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付忠 《中国种业》2007,(5):61-62
我国油菜按照播种季节不同大体分为两类: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在原产地的夏季,由于受当地高温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能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而春油菜区夏季气候凉爽.冬油菜在春油菜区夏季种植能正常成熟:春油菜在原产地的冬季.因寒冷气候不能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而在冬油菜区的某些地区种植能正常成熟。冬油菜夏季到春油菜区种植称为夏繁或北繁.春油菜冬季到冬油菜区种植称为冬繁或南繁.这样一年可种植两代.加速育种进程。异地种植的目的主要有2个:材料鉴定和材料加代。  相似文献   

2.
马玉林 《种子科技》2011,29(8):18-19
"南繁"在国际上又称"异地育种"。一般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农作物育种家,将在当地的育种材料拿到该线以南的地区,利用那里冬季的光热资源进行种植,以增加一个甚至两三个"育种世代"的选育。从而既在时间上加快1~2倍的育种进程,又可利用异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2地甘蓝型油菜的光合作用差异,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秦杂油3号’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强、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2个生态区净光合速率的差别。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甘蓝型油菜净光合速率随光强、CO2浓度和温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春油菜区叶片的光饱和点和光量子效率高于冬油菜区,而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和饱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比冬油菜区低;春油菜区叶片的羧化效率比冬油菜区高,而CO2饱和点和饱和CO2浓度下净光合速率则比冬油菜区低,两者的CO2补偿点无显著差异;春油菜区进行光合反应的适合温度范围比冬油菜区宽,在最佳温度下春油菜区的净光合速率低于冬油菜区。结果表明春油菜区叶片的光合能力要强于冬油菜区,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正>云南省保山市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3.33万hm2,主要以种植冬油菜为主,冬油菜占全年种植面积的95%以上。2010年以来,冬季油菜生产受冬、春干旱影响较重。为促进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在油菜栽培上集成了玉米套种油菜、烤烟套种油菜、稻田油菜免耕栽培等技术的推广,为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玉米套种油菜栽培该技术突出"早和套",在玉米收获前15~20d,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和杂种 F_1异地异季种植的性状表现。春油菜、春性和半冬性类型品种夏播生育期缩短,性状变差;冬性和部分半冬性类型品种不能现蕾开花。春油菜对长日照敏感;冬油菜对长日照不敏感。我国三种类型冬油菜品种夏播与秋播的现蕾日数与全生育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类型品种夏播与秋播经济性状呈显著  相似文献   

6.
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南繁”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作物异地培育,即利用我国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交替种植,一年繁殖2~3代,加速世代繁育,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农作物的育种和繁育过程。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和实践,促成了我国农作物南繁规模扩大,对发展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繁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农作物异地培育理论的研究和创立是从玉米育种开始的。以往选育一个玉米杂交种,至少需要7~8年。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农学院吴绍骤教授在地处中原的郑州主持玉米育种工作,他的学生程剑萍在地处亚热带的广西柳州进…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冬季海南南繁种植及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育种理论在向日葵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新疆向日葵生产的大发展。本文就向日葵冬季海南南繁确保成功的种植及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发展需求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该区油菜种植面积 600多万公顷,占全国油菜面积的 85%左右.目前,长江流域双低 (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 )油菜面积 400多万公顷,约占油菜总面积 70%.西北及东北春油菜区油菜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9.
棉花南繁操作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棉花育种工作中,已普遍利用海南岛亚热带冬季气温高的条件进行冬繁加代,以加快育种进程,很多棉花品种都是经南繁北育系统选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1.
在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低温地区,育成一个新品种通常要花费十多年时间。但通过加速早期世代的进程,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实行冬季利用温室加代F1。利用温室或异地加速吐代进程,特别是异地加代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美国把低代材料送到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去加代。南朝鲜在国际水稻所的加代研究,获得一年4代的显  相似文献   

