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矮88”是由我国著名谷子育种专家赵连元先生以郑矮2号为材料,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育成的我国第一个“紧凑型”谷子新品种,该品种的株型结构突破了传统谷子的“高杆大穗”模式,是高密度栽培的理想品种。“矮88”茎杆粗壮,株高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1994,(4):13
<正> 谷子,在我国南方一般俗称小米。谷子"矮88"是由我国著名谷子育种专家赵连元先生以郑矮2号为材料,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育成的我国第一个"紧凑型"谷子新品种。该品种的株型结构突破了传统谷子的"高杆大穗"模式,是高密度栽培的理想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是谷子超高产育种的一大突破,开创了谷子紧  相似文献   

3.
1978—1982年在本校农场和温室,对小麦“矮变1号”和“大姆指矮”的矮秆遗传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矮变1号与高秆亲本杂交,其F_1的株高均低于亲本平均值。F_2的株高分离比例基本符合1矮秆:2中秆:1高秆的比例。F_1用高秆亲本回交,回交一代的株高分离比例,完全符合1中秆:1高秆的比例。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主要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所控制。 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和大姆指矮相似,但它的显性矮秆基因效应大于大姆指矮,因此,它是一份有价值的矮秆材料。  相似文献   

4.
《河北农业科技》2011,(12):F0004-F0004
2011年5月26日,受河北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中国科学院张相岐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李立会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杨学举研究员等8名小麦育种、遗传界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对石家庄市农科院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创制的超双亲小麦矮秆新种质“石矮1号”和“石矮2号”及利用进行了考察评议。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谷子矮秆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加快谷子矮秆育种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分析赤霉素对植物的调控过程、植物矮化与赤霉素敏感性关系,综述了谷子矮秆类型、谷子矮秆基因研究进展、谷子矮秆材料对赤霉素敏感性研究及谷子矮化育种现状等,得出了矮秆材料赤霉素敏感性鉴定是研究植物矮秆类型的基础,通过赤霉素敏感性鉴定,可以初步确定矮秆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6.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7.
矮谷新品系-郑737青及其栽培技术齐敏学孟昭桂卫丽(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郑737青新型矮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郑矮2号为矮源,经3次有性杂交,先后导入抗锈、优质基因,经南繁北育动态育种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矮秆竖...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小麦早代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对选配亲本,杂种后代的取舍,加速基因型的稳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试验对小麦株高、抽穗期及产量性状的遗传趋势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材料与方法1979~1980年用9个小麦品种配成20个杂交组合.4个母本为不同来源的矮秆品种,即矮变1号(陕西,超矮秆)、奥尔逊矮(津巴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优质矮秆谷子新品种公矮3号的选育过程和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公矮3号是适合东北春谷区种植的新型优质、矮秆、抗倒伏性强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前,矮化育种是解决谷田倒伏的有效手段,但育种中可利用的矮秆资源仍存在早衰和遗传基础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很难在育种中利用,因此对控制谷子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经过自然突变形成的一个谷子突变体si-dw4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的研究。通过对比野生型ZT002的茎秆部性状,发现si-dw4的株高为35.9 cm左右,仅为野生型的27.4%;si-dw4的节间数目不变,相对应节间长度均显著变短。遗传分析表明,si-dw4的矮秆性状是隐性性状,且由主效基因控制。利用BSA(分离群体分组分析)与QTLseq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将该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的In5-6.23与In5-8.12标记之间的1.89 Mb区间内。这个隐性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为谷子实现矮化育种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矮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谷子矮化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1.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13.
顾铭洪教授主持研究的“水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课题于8月28日在扬州通过鉴定。鉴定组由我国著名学者马育华、申宗坦、汤玉庚等13位专家组成。鉴定组审查了研究报告和试验资料,考察了田间材料的性状表现,一致认为:Sd-g矮杆基因是国内外籼稻矮源利用研究中的一项新发现。新桂矮主要农艺性状良好,属半矮秆类型。这一矮秆材料的育成,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育出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创造小麦矮秆新种质是培育超高产品种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我国小麦育种实现新突破和小麦生产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石矮1号"和"石矮2号"是集多个重要优点于一身的小麦矮秆新种质,极具研究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深入了解冬小麦矮源开95016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在2004年度研究的基础上(“开95016”为隐性矮秆基因控制),2005~2006年对“开95016”的矮秆遗传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开95016”与7个高秆亲本“豫麦2号”、“郑麦9023”、“豫麦18”、“周麦17”、“小冰麦”、“豫麦49”、“周麦13”的杂交F2代分离表明,“开95016”株高受2对以上矮秆基因控制,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1和BC2的株高分离结果进行x2检验,BC1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1:3。因此,“开95016”的矮秆性状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正> 谷子高产易倒伏,这是夏谷高产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育种经验,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是可行的。但当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谷子有天然矮基因存在,因此只有人工创造矮源。七十年代陕西省延安地区农科所利用辐射育种选育出“延矮Ⅰ”、“延矮Ⅱ”等,表明用物理诱发能产生矮突变体。经实践证明,这类谷子矮源对河南夏谷育种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隐性的矮生基因,培育叶片直立上冲,光能利用率高,抗倒、耐肥,适于密植和间套作的矮秆玉米杂交种,正在成为世界玉米育种的一种发展趋势。 1965年,我所从品种间杂交种“东风1号”(龙门大心×金皇后)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矮生植株,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自力更生地开展了玉米矮秆育种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先后选育出了“矮325”、“矮331”、“龙73”、“杂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21份谷子品种在赤峰地区种植的产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赤谷6号、九谷11、龙09-55024、沁谷三、丰谷2号这5个品种高产、综合性状好;赤谷6号和公矮5号具有特殊性状,属优异材料;丰谷2号、丰谷13、鑫谷6号、C1、鑫谷5号属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可作为大粒材料保存;九谷11与沁谷三可粮饲兼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鉴定,为赤峰地区在谷子生产和育种研究中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粳稻矮生性遗传的性质及遗传方式,本文研完了由9个粳稻材料(高×矮)和(矮×矮)两种杂交方式配置的19个杂交组合的株高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矮生性属隐性遗传,其遗传性质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如清锦、农林22号、矮秆黄;一类由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如矮银坊、朝日、南粳15辐射选、南粳11辐射选、万年青。后一类矮秆材料的互交试验表明,各材料的主效基因多属非等位关系,基因的多效性常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 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