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子膜蛋白受精素(Fertilin)是参与精卵质膜间相互作用最有特征性的候选分子之一。受精素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为精子表面的异二聚体跨膜糖蛋白。fertilin-α(Fα)、Fertilin-β(Fβ)可能在精子发生、精子成熟、精子获能及精卵结合和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比较观察了杂色鲍普通二倍体、人工诱导三倍体、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单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在成熟分裂和第一次卵裂期间的细胞学变化,以探讨人工诱导杂色鲍雌核发育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精子经紫外线辐射进行遗传失活处理后,仍然能够进入卵子,并激动卵子发育,卵子能够正常完成两次减数分裂,与普通受精卵没有明显差别。精子入卵后形成精核,大多能够逐渐解凝、液化并膨大,最终形成形态正常的雄性原核,但在第一次卵裂早期退化成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并在胞质分裂时随机地分配到其中一个子细胞里的分裂沟附近。在人工诱导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受精卵中,受精卵经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染色单体在第二次成熟分裂期分离,但胞质分离受抑制,留在卵质中的两套染色体形成两个染色质团,并发育成两个雌性原核。 相似文献
4.
鱼类下丘脑增食欲素(Orexin)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体内的物质、能量代谢既与摄入食物、环境因素及运动强度有关,也与内分泌调控因子的参与密切相关。Orex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能够调节机体摄食和能量代谢的下丘脑神经多肽物质。目前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上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在海洋鱼类上的研究则比较少见。本文首先综述了鱼类Orexin的基因、结构、组织分布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了Orexin在鱼类摄食、营养、生活节律等生理学基础领域中的作用,可为今后鱼类养殖领域开展该项目的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平凝胶电泳技术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冷冻精液受精鱼苗与鲜精受精鱼苗进行了同工酶分析。本实验选取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检测了IDHP、PGM、LDH、GPI、MDH、G3PDH、ME、HK、SOD、G6PD和SDH等11种酶,得到13个位点:IDHP*、PGM-1*、PGM-2*、LDH*、GPI-1*、GPI-2*、MDH*、G3PDH*、ME*、HK*、SOD*、G6PD*和SDH*。结果显示在0.99水平,SDH*和PGM-2*位点在两种受精鱼苗中均表现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均为0.1538;平均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460和0.0407,但未观测到杂合子,观测杂合度均为0,遗传偏离指数均为-1;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0720和1.0850,花鲈冷冻精液受精鱼苗与鲜精受精鱼苗的遗传相似度为0.9991,遗传距离为0.0010。由此可见,花鲈的冷冻精液受精鱼苗和鲜精受精鱼苗间未出现同工酶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冷冻保存精液完全适用于花鲈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7.
8.
9.
单环刺螠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以及核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熟卵呈卵圆形,核相处于生发泡尚未破裂的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在(21±1)℃时,精卵混合后约5 min,精子由卵偏向植物极一侧入卵,受精膜开举起,继而精核发生第1次膨胀.直至受精后约25 min,受精膜完全举起;受精后10~50 min,卵核相继完成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50~70 min,精核卵核分别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进而相向迁移,最后在卵的中央联合形成合子核.受精后70~90 min,受精卵完成第1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卵裂球.单环刺螠受精全过程历时约70 min,略长于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持续时间.本研究旨在为今后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存在于海洋生物中,尤其是藻类中的类菌孢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MAAs),是一种吸收紫外线的物质,可用于紫外线防护品的原料,具有商业开发的前景.对湛江沿海产江蓠中MAAs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确定江蓠MAAs的主要组成及比例.利用C-18 Sep-Pak固相萃取柱和半制备型HPLC对湛江产江蓠中MAAs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特征、紫外吸收波长和波谱数据鉴定其主要成分的结构,并结合参考文献确定湛江产江蓠MAAs的4种主要成分是palythine、shinorine、palythinol和porphyra-334,其比例约为4.9∶1∶1.2∶9.9.同时,比较了UV法和HPLC法对湛江产江蓠MAAs主要成分porphyra-334含量检测的准确度,建立了两种检测方法的拟合曲线,并通过试验验证,最终确立了HPLC对MAAs主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来自共同祖先基因的小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 ku,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心脏、脑、脂肪和肌肉等多种组织的细胞内,占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1%~8%[1]。研究表明,机体内脂肪酸跨膜运输是被动扩散或由膜蛋白介导的过程,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结合细胞内游离的脂肪酸(FA)和其他疏水性配体,并将其输送到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进而调控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等脂代谢过程[2](图1)。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成员的命名是根据其首次分离或鉴定出的组织来命名的,例如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然而,很多组织中往往有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s基因)同时表达,研究者又对不同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按阿拉伯数字命名[3],如fabp1基因(肝型)、fabp2基因(肠型)、fabp3基因(心脏型)等。 相似文献
13.
食品生产废水回收蛋白质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常有大量富含蛋白质的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被排放,这不仅浪费了蛋白质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这种食品废水中的蛋白质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此综述了食品废水中蛋白质回收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BST能够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深入广泛研究,其安全性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BST的作用机理、对奶牛生产的影响和安全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大量线粒体首先高度密集于即将发生胞吐的皮质中;随着胞吐的发生,线粒体也随之快速分散到皮层反应部位,线粒体通过分裂、出芽等方式而迅速增多,内质中的线粒体大量向皮质迁移,参与皮层反应;当受精膜开始举起时,线粒体多聚集在新质膜下,参与新质膜的修复和形成;受精膜完全举起后,皮质中的线粒体迅速减少。线粒体在形态、数量及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反映受精膜形成不同阶段生理活动的旺盛程度以及需能情况,并从细胞水平阐释受精膜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鲑鳟鱼类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经济价值高,是世界重要经济养殖鱼类之一。然而,随着其养殖产量攀升,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鲑鳟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频繁和严重,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鲑鳟鱼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主要包括三代虫(Gyrodactylus)、鱼虱(Caligus rogercresseyi)、阿米巴原虫(Neoparamoeba perurans)、脑碘泡虫(Myxobolus cerebralis)、苔藓鲑四囊虫(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e)和库道虫(Kudoa spp.)。这些寄生虫生活史简单,繁殖速度快,大多寄生在鱼体表面及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上,导致鱼体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引起鱼体损伤并造成死亡。在防治方法上,通过物理控制、化学药物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本文对鲑鳟鱼常见寄生虫病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鲑鳟鱼寄生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镉在鱼类体内具有生物富集与毒理效应,本文从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生理代谢、生殖和免疫系统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更好地控制水环境中镉污染,保护水环境和水生生物提供科学依据。鱼类食性和摄食途径的差异造成镉在其体内的积累和分布具有生物特异性与组织差异性;水体镉浓度超标可导致鱼类的鳃和肝脏等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并对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生殖调控、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与基因表达等产生毒性效应,其毒性效应随镉暴露浓度、暴露时间、鱼类种类、发育阶段和性别不同而异;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系统在镉诱导的氧化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加强低剂量和长周期镉胁迫的影响、水中镉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毒理效应、不同形态镉的毒理效应及机制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海水贝类养殖中污损生物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2年统计,我国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9.4%,贝类养殖面积占海水养殖面积的66.9%,贝类养殖种类已发展到了30余种,其中主要为贻贝、扇贝、蛤、蚶、牡蛎等。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采用的贝类养殖方式是网笼养殖,但是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会在贝壳表面和养殖网笼的表面附着从而影响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贝类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污损生物对养殖贝类和养殖器具的危害,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