12.
蔡霞  张鸿卫 《中国种业》2004,(12):17-18
南繁在国际上又称异地育种.一般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农作物育种家,将在当地的育种材料,拿到该线以南的地区,利用那里冬季的光热资源进行种植,以增加一个甚至二三个育种世代的选育.从而取得既在时间上加快 1~ 2倍的育种进程,又可利用异地的生态效应,提高育成品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4.油菜病毒病油菜病毒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华北、西南、华中冬油菜区发病尤重。冬油菜区较春油菜区发病重,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一般造成20%~30%减产,严重者在70%以上,并导致种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黄淮麦区常常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或南繁异地加代等方法。但异地加代受费用高、加代材料多偏春性、规模小、管理麻烦等因素限制,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和育种质量:而就地加代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在黄淮麦区应用也较为普遍。许多单位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中的打破休眠。春化和光照处理的优化,移栽时期以及加代性状的选择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进展显著,但对就地夏繁加代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较少。  相似文献   

15.
王周礼 《种子科技》2001,19(3):180-181
春播油菜生育期短 ,生育进程快 ,栽培上必须根据品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的要求 ,为其提供必需的生长发育条件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优势 ,从而获得高产丰收。根据这一原则 ,杂交油菜杂油 59号春播栽培管理应立足抓好以下几点 :1 选购良种 ,早耕细整杂油 59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用甘蓝型双低 (低芥酸、低硫甙 )雄性不育系陕 3A与单低 (低芥酸 )雄性不育恢复系垦 C8配制的低芥中硫冬春两用型杂交油菜新品种。 1996年通过品种审定以来 ,该品种以其杂交优势强、适应性广、播期弹性大、优质丰产等特点 ,被我国春、冬油菜区大面…  相似文献   

16.
加代繁育是良种创新过程中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都是采取异地夏播加代繁育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通过异地夏繁收获的材料返回正常秋播,有的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不佳、产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冻害、病害重,难为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17.
冬季南繁棉花良种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繁是加速育种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南南部的三亚市、陵水县,地处热带(北纬18°9′—45′),素有中国夏威夷之称,是育种冬季加代和良种繁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白石  张书萍 《种子》2016,(3):125-126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是玉米南繁的理想基地.南繁可以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由于海南的特殊地理气候不同于北方,在田间管理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多年南繁实践和2015年20 hm2制种田实际遇到的情况,总结出海南制种技术方法,供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9.
棉花育种南繁的播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繁指在南方利用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再进行的种植,又称冬季南繁或简称冬繁.作物南繁主要是育种材料的加代,以加快育种速度:或者是新品系(品种)的扩繁或杂交制种,以增加原种、良种或杂交种的种子量.棉花的南繁主要在海南岛进行,根据计划实施主体或工作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南繁和科研南繁,前者任务是新品种的早代繁殖或杂交制种,实施主体往往是企业,目的是新品种的尽早产业化:科研南繁实施主体往往是科研单位,任务是科研试验,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以缩短品种育成周期为目标的育种南繁.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DH系在不同生态区SPAD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蓝型油菜纯合双单倍体(DH)为材料,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油菜叶绿素SPAD值的变化状况,揭示叶绿素含量遗传表现规律,创制更高叶绿素含量种质资源,以期为油菜高光效育种奠定方法和理论基础。选取了170份甘蓝型油菜DH系,连续3年分别种植在冬油菜区(陕西大荔)和春油菜区(甘肃张掖)。结果表明:无论是不同遗传背景的DH系、还是同一亲本下的不同DH系材料,油菜DH系叶绿素含量在田间既表现出遗传稳定性,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即在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同一区域即便不同年份的各DH系材料,叶绿素SPAD值的表现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生态区,油菜DH系的SPAD值差异很大。通过对油菜DH系亲本和DH系叶绿素SPAD值频数分布分析,叶绿素含量连续3年在2个生态环境具有广泛的连续分布,并且服从正态或者近似于正态分布,以及超亲分离的特点。这些都表明油菜叶绿素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到多对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