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观察46例血液病患者98例次输注血小板后的输注效果,并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指标进行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进行检测并通过淋巴毒试验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2.9%;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39.8%;HL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为69.7%,HPA抗体阳性者及HLA和HP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均为100.0%。血小板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29/39),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13/59)(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汇集滤白细胞血小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汇集滤白细胞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效果。方法用白膜层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再以60~70mL/min的速度对汇集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30袋汇集滤白细胞血小板过滤前后分别进行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残留量检测和细菌培养,并观察87例出血患者(血液病16例、非血液病71例)输注后24h疗效。结果30袋汇集滤白细胞血小板过滤前后血小板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非血液病出血患者输注汇集滤自细胞血小板的有效率是85.9%,而血液病患者输注有效率是75.0%。结论汇集滤白细胞血小板质量指标均达到单采血小板国家质量标准,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各种致病原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70例ITP患儿,分别用被动凝聚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腺病毒抗原,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EB病毒抗体4项(包括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EB病毒核心抗原IgG抗体),优生优育抗体[包括弓形虫IgM抗体、风疹病毒IgM抗体、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抗体、单纯病毒Ⅱ型抗体];根据其结果阳性与否给予相应治疗,对发病诱因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MV-IgM阳性、CMV-DNA阳性19例(27.1%),MP-Ab阳性14例(20.0%),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阳性13例(18.6%),EA-IgM阳性、VCA-IgM阳性8例(11.4%),腺病毒抗原阳性6例(8.6%),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阳性6例(8.6%),流感病毒A、B型阳性4例(5.7%)。治愈42例(60.0%),良效19例(27.1%),进步8例(11.4%),无效1例(1.5%)。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的CMV感染者血小板上升比不加用者更为显著,治疗1、2周后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更快(P〈0.01)。结论临床医生在治疗ITP时应尽量完善病原学检查,若为阳性应加以相应药物;通过针对病原进行有效合理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细菌培养的结果,为安全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对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东莞市17 762例无偿献血者的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2‰,其中汇集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阳性率分别为3.94‰和2.04‰;病原菌居前3位的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86%)、革兰阳性杆菌(39.53%)和厌氧菌(4.65%);39.53%的阳性血小板细菌培养初次报警时间〈24 h,平均初次报警时间为(53.1±41.8)h。结论目前常规血小板的细菌筛查方法及放行策略存在局限性,建议引入其他方法作联合检测以降低漏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变化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方法对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36例(观察组)及29例无合并紫癜性肾炎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对照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参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过程,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可能防止或减轻过敏性紫癜患儿并发紫癜性肾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4项参数,采用玻璃球法检测血小板粘附功能,采用比浊法检测聚集功能,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冠心病组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分别为(47.32±3.21)%、(66.24±4.16)%,均高于对照组的(40.68±3.07)%、(57.37±3.88)%,P<0.01;且血小板参数中PLT和PCT显著性降低,而M PV和PDW则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而活性增加,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78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P〈0.01)。治疗组有效止血时间为(24.31±5.15)h,48h再出血率为2.6%(1/39);对照组则分别为(27.43±5.81)h、25.6%(10/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应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需静脉输注20%甘露醇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62例)采用精密输液过滤器输注,B组(60例)采用普通输液器输注,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用的时间及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及程度。结果 A组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8.5±4.5)h,明显长于B组的(78.2±2.5)h(P〈0.01)。A组的静脉炎总发生率及I、II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7.7%vs58.3%,11.3%vs30.0%,6.5%vs26.7%,P〈0.01或0.05)。结论静脉输注甘露醇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靶控输注法静脉全麻对颅内肿瘤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异丙酚+芬太尼靶控输注,测量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切皮(T4)、切开硬脑膜时(T5)及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记录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的时间。结果与R组比较,F组的MAP和HR在T3、T4和T5时点显著升高(P〈0.01或0.05),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比芬太尼可更好地维持颅内肿瘤切除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更迅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和甲胎蛋白(AFP)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41例胆管细胞癌、42例肝细胞癌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中CEA、CA199和AFP水平。结果胆管细胞癌组的血清CEA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则低于肝细胞癌组,而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检测中,肝细胞癌的AFP阳性检出率最高(73.8%),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联合检测(76.2%)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细胞癌的单项检测以CA199的阳性检出率最高(60.9%),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联合检测阳性率(95.1%)又明显高于CA199的单项检测(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和AFP有助于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进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3d)和恢复期组(10~14d);按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9例)、小面积梗死组(16例)、大面积梗死组(10例)。