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4HLB-2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两因素全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收获期、夹持高度、清土频率和振幅、摘果辊转速和夹持输送速度对收获损失和含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沙壤土花生的适宜土壤含水率为8%~15%;花生生长后期,清土落果损失率逐渐增加,当根茎拉断力小于5N时,落果损失率大于2%;机器收获的最佳夹持高度为150~200mm,此时清土和摘果效果最佳,其中果实总损失率小于6%,含土率小于4%;清土作业采用低频率、小振幅时落果损失小,但含土率高,采用高频率、大振幅时含土率低,但落果损失大;摘果作业在高摘果辊转速和低夹持速度工况下,摘果段损失率较低,试验中当摘果辊转速为390r/min、夹持速度为0.5m/s时,摘果损失率为  相似文献   

2.
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其种植面积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花生收获机械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小型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保有量逐渐升高。但是,花生收获机械智能化集成在国内尚属空白。为此,依据国内外花生收获机械的发展状况及智能化装备集成的要求,设计了4HBLZ-2智能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在花生收获领域首次应用了液压驱动履带自走式底盘、收获系统液压控制技术、北斗导航系统、产量检测技术、仿形技术、工况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以及综合调度平台技术。对研发的样机在田间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标准中所规定的指标要求,可为花生联合收获提供可供选择的机型。  相似文献   

3.
《农机具之友》2012,(4):22-25
一、概述 国内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攻克和提升完善的技术问题还很多,如何有效降低花生机械化收获中的损失问题始终是花生机械化收获设备研发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4LH-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整机结构、工作过程和技术特点,并详细说明了传动系统的配置和螺旋扶禾装置、去土装置的具体结构设计。试验检测和应用表明,该机作业顺畅、运行可靠,各项检测指标均达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4HBL-2C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66.7万hm^2左右,总产量1 700万t,约占全球40%,居全球首位。然而,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却相较滞后,目前花生收获作业仍主要靠人工完成。据农业部农机化司统计,目前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化率约为33%,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参照国内外相关机型,优化设计了4HBL-2C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并对花生收获机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参数分析,最后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HBL-2C型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收获损失率与果荚含杂率均符合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可为花生联合收获提供可供选择的机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最新成果——4HQ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田间试验情况。通过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和作业效率3个试验因素的正交试验,分别就摘果率(%)、破碎率(%)、损失率(%)等3个花生收获中最为主要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联合收获机的最佳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7.
4HBL-4型二垄四行半喂入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4HBL-4型二垄四行半喂入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结构和工作原理,该机一次对二垄四行花生完成挖掘、去土、输送、摘果、分离、清选和集箱等作业。悬浮式仿形机构,使机器具有更好的地面仿形效果;花生收获双层集果清选装置,实现了对花生果进行两次清选。经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田间检测:摘果率为98.9%,总损失率为3.3%,破损率为0.2%,含杂率为3.1%,纯作业生产率为0.16 hm2/h,达到了设计和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4HB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复收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4HB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果土分离及输送中花生果实的漏果、掉果问题,设计了花生联合收获机复收装置。在花生联合收获时,对土壤中遗漏的果实和夹持输送过程中掉落的果实进行复收、清选、集果等作业。并对复收装置进行了设计与试验研究,确定了该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复收装置安装角度为20°,复收链输送速度1.2 m/s,复收链杆条间隙10 mm。在机组前进速度为0.6 m/s时,实现收获花生平均净果率为90.16%,平均漏果率为0.12%,提高了花生的收获质量,减少了花生二次复收的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现存的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无法有效清选土壤板结严重或石块、泥块过多的地块。为解决该问题,设计一种总长1 683 mm,宽550 mm,高1 010 mm,由双层筛及传动装置组成的去石清选装置。根据测量的花生及石块、泥块的物理尺寸,花生品种选取等因素,对去石清选装置进行正交试验,确定该装置的网孔形状为方形,筛网安装角度为13°,筛体运动频率设定4.0 Hz,筛体前后行程为16 mm。通过优方案试验,得出该清选装置的含杂率为3.82%,损失率为1.28%。为进一步确定装置可靠性,将该装置与传统清选装置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传统清选装置的含杂率为13.17%,损失率为1.96%,而该清选装置的含杂率为3.47%,损失率为1.21%,除杂率是传统清选装置的4倍左右,损失率减少0.75%。该装置可以为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面对土壤板结严重或石块、泥块过多地块时的清选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4HLB—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清土装置进行了机构运动特性分析和清土效果试验研究。拍土板拍击线速度、转动角速度均随时间呈正弦曲线规律变化,在一个清土周期中共完成2次拍土过程,且出现2次拍土作用最强烈状态。清土通道后半程的清土效果要优于前半程,拍土板由两端向中间拍土强度逐渐降低,清土通道中间段存在无效拍击区。清土试验表明,清土率主要决定于花生果系被拍土板拍击的次数,而落果损失主要决定于拍土板角振幅大小,实际作业时应选定高清土频率、小角振幅的作业参数。  相似文献   

