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毒蛾和舞毒蛾是我省林业方面主要害虫,从雁北至晋南均广泛分布。特别是杨毒蛾,近年来为害严重,每年成灾面积达百万亩。这两种害虫的幼虫均能受到病毒的感染,它们所感染的病毒在自然情况下,常引起流行病,是仰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经染色鉴别和电镜观察,这两种害虫的幼虫所感染的均是核多角体病毒。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包涵体为多角形,大小约为0.94~2.29微米,平均1.83微米,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为37×256毫微米,粒子2~7根成束存在于病毒束内。舞春蛾核对角体病毒包涵体亦为多角形,大小约为0.8~3.2微米,病毒粒子亦呈杆状,大小约为30×290毫微米,粒子1—12根成束存在于病毒束内。  相似文献   

2.
应用病毒来抑制害虫种群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事例.去年,我们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指导下,搞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采收、积累和防治棉铃虫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采收和积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专化性病毒.它只能在棉铃虫幼虫体内不断增殖面致死棉铃虫,对其它害虫及益虫没有作用.在600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游离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包涵体.由于它是多边形  相似文献   

3.
在提纯昆虫病毒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的电镜样品制备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电镜下观察,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图像清晰,显示了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可达到昆虫病毒电镜鉴定之目的.与此同时,还观察到某些包涵体表面呈蜂窝状或沟型凹陷等“前多角体”的特殊构造;多角体块状蛋白质晶格、多角体外膜以及杆状病毒粒子蛋白亚基斜纹花样、病毒粒子囊膜等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毛虫(Dendroljmus superans)核型多角体为不规则形或四角形,大小为1.21—2.33μm;病毒束含病毒粒子数为1或多个;病毒粒子大小为29.1—60.5nm×244.2—325.6nm。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不明显。传至60代时仍可保持感染力1×10~5TCID_(50)(组织感染中量)/mL;而多角体的毒力变化十分显著,前几代能使粉纹夜蛾幼虫死亡率迭95%以上,传递到30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粉纹夜蛾的幼虫几乎失去毒力;多角体的产量也明显降低,前几代病毒在每个细胞中可达670PIB,但20代以后,每细胞中多角体的产量仅在100PIB 以下.  相似文献   

6.
1987年,在哈尔滨从大豆叶毒蛾Orgyia antiqua(L.)感病致死幼体中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OaNPV一株。该病毒多角体近圆形,大小约0.4~2.1μm。多角体表面不光滑,有厚约9.0nm的多角体膜。多角体蛋白晶格为线型,晶格均宽约2.66 nm,晶格间距约1.66 nm,两个方向的平行线交角分别为53°和90°。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约62 nm×352 nm。大部分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但观察到包含2粒和3粒核衣壳的病毒束,病毒粒子外膜为两层膜结构,厚约8.3 nm,内膜厚约2.2 nm。髓核呈螺旋形外观。病毒感染的脂肪体细胞的早期病理变化表现为:核仁消失,染色质凝集,随后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发生基质和核衣壳。核衣壳获得外膜后,被封闭在多角体内。先形成的多角体多在细胞核的外围,多角体数量不断增加,最后充满整个细胞核。  相似文献   

7.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26℃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发生正常,其过程可分成病毒发生基质的形成—核衣壳的形成—病毒粒子的形成—多角体成熟四个阶段,一个细胞核切面可见1~50,甚至更多的多角体,30℃下则其形态发生受阻,开始饲毒后168小时内,宿主中肠上皮细胞和脂肪体细胞核中均未见病毒有关结构,仅观察到染色质凝集块,这应是高温季节该病毒防治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26℃下饲毒所得宿主细胞切片中,还观察到了核内的大量管状物,特长病毒粒子及内含纤维物的具双层膜的囊状物,核内和细胞质中具侧膜的成束纤维状物等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8.
1989年,从山西省太谷县采集到的折带黄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材料经电镜观察,其多角体为三角形,四边形或不规则形。包涵体内的病毒粒子为双粒包埋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樟叶蜂幼虫的一种病毒病。病毒只在寄主中肠组织中细胞核内复制,故称为肠型核多角体病毒病而有别于鳞翅目昆虫中核多角体病毒病。病虫肛门流出粘液,粘液干后,幼虫尾部就粘附在基质上。因此,感病晚期或已死的幼虫其躯体则头部往下而悬垂于枝、叶上。感病初期,幼虫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的绿色逐渐变为棕褐色。 多角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多角体,大小0.6—1.0μm,在超薄切片中,多角体的晶格为点线型,点间距为50A,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27×71nm。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L.NPV)感染宿主幼虫的组织病变和病毒复制过程.发现脂肪、体壁、气管组织对MbNPV最敏感.核仁膨大,染色质单个或多个在其中产生并在核膜附近获得囊膜,装配成病毒粒子和病毒束.具有囊膜的核衣壳随机地嵌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完整的多角体.细胞核膨大,核膜内陷,核解体,整个细胞充满多角体.而中肠、神经节、马氏管和肌肉组织对MbNPV敏感性差,于感病后期形成小而不规则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能够感染家蚕和茶尺蠖的重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rBmNPV),解决EoNPV扩增困难而不易获得的难题。【方法】通过Bac-to-Bac系统构建具备B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表达盒和EoNPV的解旋酶基因(hel)表达盒的重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家蚕或家蚕细胞扩增的rBmNPV可以感染茶尺蠖并致病,表明rBmNPV的宿主域拓展至茶尺蠖。【结论】成功构建了能够感染茶尺蠖的rBmNPV,为利用家蚕作为宿主来生产重组病毒杀虫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微胶囊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INPV)在宿主体内的侵染过程,以明胶/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为壁材,茶多酚为固化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为芯材的病毒微胶囊,通过建立实...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表明:32℃温度条件下增殖病毒多角体的生产效率最高,以甜菜夜蛾为宿主,5龄幼虫是最适宜的喂毒时期,较低的喂毒剂量可以减少毒源多角体的消耗。5龄、32℃和105~106PIB·ml-1处理组合每头供试幼虫平均日产AcMN-PV多角体可达(2.30~2.32)×108个  相似文献   

