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树进城”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一些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纷纷兴起了大树移植进城热 ,现正越演越烈。如何正确看待“大树进城”热这一现象 ?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 ,对“大树进城”热的利弊、产生原因等作了详细分析阐述 ,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提出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树进城可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和观赏效果。但超过一定限度,容易引发生态环境不平衡等弊病。分析了大树进城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大树进城的应对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树进城在我国产生已有20余年历史,目前在许多地区仍呈蔓延之势。大树进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移栽大树死亡、催生助长形象工程、带来生物入侵问题、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几个方面,治理大树进城,主要从转变城市绿化意识、严格执行法律规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城市大树资源、加强城市苗圃建设、提高大树移植技术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在对目前大树进城盛行原因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安全、实际应用效果、经济合理性、法律法规方面,探讨了滥用大树的弊端,针对性提出了科学合理应用古、大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大树”一词没有明确的概念,泛指在近些年城市绿化过程中栽植的胸径15厘米以上的落叶阔叶乔木及常绿钟叶乔木,前提是这些苗木并非来源于育苗地,而是从山上成型的树林及乡村现有的绿化带中起挖的,甚至有的是城市、乡村园林景点中的古树名木,严重地破坏了现有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大树进城”之风形成的背景,对“大树进城”的弊端与危害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大树进城”之风难以遏止的原因,提出了“控两头、掐中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林业》2010,(4):35-35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8月31日下午15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介绍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有关情况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8.
一、实施“森林重庆”,使重庆绿化建设提前了10年 2008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森林重庆”建设等五大战略任务。2009年新增城市绿地54.67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181.86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32.9%。2010年开春以来,各区县的绿化工程如火如荼。在扩建的城区或新修的道路,新栽植的一排排大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在旧城区或老街道,淘汰了一批长势不良的灌木和林木,新换上高大挺拔、直径多在20厘米以上的银杏、香樟、桂花等优良树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临澧县近几年大树移栽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大树移栽对临澧森林资源结构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大树移栽引发的突出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贤伟 《国土绿化》2008,(10):29-29
为了1300多棵白杨树能顺利长大成材,22年来,她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每天扛着竹耙和扫帚,奔走在林194,道上,劳作在林间树下,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杨树。如今小树长成了笔直的参天大树,而她的身板却不再挺拔,树木的年轮变成了岁月的皱纹深深刻在了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她就是曾获全国乡村优秀护林员称号的康玉花老人。  相似文献   

11.
乡村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居民对乡村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济南28个美丽乡村为研究对象,依发展类型分为农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通过实地调研、SD法和现场访谈,研究乡村居民对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的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济南美丽乡村居民对乡村植物景观满意度较高,持满意态度的人数占比为70.94%;各类型乡村的SD评价存在差异,农业主导型的突出评价为空间丰富、植物种类少、植物四季变化小等,商旅服务型的突出评价为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变化大、互动体验不足等,均衡发展型的突出评价为植物种类多、充满自然野趣、富有美感等;氛围因子对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影响最大;均衡发展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植物景观感知评价综合得分依次为31.00、21.81、-31.53分。因此,不同发展类型乡村植物景观存在不同特点与问题,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与当地特色相结合、针对性解决存在问题,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游园指数"评价指标包含景区人流量、景区环境、景区周边设施等静态指标和综合实时天气及交通状况等动态指标。由游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森林公园"游园指数"指标评价体系,并以现有的国家规范、行业规定以及相关研究确定评分标准。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和广东省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园指数"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广泛应用到森林公园及部分郊野公园中。文章最后对森林公园的建设提出建议:各森林公园应该加强自己在自然及人文知识方面的传播与普及;各公园应注意旅游品牌的建设,应该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和自身优势,发展健康旅游产品增强自身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旅游资源调查分类普遍接受的是2003年国家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但是,若单纯以国家标准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文中在综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三生"理念,提出一套新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并且对浙江省苍南县10个乡镇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具体分类,以期为苍南县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旅游产品开发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广州市2014年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出植被覆盖度(NDVI指数)、土壤指数(裸图植被指数)及坡度3个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结果,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归一化后的环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处理,得出广州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广州市总体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优等级别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01%,良好级别的占4.5%,中等级别的占35.79%,差等级别的占59.70%;南部的城市核心区生态环境普遍较差,北部和东北部状况较南部好。重视城市中绿地、绿道的建设,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朝国  高成广 《绿色科技》2021,(9):183-186,190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进展的研究,结合勐蚌村自然、人文概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勐蚌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完成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计算,结合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人口学变量、信效度、差异性、满意度均值等进行分析,综合指标权重值与满意度对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历史文化等5项指标权重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从事园林绿化建设、创建良好生态环境出发,论述了进行大树移植的必要性。同时,分析追随大树移植风存在的危害及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沉沙池区域的乡村为研究区域,乡村内的景观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生活、生态和生产的3个准则层,以及15个指标层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黄河沉沙池区域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合理的将公众模糊评价转化成为精确的定量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黄河沉沙池区域的乡村景观总体一般,各个指标层也均属一般层次。区域内的乡村景观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只能基本满足居民景观需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总结分析黄河沉沙池区域的乡村景观现存的问题以及优势,提出开展特色旅游、发扬当地文化、提高生态环境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为今后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培养高级人才的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平台。深入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对高校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回归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科学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系统,所以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的层次模型,通过建立判断矩阵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根据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按相关性大小的排序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即大学生个人因素与其农村创业的相关性最大,家庭因素次之,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最小且权重相同;根据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家庭亲朋创业经验和经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学业能力、创业实践能力、专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较大。基于此,笔者就激励大学生农村创业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一是政府要完善农村创业保障系统,优化大学生农村创业软环境;二是社会要引导大众对农村创业正...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荆州桃花村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但桃花村目前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诸多,如明显的季节性、收益的局限性、服务的不专业性、娱乐项目的单一性以及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等,但乡村旅游为桃花村带来了各种积极影响,如使居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以及使乡村的基础设施得以改造等,同时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桃花村的自然优势、区域优势以及资源优势,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荆州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乡村旅游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关键词提取、文本挖掘、内容分析等方法,并参照已有学者相关研究,制定乡村旅游政策评价遴选指标,利用PMC指数模型对其中6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后续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定启发,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保障体系。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家层面的乡村旅游政策具有预测、建议、反馈性质不足,影响时效不长,对政治、科技领域涉及较少,激励方式普遍缺乏的特点。藉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