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川东南低海拔一季中稻区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和推广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1986~1989年收获再生稻1459.18万亩,平均亩产96.8公斤,共计生产稻谷14.12亿公斤。在适宜地区利用现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进一步发挥水稻杂种优势,增产稻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近年在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发展较快。四川省1986~1989年累积发展再生稻面积1459.13万亩,总产14亿公斤。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已成为一种新的耕作制,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我国南方稻区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再生稻研究概况及国外再生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收割后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成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称为再生稻。水稻收割后再生的稻荪,30天左右齐穗,60天左右成熟。在中稻区推广再生稻,既不影响冬种,又能多获得一季收成,是”八五”期间扩大水稻播面,增加稻谷总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饶鸣钿 《中国稻米》1994,1(2):18-19
1993年福建省沙县高砂乡柳源村612亩汕优63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测产验收中稻平均亩产625.2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389.1公斤,两季亩产1014.3公斤,其中18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472.9公斤,首次实现我县中稻一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吨粮的再生稻连片百亩以上亩产超《纲要》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推广中稻再生稻是梅列区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但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必须适度提高种植密度。密度加大易发生多种病、虫危害,直接影响到头季稻的产量和再生季的成功率。中稻再生稻病、虫及杂草的防治比其它稻作要求高,难度大,要做到头季收割时稻株呈青枝蜡秆。为此研究制定了中稻再生稻病、虫、草综合治理规范化技术,经1994年至1996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试验设计和方法根据梅列区中稻再生稻历年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针对主要病、虫、草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小面积示范,三年分别为18hm’、34hm’和48hm‘,设Zhm‘…  相似文献   

6.
鲁远源  任天举 《再生稻》1995,(1):97-101,53
本文通过对小麦为前作的中稻-再生稻耕制的四年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中稻,再生稻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益,揭示了在不同小春前作下中稻,再生稻的表现,为认识和发展稻田新耕制,促进稻田生产向“两高一优”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8年再生杂交稻发展较快,据农业部对四川等10省、区统计,再生稻面积为633.3万亩,总产可达5亿公斤,比1987年分别增加82.4%和43%。再生稻可减少繁殖、制种工序,是一种省种、省工、省投资的栽培方式,尤其在种两季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单季早、中稻地区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作再生稻的组合有汕优63、协优64、威优287、威优激等,一般头季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可亩产300公斤。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在于培育好头季稻,在安排好“两个安全齐穗期”的前提下,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作一整体过程来抓。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连年种植蔬菜造成的虫害爆发危害,建瓯市推广中稻—再生稻—花椰菜栽培技术,既有效减轻病虫害危害,解决了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又能增产增收,提高效益。介绍了建瓯市中稻—再生稻高产技术措施及冬种花椰菜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研究和推广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灾害性天气易造成当地再生稻生产的损失,挫伤种植农户的积极性,研究灾害性天气规律并提出抗灾避灾栽培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信阳市有气象记录以来(1951—2018年)的气象资料,并统计分析了近10年(2010—2018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和强度,拟找出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气象灾害规律,提出再生稻生产抗灾避灾应对之策,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防灾减灾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单季中稻区改一季稻为中稻一再生稻,单产普遍比单种提高50%~70%。但再生季单产水平相距颇远,大体可分为四个档次,即低产:<3000kg/hm2;中产:3000~4499kg/hm2;高产:4500~5999kg/hm2;超高产:≥6000kg/hm2。为使再生稻产量向更高的目标进取,挖掘再生稻的巨大产量潜力,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现就再生稻高产与超高产、实现两季“亩产超吨粮”(st/hmz)的可行性及技术阐述于下:(-)“吨粮田”开发的可行性福建省经7年的试验示范,已有300O多公顷中稻一再生稻田达到两季“亩产超吨粮”(l儿mz)。其中,头季稻平均单产10…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再生稻在南方稻区各省都有种植。本文根据已报导的资料,综述了近30年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在生理生态、生育特性。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已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作为指导再生稻生产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覆膜栽培对中稻-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 ,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下 ,萌发再生蘖 ,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称为再生稻。水稻再生利用是一种省工、省种、省肥、省水、省药、种一季收两熟的高效水稻栽培技术 ,1996年以来 ,在浙西南山区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至今已累计推广近7000hm2,共增产稻谷2.83多万t,增值3200多万元 ,增加纯收入2100多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山区烂糊田的中稻 -再生稻产量这一问题 ,一直是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难点。为了探索烂糊田中稻 -再生稻高产途径 ,我们借鉴地…  相似文献   

13.
闽东稻区水稻优良品种合理布局研究初报黄华康(宁德地区农业局宁德352100)闽东稻区属丘陵地带,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温、光、雨水在地理、季节上的分配很不平衡,因而整个区域的稻作耕制及品种布局十分复杂,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受到很大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两优688在长汀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系杂交稻两优688在长汀县作为中稻—再生稻栽培,具有抽穗整齐、再生力强、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可作为再生稻推广品种。总结了两优688在长汀作中稻—再生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是中国南方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种植模式,品种再生力强与弱及其农艺性状优与劣是决定再生稻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2022年选用6个优质稻新品种为供试材料,以泸优明占为对照,研究调查了人工收割高留桩条件下各品种再生力及头季和再生季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榕夏两优676、荃优607、内10优7185等3个品种具有再生力强、产量高的特点,适宜在尤溪县再生稻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的籼粳杂交晚稻新品种。2009—2010年福安市溪柄镇引进试种、2011年大面积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中感稻曲病,适合闽东作中稻栽培。介绍了甬优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的可行性福建有单季中、晚稻460万亩左右。调查发现,在温光资源利用上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稻田达150万亩以上,可用来培植中稻-再生稻。1988年泰宁县用汕优63培植中稻-再生稻1.132亩,头季亩产530公斤,  相似文献   

19.
福建尤溪县洋中乡的联泽村,是边远穷山区,过去种一季晚稻,产量一直只400多公斤。自1989年起改种一季杂交中稻加再生稻, 420亩稻田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1年亩产过了吨粮,其中有140.7亩,两季亩产达1200多公斤,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高产经验,包括头季和再生稻主攻目标及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对于提高种田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稻种植人工劳动成本高的发展瓶颈,加快再生稻在南方稻区的推广,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经多年机收再生稻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以供再生稻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