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 3'RACE方法对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ACC合成酸含 3'末端的 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被克隆到pCR■2.1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 α,筛选到重组质粒(pACS2),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RACE产物长 1680 bp,其中一个 开放读框内的核苷酸序列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括了ACC合成酶中所应具有的7个高度保守区。同时该产物还有长269 bp的3'末端,并具有完整的 Poly(A)尾(24mer)。  相似文献   

2.
橡胶树HMG-CoA还原酶基因结构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橡胶树HMG-COA还原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长段为1383bp,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461个氨基酸残基。PCGENE ̄(TM)分析该cDNA克隆与拟南芥HMG-CoA还原酶cDNA序列同源性为7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0.2%,与苍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1%,与血吸虫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48%。(1)发现HMG-onA还原酶的一级结构在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分析HMG-CoA还原酶的疏水性氨基酸图谱,发现橡胶树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权有1个跨膜势能区域(Domain),而血吸虫、苍鼠、果蝇等几种动物却有7个跨膜势能区域,这说明该酶的二级结构在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由于所分析的几种动植物HMG-CoA还原酶的羧基一端未见有疏水性区域,故推测具有疏水性区域N-端蛋白质与膜相结合,而酶的羧基端由于具有亲水性则起到酶的催化中心位点。(4)比较橡胶树HMG-CoA还原酶和拟南芥HMG-CoA还原酶氨基酸同源性,发现蛋白质(酶)的N-端氨基酸同源性较低,而靠近C-端同源性较高,这说明C-端部分较为保守,估计与酶的活性中心区域有关,而N-端同源性较差,估计跟酶与结合的膜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筛选缩减cDNA文库中在油菜叶片衰老阶段表达而在绿叶中不表达的cDNA克隆,分离了与油菜叶片衰老有关的基因LSC66。DNA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LSC66的全长可读框架由1380个碱基组成,编码460个氨基酸,它的核昔酸序列与拟南芥菜ATP硫化酶基因有86.67%的同源性,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菜ATP硫化酶的氨基酸序列有91.74%的同源性。对LSC66基因产物在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CR为基础结合cDNA库构建,分两段克隆稻瘟病菌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pd)分别测序,合并,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全部1011bp的核苷酸序列,可以编码336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TAA。该序列与其它12种丝状真菌的已知gpd基因序列有着高度的同源性,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1.4%~86.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4.6%~86.3%,尤其在酶活性功能区,不同丝状真菌间有着近100T  相似文献   

5.
从成熟番茄果实中分离mRNA,以Oligo(dT)为引物在AMV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ACC2cDNA第一链,以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ACC2基因,获得1.45kb的扩增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到BS质粒的EcoRV位点上,对插入片段两端进行部分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3'RACE方法对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ACC合成酶含3'末端的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被克隆到pCR*2.1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到重组质粒(pACS2),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RACE产物长1 680 bp,其中一个开放读框内的核苷酸序列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括了ACC合成酶中所应具有的7个高度保守区。同时该产物还有长269 bp的3'末端,并具有完整的Poly(A)尾(24mer)。  相似文献   

7.
通过PC/Gene软件对 Rottmann等人发表的番茄 LE-ACC2合酶的 5’端 2.0 Kb的前导序列作分析,设计了4对特异引物;以番茄果实、叶片的总DNA为模板,采用特异PCR扩增技术获得了 2.0, 1.87, 1.58, 1.28 Kb 4个特异片段,用 T-Vector技术构建了1个克隆(2.0 Kb)、3个亚克隆(1.87,1.58,1.28 Kb),对4个克隆产物进行了 DNA序列测定,借助 PC/Gene软件对所获得的各克隆序列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获得了番茄 LE-ACC2 5’端前导序列的同源率为99.9%,但第-979位的 C和第-1076位的 T分别为 T和 C所替代。对利用 PCR技术分离大片段DNA的各环节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香蕉ACC合成酶含3′末端的cDNA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RACE方法对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ACC合成酶含3′末端的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被克隆到pCR2.1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到重组质粒(pACS2),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ARCE产物长1680bp,其中一个开放读框内的核苷酸序列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括了ACC合成酶中所应具有的7个高度保守区。同时该产物还有长269bp的3′末端,并具有完整的Poly(A)尾(24mer)。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香蕉枯萎病菌恩镰孢菌素合成酶基因esyn1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esyn1基因核苷酸序列阅读框架全长546 bp。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编码181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19.9 ku,等电点为5.06。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它与半裸镰刀菌、层出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esyn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6%、94%、77%。  相似文献   