11.
针对花生联合收获机上下摆拍式和横向摆拍式去土装置去土性能差的问题,设计了弹齿式去土装置。通过去土机理分析,确定了影响去土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田间去土试验,建立了去土装置偏心轮转速、偏心距、弹齿臂长度与去土率和掉果率的回归方程,分析了弹齿式去土装置的去土性能。通过优化计算得出,偏心轮转速为23 r/min、偏心距为38 mm、弹齿臂长度为125 mm,去土装置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谷物联合收获机喂入量建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谷物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液压无级变速系统,对该系统中封闭液压油的压力进行测量,用该油压力表示喂入量。通过台架试验,得出喂入量与油压力之间的关系方程,并与脱粒滚筒转速表示喂入量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联合收获机稳定工作,物料物理特性一致时,油压力随喂入量的增加呈线性上升,而此时脱粒滚筒转速可以视为常量,所以油压力能够准确地反映喂入量。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由升降平台、升降驱动装置、给料装置、传感器安装平台等构成的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标定试验台;选取饱满小麦籽粒、不饱满小麦籽粒和不同长度茎秆等物料运用标定试验台对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在不同安装高度及不同安装角度情况下进行实验室内标定.室内试验表明,针对含水率不同的小麦样品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的测量误差能限制在4.8%以内;根据室内试验标定结果确定了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在监测夹带损失时的安装位置,田间试验表明,夹带损失最大监测误差为3.40%.  相似文献   

14.
为实时监测纵轴流联合收获机作业过程中的籽粒清选损失,试验研究了清选损失籽粒在清选筛尾筛后部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清选损失籽粒量与清选筛尾部不同区域内籽粒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了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在联合收获机上的最佳安装位置。台架试验表明,在显著水平α=0.05下,当风机转速在1 200~1 400 r/min范围内时,风机转速对清选损失籽粒质量比例的分布无显著性影响。以YT-5L型压电陶瓷为敏感元件研制了双向隔振结构全宽型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将研制的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以中心线距尾筛垂直距离300 mm,角度为45°安装到4LZ-2.5型纵轴流联合收获机上,并利用所建立的籽粒清选损失监测数学模型进行了水稻收获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籽粒清选损失监测数学模型可靠性较好,籽粒清选损失监测最大相对误差为3.26%。  相似文献   

15.
切纵流双滚筒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喂入量为4~5 kg/s的履带式切纵流双滚筒联合收获机的总体配置方案,论述了切纵流双滚筒脱粒分离装置切流脱粒滚筒、切流凹板、过渡口、纵轴流滚筒和纵轴流凹板等结构与运动参数的设计。田间试验与性能测试表明:该机收获水稻时喂入量达到4.86 kg/s时,整机损失率为1.47%,破碎率为0.2%,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作业环境下不便对测控系统调试与试验的情况,设计了联合收获机智能控制试验台。试验台在实验室环境下能够对联合收获机的多种智能控制算法进行模拟仿真。试验台集成了智能控制器、声光报警器、液晶显示器等模块,并配合使用用于速度、损失量等检测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试验数据。试验表明,试验台能够在实验室环境进行智能控制算法试验,缩短了联合收获机智能控制装置的研发周期,为实现联合收获机的智能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对总体结构、底盘配置及喂入切碎机构进行了设计和参数计算,采用纵向对称配置、简化喂入机构、交错对称布置切碎滚筒动刀等方法,实现了棉秆收割、切碎、集箱、自卸的一体化.试验结果表明作业流程安排合理,适用性较好,是棉秆资源规模化工业利用的适用设备.  相似文献   

18.
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有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获机上,采用技术集成的方法,重新配套动力,加装开沟、导草及其传动等装置,设计了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试验表明,该机设计方案可行,作业质量稳定,平均作业速度可达0.8 m/s,作业效率0.27 hm2/h,秸秆入沟率不小于95%,能一次完成稻麦联合收获、墒沟开挖、秸秆集沟还田作业.  相似文献   

19.
半喂入自走式大蒜联合收获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大蒜种植特点,在已有设计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适合于中国大蒜主产区收获作业的半喂入自走式大蒜联合收获机。整机侧向配置,采用450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获机底盘,并配有液压无级变速系统,作业组件包括分禾装置、扶禾装置、挖掘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清土装置、对齐切秧装置和集果系统等。该机采用挖拔组合式工作原理,保证了大蒜收获中挖掘效果,提高了整机的作业质量和稳定性。通过田间检测表明:果实损失率不大于1.8%,破损率不大于2.1%,含土率不大于12.8%,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