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甜(辣)椒病毒病(以TMV、CMV为主)、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炭疽病(由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nigrum),丛剌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盘长孢菌(Gloeoporium piperatum)三种病原菌侵染所引起)是甜(辣)椒三种主要病害。随着甜(辣)椒生产的发展,这三种病害的危害也在加剧。只有培育具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它们。“九五”期间开展的甜(辣)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苗期人工复合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为多抗性育种提供了简便的鉴定方法和可利用的抗源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
3.
(甜)辣椒疫病病圃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方文慧,葛长鹏,常彩涛(甜)辣椒疫病是极为普遍的病害,无论保护地或露地均有发生,目前仍为生产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因而采取积极对策是当务之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为根本有效措施是通过苗...  相似文献   

4.
甜(辣)椒病毒病多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四川主要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四川省主栽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6~8 片真叶期)、移栽大田后接种(分枝期)和病圃试验(结果期)3 种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的56 个辣椒品种进行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 个辣椒品种采用3 种鉴定方法均对疫病具有抗性,18 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其余品种由于接种时期和栽培环境不同抗性类型发生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室内苗期人工接种能更准确地反映辣椒在田间的真实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三种接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比较离体叶片接种、切茎接种、游动孢子液灌根接种等 3种不同接种方法对 8个辣椒品种 (品系 )的影响 ,发现这 3种方法均能用于鉴定辣椒对辣椒疫霉菌的抗性。其中离体叶片接种法是从田间采集叶片进行室内鉴定 ,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多个品种 ,并且对植株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最适合对种质资源稀少的品种进行抗疫病鉴定 ;切茎接种法操作简单 ,可以测量病斑的长度 ,反映病斑的扩展速度 ,适宜对抗性进行量化 ;游动孢子液灌根接种法基本上模拟田间病害的发生过程 ,最能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 ,但工作量大 ,操作较复杂。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 ,采取适当的接种方法对辣椒品种进行抗疫病鉴定。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郊辣椒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市郊菜区在1983年夏季首次发现辣椒疫病的危害,当时仅零星发病,而到1989年危害面积显著扩大,市郊的一些主要辣椒产区都有发生。受害后,造成连片死亡,损失惨重。由于目前国内对此病的报道很少,对病害的症状和发生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防治较为困难。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和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及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引起、对辣椒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国内外25份材料进行抗疫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抗性差异大,其中有6份材料表现免疫,3份材料表现高抗,8份材料表现抗性,3份材料表现中抗和5份材料感病。  相似文献   

9.
辣椒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以来,素称“辣椒之乡”常年种植万亩辣椒的天水市,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严重发生并逐年加重。1987年仅甘谷县(种植面积433hm2)发病面积69.98%,病株率68.2%;北道区(种植面积127hm2)发病面积72.75%,病株率50.4%。1988年疫病猖獗流行,甘谷盘安镇谢家坪村66.7hm290%枯死,损失102万元;北道区大棚羊角椒枯死92.1%,甜椒毁种绝收,成为毁灭性病害,直接影响出口创汇和人民生活。因此,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1986~1990年作者在研究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流行规律等基础上对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选栽培…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结果表明:从功能微生物资源库中选择的25个菌株中,11个菌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PSB-13-2-2,YC-10和KLP-1对辣椒疫霉菌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1.85%,50.97%和52.60%。  相似文献   

11.
辣椒是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占世界辣椒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辣椒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蔬菜作物。辣椒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业之一。随着我国辣椒栽培量不断增加,辣椒疫霉病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是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因此,对辣椒疫霉病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综述了辣椒疫霉病症状及发病规律、目前国内外关于辣椒疫霉菌的研究进展现状,以及辣椒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辣椒疫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达到控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属土传病害,病菌主要靠灌水传播。随着辣椒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辣椒疫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有些年份发病率可达70%~80%,产量损失达50%~80%,重则绝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辣椒疫病大面积流行,重者80%以上植株枯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各地虽然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有辣椒疫病的系统研究报道甚少。笔者1988年以来对病害诊断,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及防治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病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979年以来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伊犁、奎屯、哈密、吐鲁番及库尔勒等地陆续发生。至今发病面积约达2333hm2,发病死秧率20%~60%,是新疆辣椒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 新疆属于大陆性气候,生长季节降雨很少,辣椒生长主要依赖灌溉。在灌溉条件下,辣椒疫病主要在根部和茎基部发生,导致辣椒全株萎蔫或青枯死亡,而茎、叶、果发病极少,是典型的土壤和水传病害。国内对辣椒疫病菌鉴定的文章较多,而对发病条件特别是土壤性质与发病的关系研究较少,而控制病原菌所要求的条件是当前疫病防治最有效的措…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材料与不育系测交,F1代不育则材料的基因型为N(msms);F1代全恢复则材料的基因型为N(MsMs)或S(MsMs),为进一步判断,分别以其为母本与基因型为N(msms)的材料杂交,F2代分离出不育株的则其基因型为S(MsMs);F1代一半不育,自交后分离,后代出现1/4不育株则材料的基因型为S(Msms),否则...  相似文献   

16.
辣椒疫病及其综合防治鞠丽荣,徐香瑞,崔良刚(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一、病原菌及发生条件近几年,辣椒疫病在吉林省的长春、延吉、吉林等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经鉴定,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gPsici),其特点是侵染寄主后,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7.
以10个辣椒品种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冷害指数和果长指数,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以期建立辣椒耐低温鉴定方法及对不同辣椒品种进行耐低温性评价。结果发现,辣椒耐低温鉴定适宜温度为5℃,鉴定指标为冷害指数和果长指数;该条件下,7~8叶期的10个辣椒品种可划分为5个不同耐低温等级,其中,苏椒5号为强耐低温品种,龙椒16号和湘研11号为耐低温品种;结果表明,建立的辣椒耐低温鉴定方法结合了苗期和结果期的指标,简单易行、准确可靠,能更真实和准确地反映辣椒的耐低温实质,适用于不同辣椒资源耐低温的综合鉴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颖 《上海蔬菜》2002,(4):17-18
我国是世界上辣椒生产大国 ,高温是辣椒栽培过程中最常见的逆境因子。在夏季高温干旱条件下 ,辣椒容易生长不良 ,落花落果严重 ,植株不易越夏。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已逐步开展了辣椒耐热性资源的收集、鉴定和选育研究。关于耐热性鉴定方法目前主要有 :种子活力法、外观形态观测法、电导法、叶绿素荧光法等。其中电导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高温胁迫伤害细胞膜 ,改变膜透性 ,使胞质外渗量、组织外渗量增加 ,组织浸出液中电解质浓度随之增高 ,电导度升高。为了检验电导法与田间苗期耐热性的一致性 ,我们于 1998年底采用了叶片电解…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少辣椒疫病带来的损失,从病原菌的研究、辣椒疫病的为害、鉴定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提出今后应致力于疫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把选育抗病品种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辣椒疫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我国不少地区为害严重,成为我国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减轻其为害是辣椒增产增收的关键.了解辣椒疫病的抗性机制可为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辣椒疫病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抗性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并展望今后辣椒疫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景.以期为我国开展辣椒疫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