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目前很多养蜂人对分蜂和新分交尾群掌握得很好,操作也很得当。但笔者认为,如何使新分群和交尾群不起盗是最棘手的问题,虽然新分群和交尾群分的很合理,一旦被盗就等于失败。因为在分蜂期,基本上都是在外界蜜粉源减少时或流蜜前期或流蜜期结束后,所以,做好防盗就能使新分群和新分交尾群成功率在50%以上。新分蜂群和新分交尾群为什  相似文献   

2.
正新分群因群势较弱,在蜜粉源短缺时易被盗,现介绍防止新分群和交尾群被盗需注意的事项及措施。1.分蜂方法按1∶1分群,即原群对半分。对半分是最好的分群方法,将新分群带老王分出,卵虫脾、老子脾、粉蜜脾让新分群带走。原群留成熟王台、处女王或新产卵王,群内保留大幼虫脾、新蛹脾,蜜脾不留或少留粉脾。因原群采集蜂多,采集能力强,饲料不足可补喂,不会起盗,而新分群相反,必须保证新分群1周内饲料充足。  相似文献   

3.
李怀军 《中国蜂业》2002,53(5):24-24
分蜂是养蜂人为增加蜂群数量 ,控制分蜂热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因分蜂多选择在蜜源贫乏时期 ,交尾群时常被盗。就如何防止盗蜂 ,谈一些我的经验和做法。1 996年 6月 ,正值山丁花末期 ,无其它辅助蜜源 ,进行全场分蜂 ,方法是将要分群的老蛹脾提入交尾群 ,一个交尾群放 1张蛹脾 ,再抖入一脾蜂 ,加 1张蜜粉脾 ,每个交尾箱放两个群 ,巢门开在前面的两边 ,直接搬到预定的交尾场地 ,到傍晚介绍王台 ,交尾群全部被盗 ,发现盗蜂均来自被分蜂的原群。为了制止盗蜂 ,我想了很多方法 ,最后还是采用迁移交尾群位置的方法 ,就是把交尾群搬到 1 0 0米外的…  相似文献   

4.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06,26(4):19-19
1交尾群“幽闭法”防止盗蜂的体会更新老蜂王是养蜂工作中的重要一项,蜜源期大批换王自然很好,但令养蜂员头疼的是非蜜源期提的交尾群很容易被盗:大群缺蜜,小群则既缺蜜又无防盗能力,稍不小心就会引起交尾群被盗,而且一经被盗很难制止。刺槐花结束后,笔者的蜂场因群势太强,经常有蜂群发生自然分蜂,夜晚箱外工蜂爬满。本想推迟到荆条花期育王分蜂,但当时只好将强群中的老子脾提出部分来进行分蜂。提好脾后,第一天让老蜂返巢,第二天安台,并于当晚补喂白糖水,谁知第三天早上仍有一半以上的交尾群发生盗蜂。看来,这次育王可能要失败。笔者急中生…  相似文献   

5.
1交尾群"幽闭法"防止盗蜂的体会 更新老蜂王是养蜂工作中的重要一项,蜜源期大批换王自然很好,但令养蜂员头疼的是非蜜源期提的交尾群很容易被盗:大群缺蜜,小群则既缺蜜又无防盗能力,稍不小心就会引起交尾群被盗,而且一经被盗很难制止.  相似文献   

6.
老黄松 《中国蜂业》2003,54(5):12-12
在蜜蜂活动季节、蜜源稀少时最易发生盗蜂。盗蜂首先攻击无王群、弱群、交尾群 ,尤其无任何防御能力的微型交尾群。发现盗蜂时 ,盗蜂已经攻入了被盗群 ,一般采取缩小巢门 ,使被盗群容易防御盗蜂 ,但无法制止盗蜂的继续进攻。避免盗蜂的发生主要在预防。我们在 2 0世纪 6 0年代就开始研究盗蜂的行为并研制防御盗蜂的器具。蜂巢 (主要是蜂蜜 )的气味通过巢门、箱盖以及蜂箱裂缝向外散发。强群的侦察蜂或盗蜂凭借嗅觉寻找进攻的部位。盗蜂首先在蜂箱周围的裂缝或孔洞寻找进入蜂巢的孔道。如果蜂箱严密 ,盗蜂只能从巢门进攻。为了引导盗蜂选择错…  相似文献   

