地区种植。2009年1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2009001。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甘肃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65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6%。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是玉米增产最重要的有效措施。近年来甘肃省选育推广的适宜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中晚熟玉米品种较多,而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早熟玉米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一些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稀植大穗品种,与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耐密、广适型玉米新品种有很大差距,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适  相似文献   

10.
金玉1号是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课题组选育的高产、多抗、高淀粉、中熟玉米新杂交种。该品种是1997年以自交系858作母本.自交系409做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1998年参加新杂交组合鉴定试验.1999—2001年以组合代号5107参加杂交组合复鉴和品种比较试验,2002—2003年参加甘肃省中(中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2003—2004年进行高产栽培试验。2004年12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玉米育种是以利用杂种优势为主,从具有优良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为原材料进行选育。就玉米杂交种而言,一般5~7年更换1次。近几年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几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品种,但适用范围小,推广面积上不去,跟不上全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甘肃省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培育丰产、稳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甘肃禾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甘肃省白银市种子站等科研单位合作以自育系HS44 为母本、自育系HS41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穗行种植鉴定与株系筛选、品种比较试验、甘肃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DNA 指纹检测、DUS 测试、品质化验、抗性鉴定等育种环节,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禾盛219,2022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春玉米生态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多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在玉米大田生产当中,多穗现象却频频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发生程度不一:同一品种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不同的土壤条件发生程度也不一。多穗会造成第一果穗偏小,穗粒数少.影响产量,有的甚至造成空秆绝收,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杂交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兴荣 《中国种业》2013,(12):78-78
1品种来源及特征特性 五谷1790是甘肃省五谷种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冬在海南以自选系6300为母本与自选系64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审定编号:滇特(保山)审玉米2010061号。该品种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在腾冲县全生育期平均122.4d,株高269.4cm,穗位高105.8cm,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一些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稀植大穗品种,与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耐密、广适型玉米新品种有很大差距,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适宜密植的玉米新杂交种选育,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玉米主产区种植的耐密、广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杂交种陇单10号,对我省玉米生产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木子 《种子科技》2014,(2):23-24
吉祥1号是一个“类958”玉米品种,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比郑单958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是由甘肃省武威市农科院培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玉米新品种。2011年1月1日,该品种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是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农业部保护的玉米新品种。2011年12月16日,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武威市农科院签署了《玉米杂交品种“吉祥1号”生产经营权转让合同》,以2680万元的价格受让武威市农科院拥有的吉祥1号生产经营权,实施期限为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到该品种退出市场为止,实施范围是全国适宜种植区,品种权转让费用创下我国玉米品种权转让最高纪录。敦煌种业试图借此机遇大干一场,也期待着吉祥1号在敦煌种业能够早日呈现“吉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播期调节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适宜条件下不同类型高产玉米品种都能发挥高产潜力。晚熟品种掖单13对温度、光照变化反应敏感,花后高温、光照不足严重影响其产量。登海1号花后最适日均温为25.41℃,掖单13为24.15℃。  相似文献   

18.
1玉米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需要养分多。生产100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氮2.0-4.0kg、五氧化二磷0.7—1.5kg、氧化钾1.5—4.Okg。玉米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以及栽培方式不同,在确定具体施肥量时,要综合分析考虑。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全国气候条件比较复杂,不同生态区对玉米品种要求不同,决定了我国玉米品种类型的多样性。针对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生育期偏长、含水量高、抗病性较差的特点,我们确立了利用引进外来优异种质与本地种质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质资源赖氨酸含量分析及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全省56个县(区)的481份玉米地方品种的赖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玉米地方品种赖氨酸含量平均水平较高,平均值为0.33%,高于全国平均值(0.29%),极限变幅为0.23%~0.41%,常见变幅为0.30%~0.37%,含量在0.35%以上的品种占总体的29.7%,遗传变异广泛;存在一些硬粒型,糯质型,红粒的高赖氨酸资源;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品种,赖氨酸含量有明显差异,黔南和黔东南玉米生态区具有丰富的高赖氨酸资源。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赖氨酸含量较高的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一定育种方法进行改良,拓宽优质蛋白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培育不同用途和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优质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