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高茬麦田套稻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茬麦田套稻栽培方式将稻-麦两熟轮作区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与秸秆还田技术结合在一起,较常规栽培方式有省工节本,培肥土壤的优势,且具750kg/667m^2的单产潜力。但必须掌握好技术要领。才能实现上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促进江苏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超高茬麦田套播稻、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抛秧等少免耕稻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秸秆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超高茬麦套稻立苗特点及全苗匀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茬麦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留30cm以上高茬自然还田。该技术彻底免除了传统的耕掘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工序,是最典型的省力节本、高产高效稻作新技术,尤适合未来农村规模经营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超高茬麦套稻集全免耕读播、旱育、免播及大量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是稻作自然农法的一种初级形式。经"七五"期间的尝试和"八五"期间的系统研究及近几年多点示范验证认为: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一般与育苗移栽稻持平或略增,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超高潜力,最高亩产已突破650kg;每亩省工4-5个,节本20%左…  相似文献   

4.
稻茬免(少)耕麦1983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推广项目,近年来推广应用面积每年都已超过2000万亩,占我省稻茬麦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太湖地区各市、县和连云港市推广面积在80%以上。这项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后,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一、稻茬免(少)耕麦发展情况和推广依据  相似文献   

5.
麦田套稻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有利于保护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麦田套稻这种超高茬麦(油)田套播技术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阐述麦田套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麦田套稻是集免耕、免插和秸秆大量还田于一体的轻型栽培技术,具有节省秧田、肥田改土、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等显著特点,秸秆大量或全量还田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困扰人们由于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项农业栽培技术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其栽培技术的特点,杂草危害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杂草发生早、延续期长、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等方面。为控制杂草、减轻草害,作者于2000~2001年根据麦套稻栽培技术及田间杂草发生的特点,对麦套稻田的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现模经济的发展,农田相对集中,小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之而来的各种轻型栽培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小麦栽培上,稻套麦等稻茬全免耕麦作,就是其中的一类。所谓稻套麦超高茬自然覆盖,是指在水稻收获前的断水期间适期套入麦子,水稻收获时留30cm左右的高茬就地还田,即该技术融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等技术于一体,具有显著的增收节支现实意义和有利土壤待续培肥的深远意义。在常规耕作栽培条件下,通常认为:小麦高产栽培的肥料运筹宜氮肥的70%左右用作基蘖肥,越冬和返青期要控用氮量不宜超过10%,拔节孕穗肥20%左右。然而,…  相似文献   

8.
太湖稻区超高茬麦(油)田套稻主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麦(油)田留高茬套播水稻试验、示范数据的分析,指出套播稻的主要特点为生育期适宜,分蘖起步早,高峰苗、结实率、千粒重高,穗型小,成穗率偏低。省工节本(省工节本100元/667m^2左右),且生态效益显著,并提出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免耕法,国外从40年代开始研究,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正在大规模地采用免耕法或少耕法,发展速度异常迅速。稻茬免耕种麦(我省简称稻板麦)是免耕栽培的方式之一。早在6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麦区就发展了稻田套播免耕种麦和稻茬免耕种麦的方法,但由于技术不配套,产量不理想,被称为“懒汉麦”而中止。70年代为了防御烂种和提高稻茬粘土的播种质量,稻板麦被称为“抗灾麦”又有抬头趋势。但由于当时认识上的不统一和配套措施未成熟,稻板麦仍然没有获得发展。直至80年代,各地通过反复实践,证明稻板麦有明显的增产节本的效果,尤其近几年由于  相似文献   

10.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鲁南稻区由于水稻生育期普遍较长,加之部分年份秋涝,致使小麦播种推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为了解决此问题,郯城县自2005年以来开始研究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2009年又被山东省农技总站列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县,通过项目实施,使这一技术更加趋于成熟。目前该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将此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稻套麦高产生育指标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青 《作物杂志》2002,18(1):35-36
“九五”期间江苏淮北地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稻生产上实施“压籼扩粳”工程,晚粳稻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腾茬推迟,使小 (大 )麦的茬口变晚,影响了小 (大 )麦的高产。为了解决晚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等矛盾,近年来开展了稻茬免耕套播种麦 (简称稻套麦 )的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省略了繁杂的耕翻整地过程,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以及高产高效。据岗埠农场测定近年来全场1000~1133.3hm2 稻套麦平均单产稳定在6000kg/hm2,比同茬口耕翻整地种麦增产21%以上;并涌现出许多7500~8250k……  相似文献   