14.
影响木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饲毒时宿主幼虫的虫龄,而饲毒浓度、饲毒持续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本试验中,虫龄与病毒浓度的最佳组合是六龄初期与1.5×10~7PIB/毫升。 每头病死幼虫的平均病毒含量与平均体重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回归系数为10.2826,平均体重增加1克,每头幼虫增加(1.02826士0.08019)×10.(10)个多角体。 刚死六龄幼虫每克体重的病毒多角体含量显著高于死预蛹。  相似文献   

15.
电子显微镜观察柞蚕脓病多角体形状分三角、四角和不规则形状三种,大小在0.7~10 微米之间。成熟多角体表面光滑,内部结构分三层,最外面是一层很薄的但电子密度很高的致密层,向内为不包含病毒束的蛋白层,最内层的蛋白晶格中随机嵌镶大量病毒束。不成熟多角表面凸凹不平,其结构只含有病毒束的核心层,有的病毒束就嵌在表面。一个病毒束中含有病毒粒子1~15根,其中4根、5根为最多,病毒粒子的大小为55×330毫微米。(图版请见封三和封四)。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9是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口服感染因子4的同源基因,为了研究orf79蛋白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的互作关系,利用PCR技术克隆orf79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SDS-PAGE检测结果发现0.2 mmol· L-1的IPTG诱导2h后,orf...  相似文献   

17.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力 ,当饲毒在 1.12× 10 6 PIBs/ m L 以上时引起个体全部死亡 ;单独考察病毒对宿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在饲毒后的第 3天至第 15天内 ,致死中浓度 L C5 0 为 2 .5 7× 10 4~2 .17× 10 8PIBs/ m L,第 8天的 L C5 0 为 5 .95× 10 5 PIBs/ m L,在试验的病毒浓度范围内 ,致死中时间 L T5 0 为 1.3795~ 9.30 3 9d.  相似文献   

18.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sisvirus,AcMNPV)能够增强粘虫痘病毒(Pseudaletia separata entomopoxvirus,PsEPV)的侵染力。将两种病毒的混合悬液滴于50mg的饲料上,接入3龄末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每头幼虫接入1.0×10~4 OBs的AcMNPV和1.0×10~7 OBs的PsEPV的混合液时,幼虫的死亡率为95.00%,而单独用1.0×10~7 OBs·虫~(-1)AcMNPV处理时,则幼虫不感染;单独用1.0×10~7 OBs·头~(-1)PsEPV处理时,只获得46.33%的死亡率。将AcMNPV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分离,进一步测定,单独用1.0×10~6 OBs·虫~(-1) PsEPV侵染3龄末幼虫时,幼虫不被感染,而用同样浓度再混以AcM- NPV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时,则会有41.67%和36.67%的死亡率,说明多角体蛋白或是病毒粒子的包涵体蛋白是产生增效作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HaSNPV和EoSNPV多角体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基础上,通过MALIGN程序,比较了目前已发表的26种杆状病毒包涵体蛋白的序列,HaSNPV与HzSNPV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两者aa序列同源性达97.6%,nt序列同源性达97.4%;EoSNPV与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p-SNPV)的同源性为最高,nt序列的同源性为83.0%,aa序列达94.7%,与其它20种鳞翅目NPV的同源性也很高,nt序列同源性为72.6%~81.9%,aa序列为83.7%~93.9%;与GV的同源性较低,为48.4%~54.9%;而与锯叶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sSNPV)的同源性为最低,仅44.9%。应用Clustal程序建立了一个包括了26种包涵体蛋白的系统树,确定了新测定的EoSNPV和HaSNPVPh在包涵体蛋白基因系统树中都属于NPV中的GroupⅡ分枝。  相似文献   

20.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有效地应用多角体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的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寄主世代内与世代间传递和传播,影响病毒病流行的环境因素及与寄主种群密度相互关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初步摸清了莆田地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流行规律,为今后应用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我们1976—1980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