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独特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展现。无论是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在设计时都会采用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工美在园林设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自然美的地位愈加的低微。文章就园林设计中自然美的运用做出了一些探讨,以期可以创造出更美好的环境,使人们可以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该研究通过分析都江堰景区的自然美特证,以期为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当今世界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德行,而是看他外在能力和成就.就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更关注的是事业的成功,是否赚了大钱,而不是内在的品质,这造就了利己主义者,他们缺少超越个人私利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令人堪忧.本文在卢梭自然美思想视域下探析了大学生美育的作用、美育必要性和美育的内容,并探讨了从课堂美、环境美、教育者美和艺术美方面育人的美育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中需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和审美教育,但在实际语文教育教学中美学教育则常常缺席,美学教育的缺席导致审美教育缺失.本文的研究将从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入手,分析在乡村中落实语文教学自然美的教学路径,研究将充分考虑乡村语文教学开展的地域资源角度出发,分析在特殊环境之下,乡村语文教育能够利用到的自然资源,提出小学语文自然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梅花的花形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的典型花形为五瓣围绕一个圆心,表现出典雅、庄重的美感。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被爱美的女性应用于美容化妆,叫做“梅花妆”,开始时“梅花妆”只是在额头上点五瓣梅花,但后来就演变成各种各样的花钿了,成为旧时妇女非常流行的妆扮。梅花的花形富于装饰性,在工艺品、建筑物、日用品中,到处可见梅花的图案,如梅花形家具、梅花形果盒、梅花形食物等,甚至乾隆花园、苏州邓尉、无锡梅园的梅亭本身就是一个梅花形的建筑。梅花花形也应用于徽标制作,如梅花形商标、梅花形纪念章、梅花形会标。梅花的花形更被赋予吉祥的精神内涵,传统上把梅花五瓣说成是五福的象征,有梅开五福之说。还有些人从梅花花形中感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的五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8.
10.
11.
12.
白梅的洁白花色是一种很引人注目的色彩,历朝历代有无数诗人骚客用珠光玉色、雪白霜洁等赞美颜色的词汇从色彩角度赞美梅花。自梅色泽如白雪,凋落如飘雪,繁密如覆雪,而且白梅与自雪经常同时出现,就会发生疑真梅为雪树、雪中难辨梅之情形,许多人从梅雪的辨识中发掘出很深刻的哲理。与群芳相比,白梅洁白而早发,常常伴随着几无尘埃的冰天雪地,因此,人们从白梅色泽本身、白梅的开花环境以及世俗对红紫偏爱等方面立意,将白梅花色之洁白人格化,一是人化为纯洁的玉面雪脸的美女意象,二是仙化为高洁的冰肌雪肤的仙女意象;三是将白梅的洁白人格化为道德上的纯洁、品质上的贞洁、精神上的高洁。 相似文献
13.
综合梅花的整体神韵和精神象征而言,梅花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雅不俗的品格;二是坚贞不屈的气节;三是先春而发的生机。简而言之,就是三种气:清气、骨气和生气。有关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至南宋时完全成熟,奠定了此后梅花审美的基本理念。清气和骨气是封建士大夫品德理想中的核心要素,两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精神,构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人格追求乃至整个民族性格的普遍范式。梅花二气兼备,完整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法式。梅花的生气之美,主要适应普通大众的爱好,与清气、骨气一道,显示出梅花雅俗共赏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4.
林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2,19(3):301-305
在许多梅景观中, 梅与天然的岩石苍崖相辉映。园林中配植梅花时, 往往同时配置奇石, 苍石虬枝, 暗香清影, 让人领略大自然山野气息。梅与石的配置, 还体现在人工叠筑的
假山上配植梅树以及梅桩盆景配置奇石。梅石配置, 刚劲简洁, 妙笔生花, 不仅丰富了梅景观, 而且最能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品格。参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该文着重从中国梅花资源、梅的应用价值、梅文化、科技成果、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梅花走向世界的优势加以分析,并对中国梅花走向世界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
龙岩市莲花公园梅园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梅园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围绕梅花这一主题,以“松、竹、梅”相结合,“梅、兰、竹、菊”为辅助,进行景点设置.创造一个集游憩与“梅”文化一体,富于个性的观梅、赏梅、咏梅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