7.
分蜂是养蜂人为增加蜂群数量、控制分蜂热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可是分蜂如选择在蜜源将结束时 ,蜂群时常发生盗蜂。1 996年 6月 ,正值山丁花末期 ,又无其它辅助蜜源 ,我进行全场分蜂 ,方法是将要分群的老蛹脾提入交尾群 ,一个交尾群放 1块蛹脾 ,再抖入 1脾蜂 ,加 1块蜜粉脾 ,每个交尾箱放两个群 ,巢门开在前面的两边 ,直接搬到预定的交尾场地 ,到傍晚介绍王台时 ,交尾群全部被盗 ,发现盗群全是被分蜂的原群。为了制止盗蜂 ,我想了很多方法 ,最后还是采用迁移交尾群的方法 ,就是把交尾群搬到 1 0 0 0米外的场地摆放。经过 2~ 3天 ,盗蜂全部…  相似文献   

8.
交尾群连续使用是指,提走新产卵王后经过技术处理跟着诱入成熟王台或处女王继续培养新王。根据需要可多次使用甚至保留全年。交尾群连续使用好处很多:避免组织时老蜂回飞引起盗蜂,早春晚秋冻伤子脾,幼蜂乱爬造成的损失;因老交尾群具备各日龄蜂,有一定采集能力,因此新王交尾快,新王质量好;老交尾群中有一定数量老蜂,有防卫能力,缺蜜期也不易发生盗蜂事故;根据情况,可用于贮存蜂王,也可发展为生产群。  相似文献   

9.
●秋季育王采用大群组织交尾群好去年秋天 ,因想换王 ,我采用了小群组织交尾群 ,结果处理不当造成全场起盗 ,我组织的交尾群被大群越盗越厉害 ,虽采取了紧急转场措施 ,才幸免没有导致全部失败 ,因盗蜂与中途搬运使交尾群成功少了一半。通过小群 (交尾群 )被盗的经验教训 ,我今年改用大群组织交尾群 ,不仅控制了盗蜂 ,而且蜂王质量好。我的具体做法是 :介绍王台前 2~ 3天将大群蜂王从巢箱带几框蜂提走 ,或将王提前扣在王笼里 ,放在继箱内 ,造成原群巢箱失王状态。然后介入王台即可 ,一个星期后检查新王是否产卵 ,如失王可放回老王。(王志刚 …  相似文献   

10.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5):23-23
在养蜂工作中,一年的三个季节均可换王。但是,什么时候换王最合适,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们交流。1流蜜期换王的好处a.流蜜期换王时,组织的交尾群不会发生盗蜂。因为交尾群内采集蜂少,幼蜂多,主要靠人工饲喂来维持生存需要,而在缺蜜期稍不小心,就会引起交尾群被盗,造成育王失败。b.流蜜期蜂群群势一般较为强壮,封盖子脾多,提群容易,且被提群中蜜粉充足,几乎不需要饲喂就能保证育王成功。c.流蜜期内,雄蜂充足,蜂王交尾成功率高。d.流蜜期换王,新王能提高蜂群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蜂产品收入和增强蜂群抵抗疾病的能力,并且能预防“分蜂…  相似文献   

11.
在蜜源缺乏的季节培养新王,交尾小群易遭盗蜂的袭击。交尾小群基本没有防卫能力,其中一群被盗,则其他小群相继遭殃,致使养王失败,对交尾小群盗蜂的预防和制止,我们进行了一些摸索,仅供同行参考。一、预防1.选用的人工王台,先安排在拟抽脾组织交尾群的大群继箱内。新王出台后的第二天,快速抽出一框有较多新蜂的老熟子脾和一框粉蜜脾组成交尾群。新王已出房的交尾群,容易留住部分青年蜂,能较快地产生防卫能力。新王在大群内出房,还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分蜂能增加蜂王数量、蜂的繁殖基数和扩大生产。在分蜂过程中,做好分蜂工作,防止新分群盗蜂现象的发生,却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我们蜂场以往在辅助蜜源花期分蜂时,经常发生盗蜂现象,影响蜂群增殖、干扰处女王交配、降低成功率、有些交尾  相似文献   

13.
正新分的蜂群群势弱,防御能力低,最容易起盗蜂。我的做法是:在打算分蜂的蜂群边上,紧挨着原群放新分群的蜂箱,巢门开在靠强群一侧。这样有强群在一边盗蜂不容易靠近,新分群开始和原来群一个气味,是不会到弱群去偷蜜的。  相似文献   

