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文献以及原著的相关解读,进一步阐述历史观的"现实前提"和"出发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现实的人"和"出发点"即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前提"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更大,包括三方面,而"出发点"只是"现实的个人"。一方面,出发点始终离不开前提,必须内在于前提;另一方面,出发点更抓住了历史观的本质。出发点高于前提,出发点包含着前提,内在渗透着前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意义在于奠定了科学唯物主义的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和自觉的活动,这把握了劳动是人最根本的现实的活动,是决定人区别于动物的东西。人作为人他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来实际证明的。人的本质就是在人们相互生产中形成的,每个人的存在、生命、本质都是在同别人的、同社会的互相生产中生产出来的。社会生产每个人,每个人生产着别人,生产着社会,所以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在群己关系上存在着辩证的认识:一方面承认和尊重个体的独立和价值,同时又坚持群体价值观的导向,主张个体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实现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与统一。儒家群己观的辩证思想对我们新时期开展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单纯从人的自然性或人的社会性方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研究人,由此出发,人是其生命活动和超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5.
我们认为幸福的社会属性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二个方面,前者是人的本质决定的,后者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历代思想家们都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幸福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统一,社会生活是幸福的现实基础,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手段,社会制度对人的幸福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现实社会主义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认识 ,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维度。每一种维度 ,都可以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它们之间的分别应该是和整体观相对照 ,看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差别性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从社会文明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 ,即把现实社会主义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社会文明进步的长河中去认识 ,能否使我们对问题更加明确 ,从而做到思想上认识深刻和实践起来行动坚定 ,笔者认为 ,答案是确定无疑的。一要弄清社会文明是什么 ,首先需要弄清文明是什么 ,因为社会文明之于文明不过是一种特指。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 ,文明是自人…  相似文献   

7.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质的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其他产业,更不能将它"产业化"为物质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8.
"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有当我们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确立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通常认为,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笔者认为:从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把握人的本质,只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人的本质本身。通过揭示并论证人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论证了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展开着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并初步揭示了“人的本质新论”的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适应社会的内在的健全状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自我、适应社会 ,那么 ,他 (她 )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或者说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因此 ,他们的适应问题也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一、大学生的自我适应与对策个体的自我适应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有关。良好的自我适应表现为个体自我觉察的敏锐性、自我评价的恰当性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 ,也就是个体对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有清楚的觉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