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探究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及规律,为以沉降控制的高填方堤坝下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以某路堤下复合地基为例,通过在桩土之间设置接触单元来考虑桩土间的相对位移,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复合地基施工过程,运用ADINA软件对复合地基进行了沉降特性有限元分析。在不加载情况下,将数值计算的沉降结果与实际测量的沉降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预测了加载情况下,地基沉降的进一步发展规律,考虑了桩土模量比、垫层和基础、施工工序对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运行荷裁下地基沉降规律与不加栽时基本一致;垫层有协调桩土沉降的作用;不同施工工序下地基沉降规律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应设置0.2~0.3m的垫层,使桩体模量比n为10~50,采用“先土后桩”的施工工序以满足沉降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滨海地区深厚淤泥地基基础中的刚、柔性结构差异沉降优化控制问题,依托于滨海地区新建海堤与跨海大桥交叉影响案例,对刚性桩基海堤与柔性土石海堤之间差异沉降过渡段地基处理进行优化分析。利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刚柔结构衔接过渡段采用3种不同地基处理方案(方案一:搅拌桩由深至浅;方案二:等深度不同置换率的搅拌桩;方案三:加筋桩网结合搅拌桩)计算比选,根据整体有限元建模计算分析,分别给出了刚柔结构在3种不同地基处理方案下的沉降、差异变位等成果。计算成果表明:海堤完工20 a时方案三(加筋桩网结合搅拌桩方案)桩基框架海堤靠近土石海堤侧端部最大工后沉降16.02 cm,比方案二减小3.88 cm,比方案一减小4.02 cm;且采用方案三时桩基框架海堤整体完整性较好,其伸缩缝、止水材料均未被拉坏。最后通过实际工程监测资料,表明采用方案三设计达到预期差异沉降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浮筏隔振系统是目前舰船上最主要的隔振方式之一,筏架作为浮筏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其仿真建模精度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浮筏的隔振效果呈现的准确性。针对浮筏筏架,运用仿真分析的方法,创建了其有限元仿真模型,对筏架建模的误差来源开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泊松比、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形式对建模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密度对建模精度的影响较小,为高精度筏架建模提出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桩体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式,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及控制沉降中广泛应用。针对加高培厚堤防的差异沉降控制,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定量分析了不同桩数、桩径、布桩位置对差异沉降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桩体复合地基能有效控制加高培厚堤防的沉降,合理布设情况下差异沉降缓解百分比可达近50%。桩体最优布设位置在老堤背水坡中点垂线处,而且桩数较之桩径对差异沉降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弱地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素(杂)填土、淤泥等软弱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加固,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基础沉降,是目前软弱地基处理的一种主要方法。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软弱地基具有技术可靠,机具设备简单,操作技术简易,施工简便等特点,本文结合广东省阳江核电水库工程实例,对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弱地基的设计、施工工艺进行论述,对其处理效果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6.
生石灰桩处理高含水黄土地基的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石灰桩处理地基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就建立比较精确的适用于实际施工的模型公式而言,目前还需做进一步的较细致的研究。因此,如何定量各种因素对桩距的影响对实际施工和理论研究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基于已有的生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参考公式,结合西部地区高含水黄土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在考虑了扩桩效应、施工方式、布桩形式、氧化钙含量等因素的前提下,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生石灰桩处理高含水黄土地基问题的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提出了桩距系数的概念,并给出了不同施工方式和不同布桩形式情况下的模型公式,得出了用参考公式偏于保守的理论。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了新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满足设计承栽力的前提下,沉降量控制成为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影响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主要因素有褥垫层、桩身长度、桩土置换率等。  相似文献   

8.
生石灰桩处理地基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就建立比较精确的适用于实际施工的模型公式而言,目前还需做进一步的较细致的研究.因此,如何定量各种因素对桩距的影响对实际施工和理论研究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基于已有的生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参考公式,结合西部地区高含水黄土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在考虑了扩桩效应、施工方式、布桩形式、氧化钙含量等因素的前提下,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生石灰桩处理高含水黄土地基问题的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提出了桩距系数的概念,并给出了不同施工方式和不同布桩形式情况下的模型公式,得出了用参考公式偏于保守的理论.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了新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依托平湖和湖州的航道护岸工程,开展现场试验,分析U形钢筋混凝土板桩和U形钢板桩的变形和受力特性及岸后土体的位移规律。结果显示:规范土压力计算方法与本研究中的2种板桩的实测值差距较大;钢筋混凝土板桩后方回填土后,板桩的受拉区应力明显增大,验证了钢筋主要是发挥其优良的受拉承载性能;钢板桩的施工过程在垂直于板桩墙的方向上的沉降要比平行于板桩墙方向的沉降要小;钢筋混凝土板桩和钢板桩从桩尖到桩顶方向上,横向位移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灌注桩桩侧泥皮的存在改变了桩土相互作用性状,降低了单桩承载力。以往对泥皮缺陷桩的各种实验研究都得出泥皮的存在会降低桩的极限承载力的结论,然而对其中的影响机理和改善措施却缺乏进一步的研究。鉴于对施工质量的需要,结合天津市某原水枢纽泵站工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泥皮对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并且证明了有效改善泥皮桩承载性状的后注浆施工工艺。结果表明泥皮的存在使桩和土之间的法向应力减小,并且泥皮的润滑作用使桩土之间的极限剪应力减小。桩端后注浆技术显著的提高了桩侧摩阻力,改变了桩身轴力分布,延长了桩基弹性工作阶段,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减小了桩基沉降。  相似文献   

11.
