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皮(牡丹的根皮)和天麻都是名贵的中药材,牡丹地里套种天麻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栽培新模式,值得在各地中药材种植区域内推广.牡丹地里套种天麻最显著的优点:一是充分利用了土地;二是两者具有互补性.牡丹是深根系并以根皮药用的小灌木,需要深厚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且栽培后需4~5年才采挖1次,其叶片大,能给天麻创造良好的遮阳条件;而天麻无根、不需光照,两者不发生争肥、争水、争光现象,况且天麻每年需翻收1次,栽培天麻所用的填充料(树叶)腐烂后又给牡丹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三是免除了牡丹地要经常除草的麻烦.  相似文献   

2.
一、牡丹花好又逢春。1997年牡丹市场价28元(指每公斤价。下同),促使生产猛增,最终导致了连续8年行情滑坡,目前已跌至6~7元。但牡丹从种到收需4-6年,便于炒家长线运作。一旦炒家入手,其行情将会迅速走高。预计今后两三年内,牡丹市场行情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原产于我国西部,别名木芍药、百两金、丹皮等.牡丹为毛莨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为观赏上品,我国栽培很广,主产于河南、山东、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据<本草纲目>记载,牡丹以红白两色单瓣花的品种药效最佳.以根皮(丹皮)入药,含有芍药甙、羟基芍药甙、牡丹酚-β-D葡萄糖甙、牡丹酚、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性寒,味辛、苦,无毒;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之功能,主治热血吐病、血热斑疹、风热感冒、瘀血痛经、关节肿痛、痈肿疮毒等症.牡丹酚有降压、镇静、止痛、抗惊厥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丹皮是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全国年需求量250万kg.据市场信息,刮丹皮1993-1994年市场价13~16元/kg,1995年市场价16~20元/kg,1996年、1997年市场价格升为20~26元/kg,到2000年价格又升为26~30元/kg,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4.
近来,牡丹石榴炒作得非常火爆,各报刊及新闻媒体纷纷宣传牡丹石榴,加上售苗者片面夸大的宣传和诱导,致使1株苗木售价几元甚至几十元,致富心切的农民,不惜代价投资引进苗木建园,结果因盲目投资而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牡丹观赏栽培始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子 《农业考古》2003,(3):226-229,275
牡丹国色天香 ,冠绝群芳 ,长期以来 ,曾被人们誉为花王 ,然而关于牡丹作为花卉观赏栽培的历史 ,自唐宋迄今 ,有着不同的说法和争论 ,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从与牡丹同科同属的植物芍药的不同记载中进行对比甄别 ,从对古今牡丹、芍药不同时间花期物候期的分析 ,认为《诗·郑风·溱洧》所咏之芍药即牡丹 ,并据宋·虞汝明《古琴疏》所载帝相“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之说 ,认为牡丹的观赏栽培始时于夏代。一、关于牡丹观赏栽培始时问题之争论唐宋以来 ,对牡丹的观赏栽培始时问题 ,即有着不同的看法 ,其主要分歧是始于唐或始于唐之前。1.认为…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1998,(3)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国色天香”之誉;其根皮(即丹皮)具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血、除烦热、去痈消肿的功能,还可以治闭经、阑尾炎、高血压,所以一直是名贵的中药材。因而栽培牡丹一举两得,能起到美化庭院和增加收入的作用,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现将其栽培、采收、加工要点介绍如下:1.牡丹栽培(1)精细整地,施足底肥。牡丹喜在深厚、疏松、  相似文献   

7.
<正>学会选购花期2-5月。传统品种皇冠、锦袍、天女舞、四海波等。市场尚有红口杯、绿牡丹、春之舞、桃花浪、世纪曙光、银边四季、白佳、桃雪、红双喜、玉蝴蝶、黄比利、红宝石、彩花牡丹、赛牡丹、赛贵妃、彩蝴蝶、黄云、白锦袍、铁红双色及里狮子等。在开花前10月下旬-翌年3月上旬购买。营养钵栽培的花径15~30厘米,4~20元,30厘米以上25元左右。大盆嫁接苗花径45厘米30元,60厘米60元。要选叶色浓绿,株型丰满匀称美观、花多、有1/4花已开放,花蕾多生长健  相似文献   

8.
牡丹,属毛茛科植物,为落叶小灌木,高1m左右.树皮灰褐色,分枝粗短.花单生枝顶,大而美丽,有"国色天香"之美誉,花瓣5或为重瓣,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牡丹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其根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牡丹以根皮人药,药名为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热病发斑、吐血、衄血、阑尾炎初起、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痛肿疮疖;其中含有的牡丹酚具有抗炎、镇痛、降压、抑菌和解痉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同时,牡丹根皮又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通经的功效,用于热血发病、吐血、跌打损伤等.观赏牡丹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负盛名.药用牡丹以安徽铜陵的"凤丹"药效最好.  相似文献   

