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黑蚜为害诱导棉花抗蚜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屹  李晶  王佩玲 《植物保护》2011,37(4):116-119
本文对棉花苗期棉黑蚜为害诱导作用下,棉花蕾期受棉蚜为害程度、生理状态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黑蚜为害后的棉株再受棉蚜为害时,田间蚜量和受害程度明显低于只受一次棉蚜为害的棉株,棉黑蚜―棉蚜为害处理较仅棉蚜为害处理棉株的抗生物质脯氨酸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显著提高,氨基酸、氮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总场棉蚜棉叶螨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棉叶螨是新疆北疆棉区的两种重要害虫。1991年、1994年棉蚜曾在石河子总场暴发成灾,造成棉花大幅减产,单产仅45~50kg/667m2,而且棉花后期拾花沾手,给采摘带来极大不便,并严重影响了棉花的品级。2001年7月,正是棉花花铃期,决定棉花产量的关键期,这时80%的有翅棉蚜向棉田迁飞而来,至7月19日已有4800hm2发生棉蚜,棉田有蚜株率达100%,百株有蚜25 000多头,益、害比严重失调,是继1994年以来迁飞蚜最为严重的1a。同年棉叶螨也严重发生。初步统计,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棉虫综合治理新途径,减轻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1984—1989年,在射阳县对麦套移栽棉田进行了6月底前不治棉蚜,用棉蚜繁殖培养天敌控制中、后期害虫的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前期不用药防治棉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在前期棉蚜及中后期害虫重发生的年份,由于天敌的补偿增产效应获明显增产。同时减少用药3—5遍,试验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与棉蚜 Aphis gossypii 对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取食适应性, 揭示取食诱导下两种蚜虫的取食竞争机制, 采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测定在健康棉花、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的棉花上取食6 h的棉长管蚜和棉蚜的16个重要参数, 比较两种蚜虫的取食行为。研究发现:1) 取食健康棉花时, 棉蚜在木质部(G波)的取食持续总时间长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木质部的取食能力大于棉长管蚜,但二者在韧皮部的取食能力相差不大。2) 取食棉长管蚜诱导的棉花时, 棉蚜取食韧皮部(E2波)持续的总时间为(2 531.33±60.86)s, 显著大于棉长管蚜E2波持续总时间[(2 196.00±98.91)s];取食棉蚜诱导的棉花时, 棉蚜取食韧皮部、木质部持续的总时间显著长于棉长管蚜(P<0.05), 说明棉蚜对于棉蚜诱导棉花的取食耐受性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对两种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适应性更强, 更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棉长管蚜与棉蚜取食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棉花的F波持续总时间长于健康棉花, 说明经取食诱导的棉花具有一定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6.
廖为财  何万存 《江西植保》2010,33(3):124-126
棉蚜是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棉花蕾铃期的伏蚜为害加重,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了解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可以为防治棉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进行了棉田棉蚜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是聚集型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农作物面积减少及其破碎化对害虫种群的影响,采用微景观试验模型系统连续2年研究5个梯度棉花生境面积(棉花种植比例分别为20%、40%、60%、80%和100%,其余均种植玉米)及2种破碎化(完全连通与完全破碎)对棉蚜Aphis gossypii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境面积较小(棉花种植比例为20%)时破碎化程度越高,棉蚜数量越多,而生境面积较大(棉花种植比例为40%)时棉蚜的响应正好相反;生境面积中等(棉花种植比例为60%)时,破碎化程度对棉蚜数量影响不大;生境面积大(棉花种植比例为80%)时,破碎化对棉蚜数量的影响存在年度效应,2014年破碎化程度越大,棉蚜数量越少,2015年则无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及两者之间的互作对棉蚜数量无显著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的互作也不影响棉蚜数量,但调查时间显著影响棉蚜数量,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呈年度变化。总之,棉蚜对棉花面积变动及其破碎化展示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使用化学农药后天敌控制能力下降[1],使得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暴发,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加强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近几年新疆棉区对棉蚜不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大面积防治,大多是在棉田出现中心蚜株时进行点片防治,棉虫基本上处于自然控制状态[2]。新疆尉犁县棉田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是控制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本文报道在新疆棉田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棉蚜种群变动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一个确定性预测模型,用于模拟棉田以内棉蚜种群动态。模拟结果与陕西关中棉区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本模型包括1个主程序和9个子程序。输入为棉田迁入棉蚜数、棉花生育阶段、自然变温、捕食性天敌单位以及寄生天敌数。输出为每日百株棉蚜数,以线图表示之。程序语言为FORTRAN.。  相似文献   

10.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重要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和葫芦科蔬菜害虫,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棉蚜在冬季寄主上产卵越冬,早春孵化后进行寄主转移扩散。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猪殃殃Galium spurium、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等是早春时期的优势杂草,可能是棉蚜向棉花转移过程中的中间寄主。本试验选用Hap1型棉蚜,记录其取食棉花以及阿拉伯婆婆纳、猪殃殃、飞蓬、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飞廉Carduus nutans等5种早春优势杂草时的生长发育、产仔量等数据,并通过计算、对比各组的生命表参数,从而得出Hap1型棉蚜在此5种春季杂草上的适合度。试验表明,Hap1型棉蚜在不同寄主上的若虫发育历期及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取食棉花叶片的Hap1型棉蚜,取食杂草的棉蚜总生殖前期缩短0.2~0.9 d,每雌生殖力最多减少50%。Hap1型棉蚜取食5种杂草及棉花的生命表参数显示,Hap1型棉蚜最适寄主为棉花,寿命比取食杂草高0.4~0.9倍。Hap1型棉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转换寄主后其体内营养代谢水平的变化,采用活体植物饲养方法分别将棉花型、枸杞型和黄瓜型寄主专化型棉蚜进行寄主转换,并测定寄主转换后棉蚜的存活率与营养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型和黄瓜型寄主专化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后存活率均显著下降,转换后96 h分别为61.5%和62.1%,而未进行寄主转换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的存活率分别为90.3%和86.4%。且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96 h时,棉花型棉蚜体内淀粉酶、胃蛋白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58.3%、73.5%、90.4%和83.7%,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至对照组的2.2倍;黄瓜型棉蚜体内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65.1%、66.9%和85.3%,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至对照组的1.3倍。当枸杞型棉蚜转移到棉花或黄瓜植株上时,存活率和体内营养代谢酶活性与未进行寄主转换的枸杞型棉蚜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在转换到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后,其体内营养代谢相关酶活性会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时会出现代谢...  相似文献   