10.
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的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RT-PCR和RACE法,首次从香蕉中获得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Ⅰ(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Ⅰ, GBSSⅠ)基因的cDNA全长片段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Ⅲ(Soluble Starch Synthase Ⅲ, SSⅢ)基因的ORF, 并分别对其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香蕉叶片GBSSⅠ基因全长2 277 bp, 编码616个氨基酸; SSⅢ基因ORF长3 009 bp, 编码1 054个氨基酸。 GBSSⅠ和SSⅢ的克隆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香蕉叶片中参与淀粉合成的关键酶的表达与调控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草丁膦油菜籽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PCR技术,测试抗草丁膦杂交油菜籽中转入的外源抗草丁膦除草剂基因(BAR)、雄性不育基因(BARNASE)和恢复基因(BARSTAR),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建立了检测转基因抗草丁膦油菜籽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碱裂解叶片两步快速制备PCR模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采用提取DNA作为PCR模板的方法主要有CTAB和SDS法2种,但步骤烦琐、耗时长。根据Taq酶储存液和PCR反应缓冲液所含K+离子、Cl-离子和Tween-20等成分,以0.05mol/LKOH为强碱裂解物、2%Tween-20为稳定剂配制碱裂解液,以0.05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和2mmol/LEDTA为中和液,经加热裂解和中和两步制备PCR模板。以甘蔗叶片为材料,用新鲜配制含KOH和Tween-20的裂解液,将适量叶片放入一定体积的裂解液中加热裂解,再中和,形成裂解混合物。直接以裂解混合物为模板,甘蔗内源基因为靶基因,在优化KOH裂解浓度、模板体积、加热裂解时间以及添加适量聚合酶稳定剂的情况下,PCR反应稳定,重复性强。以有代表性的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叶片为材料,经过多种内源基因PCR反应的反复验证,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广泛适用性。该方法通过两步制备PCR模板,无需DNA提取过程,使用材料少,可以实现活体PCR检测,为遗传分析和分子诊断提供简便、快速和高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花生青枯菌红安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北红安发病花生根部分离到一个细菌分离物2C1,对该分离物进行了TZC显色反应,致病力的测定,16s rRNA、23s rRNA和鞭毛蛋白基因filc的PCR扩增,16s rRNA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物2C1在TZC培养基上表现出青枯菌的典型菌落形态,对花生具有强致病性,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的产物片段;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具有与其它青枯菌分离物99%左右的一致性。上述结果表明:2C1是具有强致病力的花生青枯菌分离物。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R和巢式PCR技术的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的可能性,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甘蔗黑穗病菌PCR和巢式PCR检测技术,对经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的植蔗叶片进行检测,并调查采样植株的黑穗病实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黑穗病实际发生率80%(16/20),PCR检测阳性率35%(7/20),巢式PCR检测阳性率70%(14/20),PCR和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其植株黑穗病发生率几乎为100%。这一结果表明了甘蔗黑穗病菌PCR和巢式PCR可用于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但巢式PCR检测结果与黑穗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比较吻合,更适合于甘  相似文献   

