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能日光萎凋设施及其对白茶萎凋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稳定提高白茶品质,减少能耗和人工成本,实现白茶萎凋的机械化、连续化,该文对节能日光萎凋房及新型变频连续萎凋机应用于白茶萎凋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福鼎市的白茶日光萎凋房朝向宜坐北朝南,南偏西5°,采光屋面倾角为22°;变频连续萎凋机可实现日光萎凋和自然萎凋的反复交替,萎凋机太阳总辐射强度和温度分布为4层>3层>2层>1层,总辐射强度日变化在34~695W/m2范围,萎凋温度日变化在17.8~32.7℃范围,满足白茶复式萎凋工艺要求;设施复式萎凋的白茶品质优于自然萎凋,研究结果为白茶设施复式萎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述红茶萎凋过程中内含物质变化、影响因素、判定标准和萎凋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红茶萎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采用1芽1叶、1芽2叶鲜叶为原料,以自然光萎凋为对照,分别采用红、橙、黄、绿、蓝光质LED灯单色光照射萎凋,研究了不同LED单色光质在萎凋过程中对主要内含成分含量变化及绿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自然光萎凋)相比,LED光质萎凋有利于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增加;萎凋叶茶多酚含量均随时间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下降最多的是蓝光萎凋,其含量比鲜叶减少3.59%、比对照减少1.20%;红光萎凋的氨基酸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0.12%。;萎凋可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自然萎凋的萎凋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黄光次之;几种方式萎凋叶咖啡碱含量相对稳定;经橙光照射萎凋的茶鲜叶所制绿毛茶综合得分最高为89.65,其次是绿光。从各项评分来看,经橙光、绿光照射萎凋后有利于绿茶汤色、香气及滋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萎凋槽是红茶的加工设备,将萎凋槽应用于潮州单丛红茶的加工上,能有效地提升单丛红茶的质量档次,较好地解决多年来单丛红茶加工中存在萎凋质量存在不均匀、有闷杂味和不清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图像和光谱信息融合的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实现对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将图像和光谱信息融合后分别与线性判别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结合的技术,进行工夫红茶萎凋程度定性判别及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定量预测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个特征波长和对应的光谱特征值,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5个特征波长图像的纹理特征值,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优选出14个纹理特征值,然后分别以光谱和纹理特征值融合数据建立红茶萎凋程度的线性判别模型和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所研究的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对工夫红茶萎凋程度判别准确率达到94.64%,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预测相关系数为0.876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434,预测结果较好。证明应用这两种方法能实现对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  相似文献   

8.
六堡茶渥堆新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外源酶及渥堆条件对六堡茶渥堆发酵速度及品质的影响,选取酶活力配比、添加酶浓度、茶叶水分含量、渥堆温度4因素设计正交实验,筛选出最适宜的六堡茶渥堆新工艺组合为:酶活力配比(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为1:2,添加酶浓度为2.5万U/kg,茶叶水分含量为26%~29%,渥堆的温度为40℃。该工艺组合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六堡茶渥堆周期,而且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对栀子花和栀子花茶的保健效用、药效作了简介,从窨制原理、窨制茶坯处理、鲜花处理、窨制技术、通花散热、起花、复火、提花、包装出厂等方面阐述了栀子花茶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槟榔香六堡茶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4个六堡茶茶样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66种成分。结果表明:在槟榔香六堡茶香气组成中,具有陈香特征的呈香物质如α-雪松醇、β-雪松烯等含量要比普通六堡茶显著增加;具有花果香特征的物质如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等含量同样较普通六堡茶高。推测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是陈香物质与花果香物质综合表现的结果,其特征香气成分包括α-雪松醇、β-雪松烯、1,2,3一三甲氧基苯、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等。  相似文献   

11.
