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 年至1998年,我县参与了云南省农科院下达的省甘科所主持的“九五”重点攻关课题“旱地甘蔗丰产模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三年的实践,初步得出:各变量对旱地甘蔗产量影响程度顺序是:下芽量> 氮肥> 磷肥> 行距> 钾肥,以及两因子的一级交互作用。通过把该顺序因素运用于大面积甘蔗生产,中心榜样区333.3 hm 2,公顷产量75 t,比非项目实施区,增产42% ;3666.6 hm 2 示范榜样区,公顷产量达63 t;比非项目实施区,增产16.6% ,为云南省及昌宁县旱地甘蔗产量和糖份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桂糖42号甘蔗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明确其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模式,为该品种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产量与下种量、氮磷钾施肥量和行距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桂糖42号的高产优化方案。【结果】以设计编码和桂糖42号甘蔗产量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说明该回归方程可较好地反映产量与栽培因子间的关系。试验因子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和下种量对桂糖42号产量贡献较大,其次是氮肥和钾肥水平,磷肥水平的贡献较小;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范围内,甘蔗产量随种植行距的增大而降低,在低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在高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边际效应及栽培方案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以90.00 t/hm~2为目标产量的桂糖42号优化栽培方案为:下种量120 525~122 025芽/hm~2,施用氮肥364.0~380.0 kg/hm~2、磷肥164.0~179.0 kg/hm~2、钾肥244.0~256.0 kg/hm~2,种植行距0.8~0.9 m;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对应的优化方案为:下种量112 500芽/hm~2,施用氮肥360.0 kg/hm~2、磷肥180.0 kg/hm~2、钾肥270.0 kg/hm~2,种植行距1.2 m。【结论】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桂糖42号在下种量112 500芽/hm~2、种植行距1.2 m及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60.0、180.0和270.0 kg/hm~2时可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南蔗区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蔗生长的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5元2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进行研究,分析重要技术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提出适于云南各地推广的综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 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 4因子 5水平 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 ,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 14 % ,甘蔗产量高于 75t/ hm2 和产糖量高于10 .5t/ hm2 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大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 :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 0 .80 - 0 .85m,氮肥 (尿素 )最适宜用量为 0 .6 t/ hm2 ;磷肥 (过磷酸钙 )施用过多会影响甘蔗含糖量 ,一般以 1.32 t/ hm2 为最适 ;钾肥 (氯化钾 )最适用量为 0 .9t/ hm2 。  相似文献   

5.
以粤糖6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在田间条件下设置深耕方式、整地方式、种植行距、培土方式、宿根破垄方式共5个因素的8个组合试验,研究不同机械耕作模式对宿根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耕地方式和种植行距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整地方式、培土方式及宿根破垄方式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产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耕作组合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含量及蔗糖分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茎径及单茎重无显著影响;不同耕作组合中,"机械深松50 cm+旋耕+行距1.2m+中型悬挂式培土+平茬破垄施肥盖膜耕作"组合的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含量及蔗糖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耕作组合增加5.33%~63.27%、9.43%~68.27%、2.35%~7.99%、13.99%~78.65%,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机械收割对不同种植行距宿根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减少机械对甘蔗蔗蔸损伤及蔗田土壤环境的破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法]设置不同种植行距(1.0、1.1、1.2和1.3 m)处理,每种处理分别采用机械收割和人工砍收两种收割方式,然后对不同处理机械收割后宿根蔗苗期地下芽生长情况、蔗蔸开裂程度、蔗株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机械收割对宿根蔗地下芽、蔗蔸开裂有一定影响,不同处理高位芽的死芽率比人工砍收高,但不影响宿根蔗发株,且死苗率低于人工砍收.+1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机械收割比人工砍收高的趋势,但根系活力普遍比人工砍收低.在1.2 m种植行距下,机械收割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最小,高位芽和低位芽死芽率低,宿根蔗苗期发株数最多,叶绿素含量与根系活力最高.[结论]机械收割增加了蔗蔸的开裂程度和上位芽的损伤程度,但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随行距加大逐渐变弱,对宿根蔗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也不影响宿根蔗发株;种植行距影响宿根蔗幼苗生长,生产上可采用1.2 m的种植行距作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  相似文献   