15.
采用PCR技术检测CaMV 35S启动子,并进一步通过PCR检测RoundUp Ready Soybean(RRS)和Btl76 Maximaizer的特异性DNA片段,判断大豆和玉米加工产品中是否含相应转基因成分.在1份豆粕和豆腐样品中检测到了RoundUp Ready大豆特异性的498 bp片段,而在玉米粒样品中检测到了Btl76特异性转基因成分.PCR检测的灵敏度达到0.1%,稳定性良好.结果表明,PCR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灵敏和准确的,可以广泛地应用到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中.  相似文献   

16.
分别克隆了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同源重组片段trnI和trnA、具有3种不同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来自烟草叶绿体的16S rRNA基因启动子Prrn和psbA基因终止子TpsbA,将上述元件通过酶切位点依次连接到质粒pUC19上,构建了3种能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IA - EGFP1、pIA - EGFP2和pIA - EGFP3.进行分子检测验证后,对上述载体进行了大肠杆菌EGFP原核表达检测,结果携带来源于λ噬菌体T7基因10的5′端非翻译区的载体pIA - EGFP3荧光最强,适合用于水稻叶绿体转化.  相似文献   

17.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test for potato late blight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pink rot (P.erythroseptica, P. nicotianae) disease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use with potato tuber tissue. Primers based on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2 region of ribosomal DNA of late blight and pink rot pathogens were utilized in PCR assays of inoculated tubers and tubers harvested from plots known to have late blight and/or pink rot. Assays of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Kennebec and Russet Burbank tubers revealed thatP. infestans was detected by PCR as early as 72 h after inoculation and in the absence of visible symptoms. Much higher detection frequencies were obtained by PCR compared with plating on selective medium or placement of tissue in moist chambers. Tubers from plots known to have late blight and/or pink rot were tested using the PCR assay. Assay of late blight lesions showed ca. 80% recovery for late blight-infected tubers from the fiel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CR assay provides a rapid and accurate test for diagnosis of late blight and pink rot in potato tubers.  相似文献   

18.
小麦和玉米籽粒赤霉菌产毒类型的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鉴定赤霉菌毒素的方法,根据赤霉菌毒素生物合成调控路径T ri5-T ri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用于检测和鉴别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 IV)毒素的赤霉菌特异DNA片断。结果表明,产生毒素DON的赤霉菌具有一个300 bp的特异DNA片断,而产生毒素N IV的则为360 bp。PCR检测与HPLC或GC/M S化学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利用这一方法分析检测了小麦、玉米籽粒中赤霉菌产毒类型,发现除健康籽粒外,在所有轻微、中度、严重感染赤霉病的小麦或玉米籽粒中,均同时检测到DON及N IV的两种DNA片断,表明这一对通用引物对两种毒素特异DNA片断的扩增效率相同。这些结果说明,该技术是一种经济、快速、可靠的PCR检测技术,可广泛用于赤霉菌及其毒素检测鉴定中。  相似文献   

19.
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采用拟南芥的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AtPAP15转化大豆品系粤春03-3(YC03-3),获得了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可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AP15-1。以AP15-1为研究对象,应用TAIL-PCR技术,根据载体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获得了转化载体左侧插入的旁邻序列。设计事件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只能在AP15-1的样品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作分析,结果显示,该引物对重复性好,融解曲线显示只有一个特异峰值。本实验应用该引物对建立的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极限值可以达到9个基因组的拷贝数,能够满足对转基因大豆新品系AP15-1及其衍生品种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西瓜第一染色体显微分离及其特异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忠  吕柳新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03-1807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西瓜(2n=22)的第一单染色体,将分离到的西瓜染色体放入0.2 mL Eppendorf管中,经去蛋白,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0.4~2.0 kb之间的DNA片段.用西瓜的基因组标记成探针,与单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southem杂交,表明这些西瓜单染色体扩增片段与西瓜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证明单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将第2轮PCR产物构建质粒文库,得到约20 000个重组子.这是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技术首次在瓜类作物中的应用,该方法为直接从西瓜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中筛选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说明利用染色体显微分离、克隆技术对西瓜等瓜类作物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