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推玉米品种绥玉23进行不同密肥栽培研究,寻求密度与肥量的最佳结合点,获得最大化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各密度处理的差异较大。在高肥力水平下密度67 5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在中等肥力下密度60 0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并且高于同密度下的高肥力水平的产量,为不同生产水平下,实现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辽宁省不同施肥水平地区水稻减氮稳产的可能性,设置不同肥密处理,研究了大田机插秧条件下肥密结构对不同地区主栽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减少10%氮肥用量和常规氮肥用量处理间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适当增加移栽密度是减氮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海城试验点盐丰47移栽密度以24万穴/hm 2较为合适,有效穗数达到400万穗/hm 2时,相对产量平均为104%。辽中试验点辽粳401移栽密度也以24万穴/hm 2较为合适,有效穗数约370万穗/hm 2时,相对产量平均为105%。庄河试验点辽粳401在常规施氮水平下33万和24万穴/hm 2 2个密度处理,以及减氮10%施氮水平下33万穴/hm 2密度处理产量较高,相对产量均达到110%以上。  相似文献   

3.
鉴定筛选耐密自交系是选育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的基础环节,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以 62 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 7.5 万株 /hm2、10.5 万株 /hm2 和 13.5 万株 /hm2 播种密度下进行种植试验,鉴定不同密度下各自交系的农艺性状的表现。通过对 3 个密度下各指标的统计值分析,筛选出用于玉米自交系耐密性评价的 3 个主要性状指标,即空秆率、穗长、单株产量;建立了以实收株数矫正单株产量为主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从 62 份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 8 份较耐密自交系,即 K6、掖 478、20DR002、ND01、HL86、35S77B、DX2 和 PH6WC,这些自交系宜在耐密玉米新品种选育中加以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南宁市恒茂种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种植基地秋玉米中常见的4个基本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组,在种植密度8.5万~16万株/hm2范围内设计了5个不同的梯度水平,以该模式开展试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经过试验后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随着玉米材料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玉米材料的果穗会变短、变细;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时,玉米材料在倒伏率方面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倒伏率与玉米材料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的关系;经过对玉米材料产量的计算,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材料的产量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产量最高的玉米种植密度为12.5万~13.0万株/hm2;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组的玉米穗部没有明显变化,玉米倒伏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且产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经过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为1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不同地力水平下郑单18号玉米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郑单18号适宜密度为5.25万株/hm2,不同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高肥力水平下,郑单18号适宜密度为6.25万株/hm2不同密度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东麓喷灌条件下制种玉米肥密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强云  刘伟  王兆川  李占彪  王平  袁栓 《种子》2005,24(11):86-87,91
针对黄羊滩节灌区喷灌条件下,土质保水性差、蒸发量大、氮磷投入高等问题,进行喷灌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量及定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生产水平下,氮肥挥发损失大,肥效低;磷肥追施效果差;只能靠增加密度来提高单产.氮磷密三因素对产量的贡献次序为密度>施氮>施磷.通过氮磷密三因素产量模型分析,筛选了制种单产高于450 kg/667 m2的肥密组合共68个,得出相应配套方案为:在当地条件下,沈单16号玉米制种适宜定植密度在5 766~6 237株/667 m2、施氮量15.5~21.2 kg/667 m2、施磷量8.36~11.84 kg/667 m2,并对氮磷肥肥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增密是实现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耐密植是玉米新品种浚单 996 的优良特性。通过研究浚单 996 增密处理探讨该品种最佳增密空间,挖掘该品种增产潜力。2019-2020 年各设置 6 种不同试验密度处理,田间记载倒伏倒折率,测量株高、穗位高、重心高,以及通过测量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各项指标,判断玉米新品种浚单 996 的抗倒性、植物形态学性状、经济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浚单 996 的抗倒性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弱,株高、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不断增长,节间长度变长,茎粗变细,2 年间数据差异显著,同时过度增密种植会加剧浚单 996 的倒伏风险。产量影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 7.50 万 ~8.25 万株 /hm2的增密种植空间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适宜的密肥措施,是青贮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之一。通过研究不同的密肥组合,探讨了青贮玉米庆红509适宜的种植密度及一次性施肥量,以寻找最佳的密肥组合模式。结果表明:密度因素对玉米植株性状和果穗性状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在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在减小;玉米生物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开始下降;在所有密度和施肥量的组合中,以密度67500株/hm2,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60kg/667m2得到的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但从产投比看,产投比最高的是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40kg/667m2,结合密度因素,产生最佳经济效益的组合是密度为67500株/hm2,施一次性缓控释肥40kg/667m2。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8,(10)
以玉米Lancaster衍生系H 1265、H 1475和Reid衍生系H 12166、H 14141等4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下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容重、株高、穗位高、叶向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的耐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时,H 12166和H 1265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容重均降低,秃尖严重,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增加,说明H 12166和H 1265耐密性较差。H 1475随密度升高茎杆强度降幅小,产量、单株产量、容重、叶向值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9万株/hm2时达到最高值;穗长、行粒数在密度为7.5万~9万株/hm2时变化幅度小,秃尖无变化,当密度增加至10.5万株/hm2时,穗长及行粒数显著减少,秃尖长增加显著,说明H 1475耐密性较好,其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H 14141茎杆强度大,产量高,秃尖小,穗位适中,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茎杆强度、株高及穗位高变化小,叶向值增大,耐密性强。  相似文献   

10.