对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死恢复期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PO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组和小面积梗死组血清TPO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小面积梗死组与腔梗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清TPO水平和血小板总数与梗死面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后TPO水平改变在脑梗死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后脑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炎和鼻咽癌细胞中CD147、Fasci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和30例鼻咽癌细胞中CD147和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鼻咽黏膜慢性炎和鼻咽癌细胞中,CD14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6/25)和76.7%(23/3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asc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0%(4/25)和93.3%(28/3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鼻咽癌中CD147与Fasc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细胞中均有CD147和Fascin蛋白过表达,可能协同参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体内抗微淋巴细胞毒抗体(APCA)水平的改变及妊娠成功率。方法 63例APCA阴性的URSA患者分为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丈夫或无关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及常规保胎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保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CA水平的变化及妊娠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APCA水平为(13.67±4.25)%,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2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APCA水平治疗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3例中,足月分娩+妊娠〉28周者共23例,妊娠成功率为69.7%;对照组足月分娩+妊娠〉28周者共6例,妊娠成功率为20.0%。两组的妊娠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RSA患者体内存在低水平的APCA,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体内APCA水平,提高母体免疫耐受,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忠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5,23(5):611-611,619
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按照BC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原理及血小板直方图,把干扰的标本分成3组,A组:在血小板直方图上。后蜂翘起始处在25fl以外的标本;B组:后蜂翘起始处在20~25fl之间的标本;C组:后峰翘起始处在20fl之内的标本。每组检测30份标本,分别行血细胞分析仪及显微镜计数血小板.对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同时对正常与异常血小板直方图的血小板聚集及大血小板的例数、血细胞分析仪及镜检计数血小板的结果作比较。结果:B、C两组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结果均比显微镜直接计数血小板的结果偏高(P〈0.05~0.0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的血小板聚集以及大血小板的例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图形者.其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明显则偏低(P〈0.01)。结论:小红细胞数量、血小板凝集及大血小板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的计数;对血小板计数与直方图不符的标本.应行手工计数或重新采血检测.以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可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中CD147、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鼻咽癌细胞和37例鼻咽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中CD147、E-cadherin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细胞和鼻咽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中,CD14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5%和43.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2%和64.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鼻咽癌细胞中CD147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69,P〈0.05)。结论鼻咽癌细胞中CD147异常高表达,而E-cadherin表达下降,二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估鼻咽癌上皮间质转化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RA患者(RA组,包括活动期和缓解期)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COMP及抗CCP抗体水平,并记录患者关节晨僵时间、关节肿胀、关节疼痛、DAS28评分,分析COMP、抗CCP抗体与它们的相关性。结果 RA组活动期的血清COMP和抗CCP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的COMP和抗CCP抗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血清COMP和抗CCP抗体水平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和活动痛指数、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COMP和抗CCP抗体可用以反映RA疾病的活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 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入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7例"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同时于我院诊疗的87例非"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伴有躯体疾病、病程特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及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伴有躯体疾病、病程为慢性者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合并躯体疾病中研究组的电解质紊乱、皮肤软组织损伤、营养不良、传染病(梅毒除外)、感染性疾病、梅毒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SANS分值高于对照组,SAPS分值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高于非"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且其病程更长,阴性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患者选用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脑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评估结果和预后评估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真阴性和真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错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提高评估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