12.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推广秸秆还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稻麦复种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秸秆不还田(S0)、麦秸还田(WS)、稻秸还田(RS)和稻麦秸均还田(WRS)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秸秆增产率、秸秆边际产量和秸秆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RS和WRS模式增产效果均显著大于WS模式;小麦产量随秸秆还田年限呈“减产-稳产-增产”的变化趋势。秸秆的周年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65%~13.60%和0.11~0.17kg/kg。与RS模式相比,WRS模式属于秸秆过量还田,其秸秆增产效率降低。秸秆还田提高稻麦氮肥周年利用率1.67~4.01kg/kg,其中RS和WRS模式较WS模式更利于作物的氮吸收。WS、RS和WRS模式的稻田周年净收益较不还田模式分别增加1 690、4 875和4 177元/(hm2·年),其中RS和WRS模式均显著高于WS模式。综合以上结果,麦季稻秸还田模式(RS)既可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又可增加稻田净收益,推荐在稻麦两熟农田采用。  相似文献   

13.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正>新麦2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培育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0007,品种权号为CNA20100645.5,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品质与加麦2号相当。为了突破"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经过多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新麦26适用的配套高产栽技术。1整地播种1.1精细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的作物耗水量比T4处理高4.2%;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T2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浅耕加秸秆还田高24.9%,27.6%。除开花期,T1处理的植株含氮量高于浅耕处理,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积累量,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4%;T1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浅耕处理高57.2%。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前期抑制了小麦的生长,但后期促进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秸秆还田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产量,T2处理较T3处理产量提高了22.1%,较T1处理增产6.7%;T1处理较T3处理增产14.4%。因此,秸秆还田和深耕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量,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滨湖稻区是典型的滨湖涝洼区,小麦主要播种方式为人工撒播。为克服稻茬麦人工撒播带来的弊端,2018年以来不断探索新的播种方式,经过3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滨湖稻区稻茬麦无人机撒播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无人机撒播、平衡减量施用化肥、科学合理浇水、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减灾防灾和技术优势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赵玉庭 《耕作与栽培》2000,(6):16-17,54
固定厢沟麦稻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是小麦、水稻栽培枝上的革新,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上的创新,是一项既增产增收,又有地养地结合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技术,是四川省农业重点推广新技术。较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棉田化学钾肥的秸秆替代施入对棉仁含油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基础,2012—2013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棉花季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0,W0)、半量还田(4500 kg hm–2,W1)和全量还田(9000 kg hm–2,W2),在小麦季设置棉花秸秆不还田(0,C0)、半量还田(3750 kg hm–2,C1)和全量还田(7500 kg hm–2,C2),两种作物秸秆不同还田量组合后共9个秸秆还田处理,另根据秸秆折合钾肥量,于2012年棉花季开始增设2个钾肥用量处理,即150 kg K2O hm–2和300 kg K2O hm–2(K1和K2)。研究显示,在适宜氮肥(300 kg N hm–2)、磷肥(150 kg P2O5 hm–2)水平下,随着逐年秸秆还田与施钾,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年际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花后17 d、24 d是不同处理条件下棉仁含油量差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较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花后17 d、24 d的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的活性对棉仁油分的通径系数更大。结果表明,短期秸秆还田与单施化学钾肥均主要影响棉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棉仁油分累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化学钾的施入;花后17 d、24 d棉仁钾含量是影响棉仁含油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条件下,PPase较G6PDH、PEPC对棉仁油分的影响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稻茬免耕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1984年开始进行稻茬兔耕麦百亩高产栽培试验。1985~1987年三年获平均单产455.28公斤。其主技术是: 一、免耕机适墒早播针对稻茬麦耕翻播种烂种烂耕、晚播,人工板茬播种深浅不一的特点,改人工镢头条播为2BG-6型免耕条播机播种。该机碎土(3厘米左右)、播种、盖子,镇压四道序工一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一般要种植夏玉米,此时实施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既能省工省力不误农时,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田地蓄水率,防止伏季"卡脖子"旱,还能避免因秸秆焚烧还田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包括3种模式,即小麦秸秆旋耕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硬茬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旋耕沟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现将各类复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