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雾的概念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高纬度地区出现水晶雾也记录为雾,并加良冰针.根据能见度雾分为:①雾.能见度0.5一1.0km;②浓雾能见度0.05~0.5km;③强浓雾.能见度≤0.05km.  相似文献   

2.
1雾的概念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高纬度地区出现水晶雾也记录为雾,并加良冰针。根据能见度雾分为:①雾。能见度0.5—1.0km;②浓雾。能见度0.05~0.5km;③强浓雾。能见度≤0.05km。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18-219
阐述近年来对城市雾的研究进展,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雾产生很大影响,不仅雾滴数密度明显增大,尺度明显减少,含水量降低,雾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雾过程加剧了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各组成成分在雾的环境下将发生不同的物理变化,溶解度较小的将发生扩散,溶解度大的将发生清除,湍流扩散、对流,雾滴沉降时的吸附携带等过程会使地面污染物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王兆宇  吴彬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99-9101,9150
[目的]回顾雾物理化学特征观测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为了认识雾的微物理特征、化学反应对雾的生消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雾的微物理结构、化学特征与环境气溶胶的相互作用,在此主要介绍了雾的微物理化学观测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在此领域仍需深入的研究内容。[结果]雾的微物理化学特征观测与研究能够从微物理组成、化学成分的反应揭示雾生消发展的机制;以往研究集中在微观雾滴浓度及雾滴粒径、雾中液态水含量、气溶胶粒子浓度及粒径、化学组分及反应方面,其中包括雾中微观量之间的演变及相互影响、微观量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随着观测试验仪器及取样方法的改进,认识到污染环境条件下的雾与清洁大气中的雾无论从微观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组分上均存在很大的区别,雾粒子浓度、化学成分、液态水含量均受雾粒径的制约。有关辐射、湍流通量与雾的微物理特征间相互影响,雾中微物理的垂直结构、化学组分的相互作用,微观物理量与宏观物理量(如能见度)的关系以及试验仪器精度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结论]该研究为雾的特征分析和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2004—2013年抚顺市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雾、霾天气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近10年,全年平均雾天气日数为152 d,其中以轻雾日数为主,占雾日的95%;大雾年总日数只占雾日的3%;2008年开始,抚顺市浓雾和强浓雾日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浓雾出现4次,强浓雾出现7次。轻雾天气夏季最多,秋冬次之,春季最少;而对于大雾、浓雾、强浓雾天气秋季最多,夏天次之。霾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75 d,且以轻微霾天气为主,其占总霾天气日数的96%。但2012年开始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逐渐增加,2013年出现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分别为12、2 d。同时,冬季不仅轻微霾日数最多,且轻度霾、中度霾天气日数也最多,说明冬季是抚顺市霾天气的高影响季节。  相似文献   

6.
利用桃仙机场Vaisala自动观测系统逐分钟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通过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14年11月21日发生在桃仙机场的一次突发性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对大雾的生成和消散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利用WRF是一次具有辐射雾接续锋面雾性质的复杂过程,兼具2种性质的大雾的无缝转换,使得大雾过程有能见度突发性下降形成浓雾,且能见度有前期振荡的特征;在大雾的消散阶段,日出后大雾的爆发性发展和前期升温缓慢是导致大雾消散时间较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在2014年年初下发的文中要求:调整雾、霾天气现象观测判识方法,停止执行《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能见度自动观测的台站将轻雾、霾的能见度判别阈值调整为7.5km,雾的能见度判别阈值调整为0.75km,能见度人工观测的台站保持能见度10km和1km判别阈值不变,空气相对湿度判别阈值恢复到台站历史观测阈值[1](下称2014标准)。笔者把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的霾天气在2种不同标准下的日数做了分析,就此次标准调整的必要性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监测资料以及高空气象探空资料对2016年12月17—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资料特征、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大气边界层稳定度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该次雾-霾过程的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高空纬向型环流配合地面均压场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先决条件。相对湿度变化是雾-霾天气转化条件,当空气未达到饱和时,随着湿度增长,污染物吸湿增长,霾过程加剧;空气饱和时,污染物粒子活化形成雾滴,完成霾转化为雾的过程。近地面风速小、较强的逆温层是雾-霾天气的维持因素,混合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混合层厚度越小,污染物浓度越高,能见度越差;能见度变化和污染物浓度变化都滞后于混合层厚度变化,并且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大于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通过分析V-3θ图中的滚流效应可知,雾转化为霾时,逆滚流转变为顺滚流。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10年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临清市的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清市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0年来大雾日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秋冬季雾日多,春夏季雾日较少;大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大雾总日数的76.2%;大雾多出现在夜间,占总数的89.1%,消散时间多集中在9~10时;分析了大雾的能见度强度及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雾霾统计14:00法、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35年南充大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雾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就季节而言,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从空间分布来看,雾日主要出现在高坪,浓雾和强浓雾主要出现在仪陇,高坪和仪陇两站的雾日数占全市总雾日数的70%以上.低层湿度较大、风力较小、层结比较稳定的天气形势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形成,再加之晴朗少云的夜间辐射冷却(秋冬季)及特殊的地形作用(高坪站沿江的城区地形及仪陇站较高的海拔高度),共同构成了南充大雾天气成因;大雾天气与空气污染有较好的相关性,当连续出现大雾天气时,对应AQI指数和空气污染等级升高.  相似文献   