D315树脂分离茶多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D315树脂分离纯化茶多糖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D315树脂适合用于茶多糖的初步分离和纯化。在上样液pH值6.0~7.0,温度30℃,糖醛酸质量浓度2.5 mg/mL时,先收集上柱吸附的流出液和去离子水洗脱液,得到以中性糖为主的茶多糖NTPS,该多糖总糖质量分数为82.7%,糖醛酸质量分数为7.9%;而后采用0.5 mol/L NaCl溶液洗脱,得到糖醛酸含量高的酸性糖ATPS,该多糖总糖质量分数为85.5%,糖醛酸质量分数为35.2%。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有效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六堡茶有效成分及其保健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六堡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日渐壮大,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基于此,结合广西苍梧县的实际种植情况,分析六堡茶苗木的快速繁育技术,重点阐述了其快速繁育技术的重要性及作用,并逐一介绍了其种植流程及环节,详细阐述快速繁育技术在六堡茶苗木种植中的效率与成果,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为其进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叶细胞悬浮培养中茶氨酸生物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茶叶细胞摇床悬浮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了发酵罐悬浮培养的放大试验,分析了摇床悬浮培养与发酵罐悬浮培养对细胞增长量和茶氨酸合成量的影响,以及发酵罐悬浮培养中采用不同搅拌器和盐酸乙胺不同添加方式对细胞增长量和茶氨酸合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罐放大培养取得了与摇床悬浮培养类似的效果;从茶氨酸生产效率来看,细胞培养周期以20~22d为宜;发酵罐大规模培养时采用桨叶式搅拌器,细胞增长量和茶氨酸合成量优于标准板搅拌器;先加入一定量盐酸乙胺再每天进行少量补充,茶氨酸合成量比一次性加入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探索六堡茶初制过程中不同堆闷程度处理对毛茶香气组成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闷程度处理的毛茶在香气组成和感官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度堆闷处理的六堡茶毛茶在陈香物质积累最多,在感官表现上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六堡茶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低档乌龙茶中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中、低档乌龙茶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水比和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并探讨茶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浸提温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浸提时间、料水比和沉淀的乙醇浓度对茶多糖得率没有显著影响。乌龙茶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80 min,料水比1∶25,沉淀剂乙醇浓度60%,乌龙茶茶多糖得率为10.15%,含量88.04%。以3次脱蛋白处理为宜,茶多糖中蛋白质脱除率为64.22%。另外,经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乌龙茶茶多糖主要是吡喃多糖,并且有蛋白质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17.
结合广西梧州市六堡茶有性系茶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茶园补植、茶园修剪、提纯复壮、茶园机械化、套种绿肥、种植模式、品种搭配等方面提出了茶园改造的关键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兴安杜鹃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对其进行推广种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概述兴安杜鹃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繁殖方法、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兴安杜鹃应用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兴安杜鹃保育和开发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研究苦荞茶中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比较不同类型苦荞茶的黄酮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溶液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黄酮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苦荞茶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苦荞茶中黄酮类物质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和料液比。优化得到苦荞茶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5,提取时间4 h,温度70℃,此条件下苦荞茶中总黄酮得率为1.98%;基于该条件下,分析8个品牌19种苦荞茶(11种造粒茶、6种全麦茶、2种全株茶)的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三类苦荞茶总黄酮含量平均值高低依次是全株茶造粒茶全麦茶;同类型苦荞茶之间,总黄酮含量差异最大的是造粒茶,其次是全麦茶,最小的是全株茶。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茉莉花茶为供试材料,优化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旨在提高茶多糖的提取率,为茶叶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选定温度、水料比和沉淀茶多糖时所用的乙醇浓度3个因素分别选3水平进行中心组合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实验,拟合出数学模型:Y=6.55+1.30A+0.83B+1.10C-0.092AB+0.11AC+0.34BC-1.56A2-0.64B2-1.48C2。利用该函数关系来优化茶多糖提取条件,最终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100℃;水料比为26.8;乙醇浓度为90%。在该条件下茶多糖得量有所提高,且验证值为7.8610mg/g,比单因素最高提取率高25.6%,表明响应面法可有效用于茶多糖提取方法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