地基差异沉降时管道的纵向力学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将导致管道纵向力学性状的变化,产生破坏管道的应力响应,从而引发工程事故。针对地基产生差异沉降的实际管道,通过建立较为合理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受力特性,计算管道上的最大挠度、转角、弯矩及确定出应力集中的危险受力区域。通过对该结果的研究,绘制相应关系曲线,为解决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管道渗漏和爆管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坝基处理措施及坝体结构特性是深覆盖层上修建闸坝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渡河沙湾水电站为研究背景,利用ANSY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根据基础处理时清挖深度以及回填料的不同,分三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计算,研究不同方案下闸坝坝体结构及坝基在完建工况、正常运行工况以及校核洪水位工况的受力特性和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坝体不均匀沉降、应力特征以及坝基承载力,处理方案三的闸室不均匀沉降最小,坝体和坝基特征部位的应力集中程度最弱,受力特性良好,而且满足坝基承载力要求,优化了闸基与纵向防渗墙的接触模式,因此选择此方案为本工程基础处理的推荐方案,为工程实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鲜兴灌区渠首改造工程新建的泄洪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闸室结构与地基的整体模型,通过完建期、灌溉期、校核洪水位以及冻胀工况4种工况对闸室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闸室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值;对比分析了4种工况条件下不同荷载组合的闸室结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闸室结构的位移变化主要以沉降为主,4种工况沉降量普遍较小,最大、最小竖向位移分别为12.069和1.553 mm,未超过规范允许值,均出现在冻胀工况;最大拉应力为1.21 MPa,最大压应力为1.25 MPa,符合设计要求,分别出现在冻胀工况和校核洪水位工况.冻胀工况时靠边墩上游一侧底板顶部有应力集中的现象,需要对其提高配筋率,增加水闸结构整体稳定性.该泄洪闸结构的工作性态良好,能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何明勇 《湖南农机》2012,39(1):158-15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成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像软件职业院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分析中国2021年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概况,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情况,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筏式吊笼与底播养殖4种主要养殖模式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4种主要养殖模式的主要作业环节存在机械化水平整体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技术体系基础薄弱,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够,高效适用设施、设备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推动水产养殖设施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建立水产健康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加快绿色实用和高效智能装备的示范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闸往往为不均匀地基,水闸平底板的内力分析模型应为不均匀地基上的板。本文应用集中力弹簧模型的概念,建立了考虑三向附加应力的压缩变形地基沉降弹簧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板下不均匀地基。本文将弹性薄板的有限单元法与改进的集中力弹簧模型相结合,能有效地解决不均匀地基上基础板的求解问题。文中还讨论了闸底板与地基间作用力的无拉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础变形模量对坝体的安全运行和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高拱坝,需要良好的基础变形模量,但是在一定的荷载运行工况下,并不是意味着基础变形模量越高坝体应力、稳定、变形状况就越好。基于上述观点,利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对锦屏拱坝最优基础变形模量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拱坝在最优基础变形模量条件下坝体应力、稳定、变形及基础处理费用等特征值。研究表明:经过基础变形模量的优化,能有效改善坝体应力、位移、稳定等多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气流吸运中振动输送辅助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的气流吸运管路底板上偶尔产生物料积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底板振动装置。对振动底板及其上的物料在气流作用的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了在一定的气流速度下,振动底板上的籽粒不沿底板下滑、能被抛起,并在气流的作用下向后、向上输送的条件和底板振幅、频率及其倾角的确定原则,为气流吸运管路中振动底板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suspended solids dynamics of the irrigation water, through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measure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Assessment is conducted alo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he Northern Jordan Valley. This study followed the water’s TSS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long its travel in King Abdullah Canal (KAC), in the pumping station (with all of its components) and in the delivery networks from the pumping station up to the farm units. TSS of the water in KAC fluctuates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Pumping stations components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TSS such as the bar rack, the static and the traveling screens, the settling basins and the well were evaluated. The design of settling basins showed acceptable specifications of the existing structure; howeve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main concerns affecting their performance. This study showed the screens work with low efficiency because of operation faults and lack of maintenance especially for the traveling screen. Distribution network affects adversely the water’s TSS because of lack of flushing which enables sediments removal from the network, and prevents suspension process for the piled up sediments inside the network pipes. This study suggested using special points of low elevations in the network to flush piled up sediment out of the network. Finally, this study showed the flushing procedure the Jordan Valley Authority staff should take for cleaning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