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监督数字化分类与GIS在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沙漠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和遥感图像计算机监督数字化自动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计算机非监督自动分类的精度做了检验.对调查区土地沙漠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1997年间该区土地沙漠化趋势有所减弱,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信息判读为主要依据,拟定了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面积量算,获得了定边县从1980年到1993年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状况,说明定边县沙漠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控制,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磴口县土地景观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磴口县1990年和2003年2期秋季相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办法,对磴口县13 a沙荒土地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景观变化状况进行了监测。根据磴口县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覆盖的特点,采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方法获得监测区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通过野外考察和抽样调查,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监测结果显示,13 a中,由于开荒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磴口县的沙漠化仍在发展之中。结合同期的气象和统计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封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65-1967,1970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土地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土地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5.
及时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是合理利用土地并进行土地开发、保持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具有快速、准确、及时的特点。如何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是动态监测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基于传统的工作流程,探讨了在不同阶段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方法,并对分类精度提高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遥感影像土地覆被分类技术主要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随着遥感探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分类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传统遥感分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遥感影像分类技术领域内的一些新进展和应用,对土地覆被分类技术做出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遥感快速解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美国陆地卫星TM为信息源,利用加拿大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通过目视判读与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相结合的方法快速采集训练样本;并在预分类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训练样本;然后进行计算机监督分类,完成分类后再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地盐渍化、沙漠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研究土地盐渍化与沙漠化遥感解译标志,为防治盐渍化、沙漠化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遥感影像特征信息,建立土地盐溃化与沙漠化遥感解译标志.[结果]根据土地盐渍化与沙漠化遥感解译标志以及区域地形地貌、人为活动,将哈密盆地土地盐渍化与沙漠化分别分为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以及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等类型,并分析其综合变化情况.[结论]通过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初步分析了哈密盆地盐渍化、沙漠化变化情况,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选择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以1995年、2006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4年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使用ENVI 5.1软件对三期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监督分类,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手段,获取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变化,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林地、草地所占面积相对较高,耕地、裸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61%~5.05%之间,1995年—2006年、2006年—201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36%、0.23%。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遥感解译方法主要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2种,但两者均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更精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在分别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叠加分类的遥感解译方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叠加分类时对叠加图像进行部分重新编码,即只对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中的典型地物进行重新编码,这样会使监督分类图与非监督分类图进行较为充分的叠加,叠加后再进行重新编码,以保证良好的分类效果。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叠加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叠加分类效果最好,具有操作简单,人为影响较小,精度较高等优点。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12.
赵生龙  张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56-8957,9059
以项目区的5期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民勤绿洲1991至2005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荒漠化不但表现为荒漠化程度的快速加深,而且表现为荒漠化面积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绿洲荒漠化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样方,调查研究了民勤荒漠生态退化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区地下水位正在急剧下降,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盖度正在明显下降,随着水资源退化和植被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扩大,沙漠化程度正在增强。荒漠区水资源退化引起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沙漠化过程加强。随着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和稀疏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植被退化加之开垦使得极重度、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相对减少。目前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大,二是上游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实践证明,在干旱沙漠中造林,尤其是打井提取地下水造林,只能加速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定期准确掌握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化土地的现状以及动态变化,开展了第六次沙化监测,为上级制定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ArcGIS软件和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开展了内业图斑区划和外业实地调查,形成了2019年本期成果数据;介绍了本期沙化土地类型、沙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沙化治理程度等现状,并通过前期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分析了监测区内各类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引起相应变化的原因,即与前期相比,本期全区流动沙地和极重度沙地面积都明显减少,沙化程度显著降低;最后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草地沙化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年、2001年和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选取斑块密度、分离度、分布重心和扩展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黄河首曲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4-2008年间,研究区沙化总面积呈持续增加的态势,黄河河岸沙化是研究区域内沙化扩展速度最快沙化类型;(2)1994年、2001年和2008年3个时段内,研究区各类沙化土地斑块密度和斑块分离度指数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区域沙化景观稳定性逐步加强;(3)由于研究区西北部黄河河岸沙化土的扩张,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重心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6.
以富裕县1996年和2007年Landsat5遥感数据为基础,以MSAVI植被指数提取为主要方法,结合人工解译,解译出研究区域的草场荒漠化程度分类面积,针对1996~2007年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建立动态变化转移矩阵,选用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化程度加重,经济的增长和过度的放牧是加重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已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笔者结合1975、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进行遥感信息提取,进而分析近30年来横向空间上、纵向时间上沙质荒漠化从面积变化、空间位置变化、转移方向变化、重心变化出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1975~2000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但整体呈发展趋势,且速率极慢;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面积显著地减少,各级沙质荒漠化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转趋势,逆转速率是极其可观的。  相似文献   

18.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基础,介绍了广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综述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程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变化原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石漠化防治的林业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