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菌种块不萌发。接种后菌种块不萌发,菌丝发黄、枯萎。发生主要原因:①菌种存放时间过长,菌种老化,生活力弱。②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③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菌种受高温伤害。预防办法:①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30~35天,菌丝活力旺盛。②在  相似文献   

2.
<正>一、菌丝生长缓慢、细弱、吐黄水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菌种生长力差或接种后料温低于28℃,致使接种后吃料慢,生长纤细;二是养菌后期袋内料温超过30℃,菌丝内细胞质受高温影响,细胞壁胀破,细胞中营养液流出(表现为吐黄水),如再持续高温,菌丝会萎缩死亡。预防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选用生命力强的菌种,抢温接种,接种后前7天注意室内加温,使袋内料温不低于28℃;二是在养菌  相似文献   

3.
食用茵接种有时出现“不吃料”现象。所谓茵丝“不吃料”,就是接入菌种瓶内的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块的茵丝不生长;有些菌种块上的茵丝虽然生长,但不往料内生长,以后逐渐萎缩变黄。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是:  相似文献   

4.
一、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①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②菌种太老,生活力差.③使用农药过量.④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⑤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⑥pH值不适宜.  相似文献   

5.
1.播种后菌丝滞长 接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表现为菌种不萌发、不吃料,菌丝只在料面生长或出现萎缩现象。原因:菇房内温度、湿度不当及通风不畅。解决办法:当菇房内温度较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其达到22℃~25℃;若培养料表面偏于,可及时喷0.3%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若料面过湿,则要加强菇房通风;如菇房有氨臭时,要加大通风量,并在料面戳洞,排除氨气。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平菇生产中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菌种不萌发、接种后料面和菌种块上出现绿霉、菌种萌发后不吃料,高脚菇、花菜状菇、萎缩状菇、水渍状菇、盐霜状菇和波浪形子实体,分析了以上异常现象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食用菌生产中,无论制种还是栽培,无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接种后不萌发,菌丝不长、长速极慢等类现象,一般多集中在6~8月制种时段和国庆节后的栽培季节。笔者根据长期食用菌研发实践,将之确定为基料酸化或酸败,其基本表现及其处理方法如下。1.基料酸化的特征及其处理措施(1)特征及表现:无论生料、熟料或发酵料,播种后的菌种块可以萌发,  相似文献   

8.
<正> 增加石灰量 拌料时增加石灰用量,由3%提高到5%,使料的pH值在8~9之间。这样做,既可抑制杂菌生长,又可提高菌丝生长速度。 直接装袋 生料拌好后,不经发酵直接装袋。这样能使袋内的培养料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加快发菌速度。 增加接种量 装袋时适当增加用种量,变3层接种为4层接种。中间的菌块也应适当增大,菌块要紧贴塑料袋,每圈4~5块。袋两端的菌种块可稍小,每端6~7块。扎口后,用1根直径1~1.2厘米的钎子在袋两端的菌种处各扎4~5个通气  相似文献   

9.
1.播种后茵丝滞长。接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表现为菌种不萌发、不吃料,菌丝只在料面生长或出现萎缩现象。主要原因是:菇房内温度、湿度不当及通风不畅。解决方法:当菇房内温度较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其达到22~25℃;若培育料表现偏干,可及时喷0.3%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若料面过湿,则要加强菇房通风;如菇房有氨臭时,要加大通风量,并在料面戳洞,排除氨气。  相似文献   

10.
正一、烂棒原因1.菌种问题。生长力不强、发菌缓慢的菌种,容易感染杂菌而烂棒。2.接种期不当。一是春栽接种过迟或秋栽接种过早,养菌期间温度过高,菌丝体内细胞质营养液流出,栽培袋内菌丝被黏液包围,生理活动受到限制,菌丝逐渐死亡,高温高湿条件下其他杂菌趁机感染,造成烂棒。二是秋栽接种过迟或春栽接种过早,发菌期间气温低于20℃,菌丝生理活性低,发菌缓慢,  相似文献   

11.
庄一龙 《农家致富》2005,(21):33-33
一、播种后菌种不吃料 (1)培养料含水量过高:重新拌料(灭菌)接种。(2)发菌时产生烧菌.菌种已死亡:清料或重新灭菌接种。(3)培养料杂菌污染严重:清料或重新灭菌接种。(4)发菌温度过低:采取加温、堆积、覆盖等措施提高料温。(5)菌种退化、老化:重新拌料(灭菌)接种。  相似文献   

