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黑河中游地区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区550户农户进行调查,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中游农户对生态输水治理工程持认可态度,但大部分农户考虑到成本效益、土地规模和灌溉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愿意发展节水农业;同时项目对农户生计造成一定影响。[结论]黑河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对节水农业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形式依然严峻;农户生计受到一定影响,加大了生态治理成果维护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生态输水治理的同时,要建立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扶持节水农业发展,改善农户生计多样化,实现农户生计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3.
临泽,地处祁连山北麓、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夹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绿洲面积仅为全县总面积的1/4,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成为影响该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大沙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临泽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大沙河治理全过程,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通过明确治理思路、优化治理方案、整合项目资源等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治理思路和三期四段、分步建设治理模式,对推进黑河流域中小河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流水流域位于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长流水村,是毛乌素沙地边缘区域的典型代表。自2000年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逐步探索出了"外围封育固沙、中部造林防风、核心发展经济"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总结出了"以生态旅游为主,全面带动流域经济发展""以林草业为主,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的流域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指导、部门支持、企业牵头、自负盈亏"的流域运行管理机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使流域经济得到了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走廊节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肃河西走廊荒漠与绿洲共存,水资源总量缺乏,低降水高蒸发,属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和资源型缺水区域。由于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地下水位以0.57 m.a-1速率下降、防风固沙林衰败枯死、绿洲萎缩、沙尘暴增多。依据"限用地下水、适用地表水、用足天上水"、"开源节流、严防蒸发、提高水效益"的发展节水农业思路,采用"工程节水、农艺...  相似文献   

6.
同路沟流域位于繁峙县砂河镇义兴寨村,总面积1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km2。由于地下赋存金矿,多年的私挖滥采,使流域植被破坏,沟道淤塞,水源污染,生态恶化。2003年以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在流域实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生态恢复,营造水保林745.8hm2,经济林58.87hm2,基本农田66.7hm2,封禁养育79.6hm2。其主要经验是: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项目整合,配套资金落实;开发流域水源,保证植被建设恢复用水;落实产权,建管并重,提高治理保存率。  相似文献   

7.
彭阳县南山小流域的"上保、中培、下开发"治理模式,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在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着力于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为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政府决策、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流域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澧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足迹的方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之间的转化,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了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研究表明:(1)从2001—2013年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来看,降幅最大的是澧县,其次是临澧县;增幅最大的是武陵源区,其次是桑植县。(2)2013年澧水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203 6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600 0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28 0 hm2,则人均生态赤字为-2.675 6 hm2。(3)计算出了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其中澧县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量最高,为26.97亿元;其次是石门县和临澧县,分别为8.87亿元和6.44亿元。研究结果将为澧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静乐县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当地的生态建设对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围绕"山、水、林、田、湖"五个方面,坚持生态化和本土化,适地适树选择乔灌花草,集中力量打造汾河流域(静乐段)42 km生态廊道,持续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保护,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其湿地环境对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的恢复进程,在黑河流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开展了人工栽植芦苇、柽柳和封育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芦苇后第1年和第2年的盖度分别较栽植前平均提高了36.8%和49.6%;柽柳采用截顶(地上部分保留10~12cm)造林方式恢复湿地,截顶苗年平均高和地茎生长量较未截顶苗分别提高了67.8%和30.8%,柽柳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可提高覆盖率16%~22%;围栏封育恢复湿地区较未封育区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平均高度提高了40.9%,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73.1%。  相似文献   

11.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分析绿洲水环境变化特征、植被演化特征和土地生态变化,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旨在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沙漠化程度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资料以及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植被覆盖度、沙漠化动态度模型分析法,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植被和沙漠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植被覆盖度增大,植物种数明显增加;胡杨冠幅增大;裸地、沙地面积减少;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重度沙漠化面积有减小趋势。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及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近几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的应急生态输水,水流到达塔里木河尾间台特玛湖,沿岸地下水位上升,沿河部分地段植被长势得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下游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输水线路选择和设置生态闸的问题。大西海子水库下游河道疏浚工程有3条输水线路可供选择,通过投资、占地、施工、管理、防洪等综合比较,选择在大西海子水库主坝上新建一座放水闸方案。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本着尽量少而又要满足河道疏浚后沿岸植被生长需水的原则,分析了沿岸生态闸设置的必要性和保护的生态植被的面积,并探讨了今后生态输水方式的选择与生态闸的开启顺序。  相似文献   

14.
黑河中下游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土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 ,提出以约束人类活动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出发点 ,顺应研究区的长期干旱化趋势 ,不试图从根本上扩大绿洲面积 ,在局部地区通过有目的的整治、封育和修复措施 ,来缓解或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对土地生态质量较好区应以封育为主 ;对土地生态质量中等区和土地生态质量较差区应采取封育与修复措施进行整治 ;在土地生态质量最差区则要做好防风固沙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生态恢复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GIMMS NDVI、ET、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等相关水文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讨生态恢复前后黄河中游地区蒸散发、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1982-2018年,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9.72%;在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1%,蒸散发量增加了3~4 mm;在生态恢复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01 3%/a;各站点的平均径流量在1961-201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生态恢复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径流量下降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由于生态恢复和暖干化的气候背景,黄河中游水资源严重短缺。建议后续黄河中游生态恢复综合考虑水资源,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洋派河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全面调查、样点调查、样方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对云南长江上游洋派河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诱导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自然恢复条件的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年人为参与的不同措施修复,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流失减轻,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西部生态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该地区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5次生态输水,通过3年对输水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就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各有其变化规律,在时间上近河道水位响应快,远河道水位响应慢.在空间上距河道不同距离和不同河段上地下水上升的幅度不同.(2)输水后天然植被的响应主要表现在植被种类和植被盖度的增加上;(3)鉴于输水后生态响应的范围仍然较小,因此输水工程还应该继续进行并适当调整输水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