14.
遇上盗蜂是很头痛的事,如不立即制止,损失是惨重的,我以前用的那些制止盗蜂的方法都不怎么理想. 若用树枝或乱草把被盗群巢门遮住,那么被盗群能从缝隙中出入,盗蜂照样能出入;把作盗群搬离原址,那么已经外出作盗和采集的蜜蜂归来时在原址若找不到原群或在原址发现只有一个空箱,则会在原址上空乱飞或进入别群又成了新的盗蜂.  相似文献   

15.
现介绍一种很有效的止盗方法———分蜂法。首先找到盗蜂群,一般盗蜂群的群势都比较强,可根据盗群的强弱,将其分为2~4个新分群。如果盗群群势为3~8脾,分为2群即可;若群势为10~18脾,则分为3~5群较妥。现以处理一个群势为16脾的盗蜂群为例:找4个空蜂箱,将16脾盗蜂群分为4个新分群,平均每箱4脾,分别置于4个空箱内。将所有新分群均搬到离原群位置1.5m以外的新址。原址不能放任何一个新分群,原群的蜂箱不宜用来装新分蜂群,也不可以放在原处,将其移走。这时,盗群中原来作盗的那些工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各自飞去寻找自己的“新家”,均由…  相似文献   

16.
刘昭铭 《蜜蜂杂志》2005,25(7):25-25
1对中蜂被盗即易失王现象的探讨中蜂群发生盗蜂时,被盗群内蜂王极易失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意蜂群中是很少的,其原因何在?值得与广大蜂友共同探讨。1.1中蜂爱盗而又最怕被盗中蜂爱作盗,只要发现外界蜜源减少时,最好不要开箱检查。若开箱,巢框上空就会有别群的工蜂窥视盘旋,乘机作盗,而被盗群只要有盗蜂进入则秩序大乱、惶恐不安。所以养中蜂者须以防盗蜂于未然为上策。1.2一旦被盗就会失王若发现某群蜂已被盗,往往为时已晚,连蜂王也已失了。若被盗一开始就赶快检查,就会发现蜂王被围,不论中盗中或意盗中都如此。人为解围后立即…  相似文献   

17.
盗蜂,就是飞到别的蜂群里,盗吸蜂蜜后飞回原群的工蜂。一般发生在蜜源末期和缺蜜期,或者是由于蜂蜜遗留在放蜂场地上,装蜜脾的蜂箱关闭不严等而引起。盗蜂由于蜂蜜气味的吸引,在被盗群蜂箱周围和巢门口杂乱地飞翔,无一定规则;常常聚集在被盗群蜂箱箱体接缝处和箱底,企图钻入,并与被盗群巢门口的守卫蜂厮杀;在被盗群巢门口能看到较多的死蜂,有的尸体残缺弯曲。当盗蜂飞出被盗群蜂箱时腹部膨大,行动慌张,它们飞翔的声音尖锐,早上出勤比正常蜂早,晚上回巢晚;被盗群开箱检查时,在框梁或巢脾上可看到工蜂紧紧追赶盗蜂。发生个别盗蜂时要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交尾群是人工培育蜂王时,从大群中抽出部分蜂、子脾另行组织起来的一个临时性的小群,是给处女王交配使用的。交尾群是引起盗蜂的主要根源。因为组织交尾群的时间,大都是在蜜源的后期或结束期,紧张忙碌的外勤蜂无蜜可采,到处寻找食物,行盗的内在要求已经形成。这时组织交尾群,将一部分采集蜂带了出去,这些  相似文献   

19.
防盗止盗的方法有多种:有的刚发生盗蜂时,把被盗群搬离原址几千米外,效果很好,但是很麻烦、很费事,也不好联系地方。有的巢门安装防盗器,有点效果,但盗严重了也就没有多大的作用。有的给盗群和被盗群切换位置,防盗效果也不显著,有时还会越来越糟糕,盗蜂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好收场。  相似文献   

20.
1 用颗粒白糖饲喂想法的由来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一群交尾群不慎被盗.每天晚上饲喂的糖水到次日上午就被盗蜂掠夺一空.被盗小群几乎处于解体状态.出于无奈,我改用颗粒白糖饲喂,结果发现盗蜂的疯狂劲头有所减退,加上其他防盗措施配合,被盗小群很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