12.
正读者顾翔问:菌丝发菌差咋回事?答:根据反映,接种室的温度保持在15℃~26℃,接种两三天后接种块菌丝萌动较好。初步可以判定是接种后封口方式不合适,料袋内缺氧严重,导致菌丝不往料袋内生长。一般来说,像这位菇农接种后直接用封口绳封袋口的方式,用在香菇接种后。之所以香菇接种后用这种封口方式,原因是香菇采取的是打孔接种的方式,它接种后的通气主要通过接种孔  相似文献   

13.
一、二次接种.采用二次接种.有利于草菇增产.草菇菌丝生长速度太快.极容易老化.生活力减弱.不能有效地利用培养料中养分继续出菇.在采收第一潮后,撬松料面.用石灰水泼浇湿透,调整pH值为8~9,表面撒播菌种,菌种上面盖一薄层发酵过的培养料.常规管理(一般应用于棉籽壳、废棉培养料).亦可在采收第一、二潮菇后.将料块翻过来.把底层培养料翻到表层.用1%石灰水喷洒、补水、调整酸碱度,再在表面二次接种,接种量为2%~3%.可培养30%左右.稻草菇培可在堆草播种后3~4天:,在草层空隙间塞入菌种,进行二次播种,菌种量为第一次用量的20%.这样当一次播种采完第一潮菇后,第二次播入的菌种又从草堆中分解,积累养分,继续出菇.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次接种法,有利于草菇增产.由于草菇菌丝生长速度很快,极容易老化,导致生活力减弱,不能充分利用培养料中的养分继续出菇.在第1潮菇采收后,撬松料面,并用石灰水泼湿,将培养料pH值调整为8~9;然后在料面撒播菌种,播后覆盖一薄层发酵过的培养料.也可在第1~2潮菇采收后,将料块翻过来,把底层培养料翻到表层,喷洒1%的石灰水,调整酸碱度.然后再在料面进行二次接种,接种量为2%~3%,一般可增产30%.  相似文献   

15.
王建章 《河北农业》2006,(11):25-25
一、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1、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过多,已变质、产生了大量杂苗,抑制了平菇菌丝的生长;菌种已老化,生活力差;菌种用量过少;培养料PH值不适宜。2、防治对策:选用新鲜未霉变的棉子壳,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一65%;选择健壮、种性纯、菌龄适宜的菌种;适当加大播种量,以12%~15%为宜;在配制培养料时,  相似文献   

16.
丁湖广 《新农业》2007,(9):52-52
3.严格接种发茵待料袋冷却至28℃以下时进行接种。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接种后室温保持25℃左右发菌。发菌室要求避光、干燥,注意通风换气。经过25~30天的培养,菌丝即将走透袋底后,把穴口上的原有菌种块挖掉,使氧气透进袋内,加快菌丝生理成熟。然后移入消毒干净的菇房或野外阴棚出菇。  相似文献   

17.
5.装袋、接种、发茵:原料经堆积发酵处理后,进行装袋与播种。一般细袋栽培,筒膜规格为45厘米X26厘米,料长约25厘米。圆块菌包栽培,筒膜规格为65厘米X55厘米,料厚约12厘米。采用三层菌种两层料的层播方式播种,接种时菌种块要适当大一些。培养菌丝满袋后再放置10天左右,丝体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行覆土出菇。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栽培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制种者的信誉。因此,菌种质量鉴别非常重要。1、优质菌种的标准食用菌的种类繁多,优质菌种的标准因品种的不同而异,但总的说来,每一个优良菌种都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标准是:菌种的纯度要高,不能有杂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类似的菌种;菌种色泽要纯正,多数种类的菌丝应洁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应连结成块,无老化变色现象;菌丝要粗壮,分枝多而密,接种到新培养基后吃料快,生长旺盛;培养基要湿润,与试管(瓶)壁紧贴而不干缩,含水适宜;具有每个品种特有的清香味,…  相似文献   

19.
<正>1.退菌症状。菌种块萌发正常,吃料较正常偏慢,种块处呈放射线状生长,当菌丝长度在4~5厘米时,从种块开始菌丝逐渐稀疏,尖端菌丝较为浓密、浓白并继续发展,后边的随之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略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播种  相似文献   

20.
在香菇栽培过程中,正常发菌环境下菌棒接种后,菌块菌丝应该呈辐射状萌发良好,色泽绒白,但也会出现迟迟不往料内生长的现象,也就是菇农常说的“不吃料”现象。现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