10.
牡丹为毛茛科落叶小灌木.牡丹花不仅大而且美丽,有"国色天香"之美誉,其根皮(丹皮)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所以,栽培牡丹一举两得.牡丹繁殖可用种子育苗繁殖或分株繁殖.  相似文献   

11.
凤丹牡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当地牡丹品种,从安徽亳州引进‘凤丹’牡丹苗木8万株,进行了物候期、生态学、生长特性观测和牡丹籽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其移栽成活率为97%,保存率达94%,引种适应性良好,三年生苗少量开花并结果,五年生苗达到高产期,牡丹籽、牡丹籽油产量分别为5 700、1 254 kg/hm~2,产值达262.2万元/hm~2,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付先召 《农业考古》2013,(1):249-253
前人研究牡丹,虽引唐诗,但没有深入分析唐诗与牡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钩沉爬梳唐诗中有关牡丹的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分析得知:盛唐之前,长安城内牡丹分布较窄,主要是在宫廷和达官贵人府第等处;中唐时期,牡丹于长安城内分布广泛,私宅牡丹和公共场所的种植数量明显增多;晚唐时期,因战乱较多,长安城内的牡丹种植明显减少,并呈现渐次向南方转移的趋势.牡丹所象征雍容华贵、幸福安康的意境,迎合了大唐盛世百姓祈愿繁荣昌盛、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景.虽唐末多乱,长安牡丹种植渐趋减少,但唐牡丹文化的内涵却深入人心,仍是古人祈求尊贵安康的精神寄托.唐朝是中国牡丹文化形成的里程碑,长安是牡丹文化的孕育之地.它影响带动了各地牡丹的种植,保存了牡丹存续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牡丹,为毛茛科落叶小灌木。牡丹不仅花大而美丽,有“国色天香”之美誉,而且其根皮(丹皮)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所以,栽培牡丹一举两得,牡丹繁殖可用种子育苗繁殖和分株繁殖。但在种子育苗繁殖时,由于牡丹种子表面有一层坚硬的蜡质层包附着,所以,如果不采取除蜡处理,一般很难出苗,所以必须要掌握除蜡方法,但费工费时。如果牡丹种子采用趁湿育苗法,就不需脱蜡,具有省工省时、出苗率高的特点,比常规育苗法其出苗率提高30%左右,出苗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富贵花”之美称,深受我国南北方广大人民的喜爱。牡丹的自然花期在4~5月,并且每年只开放1次,要想满足人们在冬季特别是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观赏到牡丹,就需要对牡丹进行促成栽培,即催花。  相似文献   

15.
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牡丹已有逾1 600a的栽培历史,牡丹文化源远流长,享誉全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牡丹生产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可供我国牡丹生产经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中国药典》记载,牡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抗菌消炎、镇痛、降血压、抗痉挛、除风湿和滋补等功效.自古以来皆用其根皮入药,名曰"丹皮".牡丹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 "花中之王"的美称.目前已形成安徽的凤丹和亳(亳州)丹、山东的菏泽牡丹、河南的洛阳牡丹,3省四大主产区的格局.其中河南的洛阳牡丹、山东的菏泽牡丹以观赏为主,安徽的凤丹、亳丹以药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大蒜是居家必备的调料食品,市场需求量大.但剥蒜皮却很费事,如开一家大蒜加工配送店,生意会很红火. 1.投资分析.购1台大蒜自动剥皮机(应能加工蒜米),需1500-2000元:店铺租金500元(不需邻街店面);其他费用约1000元.总投资约需:3000元.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发展花卉业的优势及前景 1、种质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是梅花、牡丹、月季等多种名贵花的起源中心.在栽培名贵花卉中,有梅花品种300多个,牡丹500多个,杜鹃600余个,茶花60余个,菊花品种不下3000个.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及独特的栽培方法,为我国花卉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洛阳是中国野生牡丹原生地之一,中国国花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牡丹专类园。方案中通过对洛阳的地方历史及牡丹文化研究,充分发掘体现洛阳地方特色的牡丹的观赏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洛阳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20.
芍药与牡丹的各物候期所需有效积温、临界天数、日均温的定性指标对花期影响特别显著,适时分析芍药与牡丹各生理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量,调节主导因子——温度,控制牡丹开花物候,做到按需供花,可打破自然花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