11.
万静  周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95-17697
选取骆岗机场附近2010~2011年地面逐时观测气象资料,建立年际、季度、月份和短期温升通道与温降通道模糊隶属函数;根据典型大雾发生前3h气象数据,分析湿度与能见度变化趋势;结合气温通道信息与未来湿度与能见度变化趋势预报未来3h大雾是否发生.最后利用2006 ~ 2009年地面资料检验结果显示未来3h大雾预报准确率为92.77%,TS评分为0.828.因此,基于模糊隶属函数大雾短时预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刘涛  任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95-6396
利用菏泽市2004年1月~2013年4月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了菏泽市轻雾、雾、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单个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菏泽市的轻雾发生概率分布较为均匀,12个月内皆有可能发生;雾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1月,冬季为雾的多发季节,秋季为雾的第二多发季;菏泽市年出现雾日一般在25 d以下,菏泽市雾天气多为辐射雾。灰霾天气已经成为频发天气现象之一。雾出现时能见度不断下降,温度、湿度性质稳定,气压场稳定,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13.
李晓岚  张宏升  杜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34-15136
介绍了自制快速响应能见度仪的测量原理和研制过程,并将其与FD12型能见度仪进行比对试验。同时,利用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讨论了北京城北地区秋冬季能见度的演变特征以及与相对湿度、风速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制能见度仪能够反映能见度的变化趋势,数据对比结果良好,可用于能见度的测量,其频率响应可以达到1Hz以上,适合用于大气能见度及相关探测的快速响应要求;北京城北地区大气能见度分别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明显正相关,气温通过相对湿度和大气稳定度可以间接影响能见度;大风、大雾等天气现象对能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准确预报大雾对机场减少航班大面积延误和旅客滞留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一种适用于机场的大雾短时预报方法。通过选取骆岗机场历史地面逐时观测气象资料,依据气温趋势不同类型,运用模糊隶属度与发生条件概率模型,分别建立短时大雾的预报方法。利用VC++程序开发了骆岗机场大雾短时预报软件,可扩展硬件构建实时预警系统。使用2011年地面资料检验结果显示:对未来3小时大雾预报准确率为91.3%,TS评分为0.84。因此,本文提出的大雾短时预报方法在骆岗机场附近3小时大雾预报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要素场、T-lnp图、水汽及物理量场方面对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形成和持续原因。[结果]此次大雾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纬度较平直的偏西气流、中低层高压脊以及地面高压底部弱气压场控制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前期的强降雪过程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空的暖湿气流和近地面的偏东气流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大雾期间,风速一直1~3 m/s;过程前期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中后期变化不大;在近地面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存在,同时在大雾强盛期间在700~800 hPa有明显的低空逆温层存在,这些均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发展。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低层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存在弱的辐散下沉运动,这些也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大雾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5 年11 月11 日,满洲里出现大雾天气,雾最强时段能见度只有100 米,且持续较长时 间,本文对此次大雾出现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空气湿度,大气层结等方面进 行分析,表明大气的层结稳定,低层逆温层的出现及近地面较强的湿度是造成此次大雾天气的 主要原因,之前本地草原计划烧除也为此次大雾天气提供充分的凝结核,也是造成此次大雾天 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6~2005年湖南地面观测资料,对全省97个地面站中能见度在1000 m以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规则将雾分为3级。对湖南大雾季节、月际的空间分布,年、月、日、年代际变化特点等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大雾日整体分布呈西多东少特征;大雾具有明显季节、月际变化规律;大雾还具有明显日变化、周期性变化特征;大雾的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植被分布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雾日呈现减少趋势,可能与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马国忠  银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11-19614
利用200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开展的冬季雾天边界层探测试验,分析了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一次大雾天气的温度、风向、风速、湿度廓线特征及其在雾生消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南京冬季大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雾发展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雾发展过程中近地层逆温和湿度变化对雾的生消有很大的作用,另外,近地面层风向对平流雾的生消也有影响。中尺度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雾体发展过程中温度、湿度、垂直速度等各物理量的演变,模拟雾体水汽含量可以预报雾的生消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宪彬  辛艳辉  张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1-14534
利用实时资料和统计方法,结合彰武县特殊地形,探讨了彰武县大雾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对2009年12月10日彰武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进入彰武西部后由于上坡作用,有利于大雾的生成和加强;当彰武出现大雾时,沈阳吹偏东风的频率为58.0%,而阜新县出现大雾时,偏东风仅为33.8%,可见偏东气流对彰武比对阜新县大雾的生成作用明显,这也是彰武出现大雾次数比阜新县出现大雾次数多的主要原因;500hPa的偏西气流、850hPa高压脊或脊后暖舌以及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地面为均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