12.
棉蚜的分布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江怀仲,李琼芳,叶鹏盛(四川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简阳641400)棉蚜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棉蚜已成为当前棉花害虫治理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蕾铃期棉蚜(“伏蚜”)的猖獗危害,严重地挫伤了植棉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棉农的经...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蚜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可溶性糖含量与棉花抗蚜性的关系,在室内人工接蚜为害和田间自然蚜群两种条件下,测定不同抗蚜性棉花品种受棉蚜为害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受棉蚜为害时,抗性品种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性品种,棉蚜为害胁迫后,抗蚜棉花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感蚜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棉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可溶性糖与棉蚜若蚜历期呈正相关,与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本研究说明可溶性糖含量对棉花的抗蚜性有一定的影响,转基因棉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常规棉品种可能是导致非目标害虫棉蚜猖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生物活性及对棉花的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叶片浸渍法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室内活性,同时分析了其对棉花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处理棉蚜24h的LC50和LC90为1.98mg/L和26.02mg/L,显著低于吡虫啉的8.69mg/L和132.68mg/L,毒效比达4.39;处理48h后,氟啶虫胺腈对棉蚜仍表现出很高的杀虫活性,且显著高于吡虫啉。棉花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40~160g/hm2范围内喷施500g/kg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棉花不同时期的叶色、株高、果枝层以及棉蕾脱落都未造成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棉花苗期棉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蚜(Anhis gossypii Glover)是上海郊区棉花早中期主要害虫之一,但近几年来,很多人改变了对棉蚜为害的看法,有的认为有虫无害,有的认为天敌能控制棉蚜为害,所以可以不进行防治。作者从1977~1981年对棉蚜的为害进行了研究,为综合防治提供正确的防治指标。本试验在小区及大田中进行。结果表明,在1~2张真叶卷叶时,单株减产率为31.02%~51.46%,而在3~4张真叶时为24.80%~42.97%,在大田条件下,不同卷叶株率(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 y=0.7034×-1.4641利用y=0.7034×-1.4641关系式,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棉田间种胡芦巴驱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芦巴具有特殊香味,与棉花间种对前期有翅蚜具忌避作用。间种胡芦巴的棉田百株有翅蚜量一般在2000—3000头,而化防田则为20000—50000头;棉田间种胡芦巴改变了棉花苗期田间生态条件,有利天敌生存控制棉蚜危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棉蚜的抗药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结合使用生物防治法来延缓或治理棉蚜抗药性问题已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常规管理棉田条件下,对不同作物混栽区苗期6种作物上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葫芦上的棉蚜种群数量最大(峰值,11016.7头/百株),其次是四季豆(峰值,6323.3头/百株),棉花、黄瓜、豇豆和甜瓜上的棉蚜则相对较少,且其种群动态发生具有一致性。6种作物上的主要天敌的种群发生都滞后于棉蚜的发生,并以寄生蜂的种群密度最大,且具有指数增长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西葫芦上棉蚜数量多,僵蚜基数大,是室内饲养寄生蜂的良好寄主。  相似文献   

18.
棉蚜是麦盖提垦区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特别是对膜下滴灌棉田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为害。自2002年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以来,棉蚜始终处于持续高发态势。本区病虫中心测报站经6年调查,对膜下滴灌棉田棉蚜消长动态及特点有了全面了解。为减轻棉蚜对棉花为害,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生产部门在总结大  相似文献   

19.
棉蚜寄主间转移是常见的现象,在寄主转移过程中的寄主适应能力转变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棉蚜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其他寄主适应能力的转变,探究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适应性变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寄主转接试验,将采自棉花上的Hap4型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分别测定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取食西葫芦代数的增加,Hap4型棉蚜对原寄主棉花的适应性逐渐降低。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一代后就对黄瓜有良好的寄主适应性,并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Hap4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寄主适应性随着在西葫芦上取食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强于在原寄主上的寄主适应性。除此之外,本试验也发现取食西葫芦后的Hap4型棉蚜的寄主适应性表现为黄瓜>西葫芦>棉花。植食性昆虫的取食经历影响其寄主适应能力,Hap4型是棉蚜主要的生物型之一,其取食经历直接影响其寄主适应性,研究结果为生产中作物布局及棉蚜的生态调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棉蚜(AphisgossyppiGlover)在棉花苗期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由于棉产区多年来频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蚜,使棉蚜抗药性增强,同时大量杀伤天敌,造成环境污染,致使棉蚜更加猖獗在为害,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本试验是观察不同类型棉田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消长,以及天敌对棉蚜的控制效果,观察表明:棉田自然天敌对苗期棉蚜一般是可。控制其为害的;在生产活动中,要协调各项措施,尽量减少对天敌的影响,以提高其对棉蚜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