王宏伟 《中国种业》2014,(12):62-64
试验设置5个密度和3个施肥水平,对玉米品种沈农T19的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沈农T19经济系数较高(最高为0.50),增产潜力较大;最适密度范围为60000-75000株/hm^2。其中在低肥水平下,最适宜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为10929.95kg/hm^2;在中、高肥水平下,最适宜密度为67500株/hm^2,产量分别为12152.20kg/hm^2和12373.65 kg/hm^2。施肥效益分析表明,沈农T19的最高施肥效益出现在中肥处理,密度为67500株/hm^2,肥料效益可达22022.90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系耐密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6个较抗倒伏玉米新品系作为试验材料,以低密度(3000株/667m2)作为对照,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系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上的耐密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系间耐密性存在显著差异,NH1和NH2在各个密度水平上耐密系数均较小,耐密性较差;NH4和NH5耐密系数相对较大,耐密性较好.各个密度水平上,穗位高、株高、茎粗、稳住系数等性状与耐密系数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肥密因素对酿造高粱龙杂5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施肥量因子5个水平,副处理密度因子4个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叶面积指数提高,产量增加,子粒淀粉含量下降,子粒单宁含量上升。随施肥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子粒淀粉含量均下降,子粒脂肪含量上升。在施肥量375kg/hm 2条件下,随钾肥比例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均增加。本研究认为15.4万株/hm 2的种植密度、375kg/hm 2(N∶P∶K=1∶0.7∶1.6)的施肥量是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研究目的】明确不同密肥水平下滨海滩涂盐碱地甜高粱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为盐碱地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甜高粱ST00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肥用量水平对盐碱地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茎秆糖锤度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甜高粱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与生物产量、糖锤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甜高粱ST008在种植密度120000株/hm2、氮肥用量300kg/hm2条件下获得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茎秆含糖量较高,株高、叶片数、茎粗等较为适宜。通径分析表明,拔节至抽穗期地上部干物积累量和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锤度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提高生物产量、茎秆糖锤度的贡献最大。【结论】盐碱地甜高粱在密度120000株/hm2、施氮量300kg/hm2水平下生物产量最高。提高拔节至抽穗阶段甜高粱植株的光合生产是提高甜高粱产量、含糖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与耐密性的影响,在高密度(75000、90000株/hm2)条件下,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以及耐密性系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密对14个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品种生育期没有影响,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间长度、茎粗系数、地上部干物质等农艺性状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位高系数、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其中,株高平均增高1.23 cm,穗位高平均增高1.92 cm,第3节节间长度减小0.42 cm,‘NK718’、‘农大372’的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增加,其余品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减小,减少幅度4.72%~23.99%,经济系数增加4.71%。75000 株/hm2条件下的产量、穗部性状与90000株/hm2密度条件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90000株/hm2密度条件下产量增加2.39%、穗粒数减少5.68%、百粒重降低1.17%。14个夏玉米品种相比,‘泽玉8911’、‘新单61’及‘豫单9953’耐密性系数值较大,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16.
密度与施肥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普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以云瑞47、云优105两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下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在相同密度和施肥水平上云优105高于云瑞47;云优105栽培密度在82500株/hm2和施肥水平N37 kg/hm2、P2O5 225kg/hm2、K2O27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云瑞47栽培密度82 500株/hm2和施肥水平N375 kg/hm2、P2 O5 225 kg/hm2、K2O270 kg/hm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株型玉米灌浆期间子粒积累的影响,于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丰禾1号灌浆期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各密度处理下的两种株型玉米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均呈上升趋势。灌浆后期,郑单958和丰禾1均在低密度处理(4万株/hm2、5万株/hm2)下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丰禾1直链淀粉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支链和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在5万株/hm2处理最高,郑单958的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玉米新品种伟科702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伟科702的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伟科702的株高、穗位高变化不大,倒伏率、空秆率和秃尖长度增加,茎粗变细;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降低。试验表明,在一般肥力水平下,伟科702种植密度为6.75万~7.20万株/hm2,在中高等肥力水平为7.20万~7.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主要推广的13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常规和高密度两种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和品种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大幅度的增加产量,渝糯7号、浙糯玉3号、燕禾金2005、苏科花糯2008这四个为耐密品种,在6.75万株/hm2密度下产量高过对照品种苏玉糯2号1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2种新型肥料及其配套施用方法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本研究以‘中龙豆12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空白施肥、正常施肥、低浓度硫代硫酸铵、高浓度硫代硫酸铵、0.5肥+铜大师、0.3肥+铜大师,分别记作T1、T2、T3、T4、T5、T6)为主区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15×104、20×104、25×104株/hm2,分别记作M1、M2、M3)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处理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M2处取得最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主茎粗、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硫代硫酸铵处理较T1、T2相比增加了产量、叶面积指数、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是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