7.
以新台糖22号二代脱毒种苗为试材,在播种量为45 000芽/hm2条件下,考察行距为1.3、1.4、1.5 m的斜排稀植模式甘蔗的生长、产量、含糖量变化。结果表明,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分蘖率、不同生育期株高、单茎重、每公顷蔗茎产量、折算每公顷含糖量均较对照下降,且随行距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甘蔗成熟前株高与1.3 m行距、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成茎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蔗茎直径、蔗茎锤度均较对照增加,且随行距增大增加幅度变大;除1.4、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模式甘蔗成茎率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徐林  邓展云  刘晓静  陆建勋  李鸣  贤武  刘海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3-19974,19999
[目的]研究了不同种植期(冬植,春植)对不同品种甘蔗生产的影响。[方法]采用桂糖21、桂糖26和桂糖27作为参试甘蔗品种,调查了不同种植期不同甘蔗品种农艺性状、产量、产糖量和蔗糖分等指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冬植蔗在甘蔗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优于春植蔗,冬植蔗与春植蔗产量和含糖量间差异性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冬植蔗蔗糖分均高于春植蔗。除桂糖26外,桂糖21和桂糖27冬植蔗产量和产糖量均明显高于春植蔗,差异性显著。[结论]甘蔗冬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可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基本苗数(X1)、基苗氮肥(X2)、孕穗期氮肥(穗肥X3)、磷肥(X4)和钾肥(X5)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穗肥与磷肥是影响产量的主导性因素;基本苗与基苗氮肥之间,基苗氮肥与穗肥之间以及与钾肥之间,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单产>5250kg/hm^2的优化农艺方案:基本苗200.25-210.30万/hm^2,基苗氮肥、穗肥、过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索甘蔗—花生间套种的最佳模式,为当地生产中甘蔗—花生的合理间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糖29号甘蔗品种和桂花22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常规甘蔗种植行距(1.0m)和宽行距(1.2和1.4 m)下间种不同行数(0、1、2行)的花生,分析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蔗茎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甘蔗种植行距相比,宽行距种植时甘蔗萌芽率、有效茎数及产量有所下降,甘蔗分蘖率、茎径有所提高.在相同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萌芽率、株高整体上相对提高,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整体上相对减少.与不间种花生相比,1.0和1.2m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产量显著下降(P<0.05,下同),1.4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甘蔗显著增产2.4 t/ha.宽行距下不间种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下降,间种花生后经济效益增加,且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高,达3.132万元ha.[结论]适当的甘蔗—花生间套种方式可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且以1.4 m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桂中蔗区甘蔗不同钾肥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桂中蔗区甘蔗钾肥施用效应,为当地甘蔗生产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2010—2011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不同钾肥用量对该地区甘蔗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处理的甘蔗节茎长、茎径、产量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29%、6.35%和11.81%。当钾肥施用量达到一定水平(K2O275 kg/hm2)时,单茎重随着钾肥继续增加而降低,施氯化钾675 kg/hm2处理甘蔗产量最大,相比不施钾肥处理增产20.09%。可见,在桂中蔗区甘蔗施氧化钾405 kg/hm2,既能确保甘蔗高产,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杂交油菜皖油9号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油菜产量的播期、密度、施氮肥量、施磷肥量和施钾肥量5个因子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油菜产量对5个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模型极为显著,与实际相吻合,5项栽培因子对油菜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5个因子的作用大小顺序:施氮肥量>密度>播期>施磷肥量>施钾肥量。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寻优,优选出单产在2250kg/hm2以上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播期9月13日~9月16日,密度16.5~18.3万株/hm2。肥料施用量:尿素484.5~514.5kg/hm2,过磷酸钙801~852kg/hm2,氯化钾136.5~164.25kg/hm2。经1年的实践检验,验证了该模型符合实际生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进行低产田新植蔗不同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最佳磷、钾肥施用量条件下,低产田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明显增加甘蔗有效茎数、甘蔗单茎重和蔗茎含糖量,从而提高甘蔗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通过试验结果获得低产田新植蔗氮肥效应模型:y=35 097.38+135.06 x-0.18 x2。该模型最佳产量60 335 kg/hm2,最佳施氮(纯N)量为351.92 kg/hm2。  相似文献   

15.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在采用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化学调控等集成技术条件下比较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旱坡地甘蔗群体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坡地上,新台糖22号采用蔗梢(尾)不砍种方式以97500芽/ha下种量效果最好,可显著提高甘蔗出苗率,促进早期分蘖,降低螟害枯心率,优化群体结构,有较高的产量和糖分,同时有利于宿根蔗发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优良甘蔗新品种桂糖35号的施肥管理技术,优化施肥方案。[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下种量、氮肥、磷肥及钾肥4个因素对桂糖35号产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优化施肥方案。[结果]各栽培因子对桂糖35号甘蔗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氮肥钾肥下种量;只要满足下种量103 462.50~105 540.00芽/hm2,施尿素652.65~801.30 kg/hm2,施磷肥1 461.83~1 523.70 kg/hm2,施钾肥453.23~477.60 kg/hm2,即可获得87.92 t/hm2以上的甘蔗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桂糖35号在不同生态区域研究制定高效栽培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对甘蔗含糖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四因子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织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14%,甘蔗产量高于75t/hm^2和产糖量高于10.5t/hm^2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大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所在地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0.80-0.85m,氮肥(尿素)最适用最为0.6t/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对育苗移栽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措施,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寒地育苗移栽玉米产量与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定量及种植密度的定量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氮、磷、钾肥和种植密度对产量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育苗移栽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钾肥>磷肥,通过方程模...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基本苗数(X_1)、基苗氮肥(X_2)、孕穗期氮肥(穗肥X_3)、磷肥(X_4)和钾肥(X_5)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穗肥与磷肥是影响产量的主导性因素;基本苗与基苗氮肥之间,基苗氮肥与穗肥之间以及与钾肥之间,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单产>5250kg/hm ̄2的优化农艺方案:基本苗200.25—210.30万/hm ̄2,基苗氮肥、穗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分别为141.45—151.65,30.84—33.42,359.85—387.15,147.30—162.60kg/hm ̄2.本文还分析了上述因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高产小麦的生育要求和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