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万薯34"优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摸清高淀粉甘薯新品种“万薯34”最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万薯34”原种为试材,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方法,对“万薯34”在栽植密度和施用氮、磷、钾肥料对品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万薯34”的最佳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是:5月中下旬栽插,密度为4500~5000株/667 m2,在中等肥力的田块里种植,667 m2施尿素8~12 kg,过磷酸钙28~35 kg,氯化钾38~48 kg,立冬前后收获,可获得鲜薯3000 kg/667 m2,藤叶2300 kg/667 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栽插密度、栽插期、氮素水平、磷素水平和钾素水平对川中丘陵区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因素对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素水平>钾素水平>磷素水平>密度>栽插期,在较大栽插密度,适宜栽插期,充足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钾肥可获得高产。川薯217的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措施:密度57 750~60 255株/hm2,6月3日~6月5日栽插,施纯N 56.44~61.56 kg/hm2,P2O5 36.8~43.2 kg/hm2,K2O 53.79~66.21 kg/hm2,可获得37 5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提出了甘薯新品种浙薯13高产稳产的扦插密度及氮、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择了浙薯13的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等3个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分别研究、建立了浙薯13产量和净产值回归方程,优化提出了供试农艺因子组合方案:扦插密度3 300~3 600株/667m2左右;追肥尿素用量22kg/667m2左右,基肥硫酸钾用量20~25kg/667m2。  相似文献   

5.
甘薯淀粉是我国轻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对高淀粉甘薯品种的要求,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在1981~1988年以高淀粉、高产、抗病为主攻目标,从南丰×栗子香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高淀粉新品种苏薯2号(原系号为宁403-180,简称宁180)。1986~1988年江苏省及全国大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表明,苏薯2号鲜产与徐薯18相仿,薯干和淀粉产量都比徐薯18增产10%以上,薯干率和鲜薯淀粉率都比徐  相似文献   

6.
甘薯新品种"榕薯4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甘薯新品种“榕薯416”的选育目标与经过、重要特征特性及其抗病性和品质的鉴定、块根增重生长趋势特点、小区比较试验与多点试种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甘薯新品种漯薯6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新品种漯薯6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贮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根据甘薯的生长发育规律,综述了漯薯6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脱毒甘薯在新疆北部种植成功,2001年乌鲁木齐县果蔬研究所开始进行甘薯脱毒试验研究与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栽培经验。总结了近几年该所脱毒甘薯种薯栽培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促进脱毒甘薯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龙薯10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金山5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该品种经多年多点的示范种植,表现出高淀粉、高产、稳产、品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是适宜作鲜食及加工淀粉、乙醇等多用途的品种。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0.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的优化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徐薯22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模型,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硫酸钾>尿素>密度>过磷酸钙>栽插期。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产量达4000~4500kg/667m2的农艺措施优化区间:尿素3.505~8.605kg/667m2;过磷酸钙为31.860~39.750 kg/667m2,硫酸钾为23.400~35.900 kg/667m2,密度为3644~4296株/667m2,栽插期为5月13~17日。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品种间杂交方法,育成了高产多抗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豫薯13号。其鲜薯、薯干、淀粉平均亩产分别为2157.7kg、653.8kg和429.1kg,均比对照种徐薯18选77-6增产10%以上;烘干率为30.1%;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抗旱性强;茎蔓较短,薯块熟食味较好  相似文献   

12.
高淀粉甘薯新品系临薯2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方法,选育出高淀粉甘薯新品系临薯2号。临薯2号具有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抗旱性强、抗病虫害和高淀粉等特点。经多年多点品比鉴定试验,一般单产达54588 kg/hm2,比徐薯18(CK)增产7%~38%,最高单产达59100 kg/hm2。经测定分析,临薯2号淀粉含量达25.98%,比对照高34.26%。  相似文献   

13.
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烟薯22号选育及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烟薯22号具有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点。2006—2007年全国北方薯区区域试验结果:鲜薯平均单产33831.0kg/hm^2,较对照增产16.09%;两年薯干平均产量9685.5kg/hm^2,较对照增产17.43%,居第一位。2008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高产机理在于烟薯22号具有较高的光合面积和略高的净同化率,并且其T/R值进展合理。  相似文献   

14.
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种植时间越早越好;钾肥对甘薯的增产效果明显,甘薯选择单垄单行种植,垄距为80 cm比较适合,喷施300 mg/L多效唑,甘薯产量增加14.09%~31.79%,甘薯2次提蔓可增产9.6%~14.72%。  相似文献   

15.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高淀粉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淀粉甘薯品种的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方法]以10个甘薯品种为供试材料,扦插后60d内,每20d每小区选取5株分别进行块根淀粉、直链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收获期选取10株计算单株薯数和单株鲜重。[结果]收获期,不同甘薯品种间产量和块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明显,产量变幅为6.2×10^3-20.7×10^3kg/hm^2,淀粉含量的变幅为46.0%~73.3%,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幅为10.9%~17.2%,可溶性总糖的变幅为11.2%~20.2%。甘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块根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可溶性总糖含量、直链淀粉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产量和干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基因型是影响淀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红薯地膜复盖栽培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以及关键性的增产技术。实践证明,这是项在旱地春红薯栽培中值得大面积推广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包珍  江军山  王训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60-13562
[目的]为海藻糖的科学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海藻糖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海藻糖合成酶产生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使用最佳培养基来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装液量等最佳培养条件。[结果]以食尼古丁节杆菌为生产菌,得到海藻糖合成酶的产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4%、蛋白胨0.5%、牛肉膏0.6%、K2HPO40.08%、NaH2PO40.12%。确定了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海藻糖的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最适发酵温度38℃,最适pH 7.0,最适装液量200ml/500 ml。[结论]确定了红薯淀粉发酵生产海藻糖的小试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为红薯淀粉发酵生产海藻糖后期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宜平菇栽培的红薯藤添加比例,为开发利用红薯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红薯藤含量的培养料培养平菇,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污染发生情况。[结果]以红薯藤15%、木屑50%、棉子壳25%、玉米蕊8%、石灰2%为培养料培养平菇时,在转化率、污染袋数、长满袋期等方面都与对照没有差异。[结论]可以用部分红薯藤代替棉子壳作为培养料原料栽培平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