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详细阐述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包括强对流天气预测、短时气候预警、农业防灾预报等方面;之后提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中的应用策略,通过加强灾害监测、缩短预报时限、开发气象软件等措施,提高我国气象服务质量,确保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更加精准,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未来相关部门应注重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为更精准地获取气象信息,并及时传递至农户手中,根据气候变化做出相应预防,切实降低气候灾害对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发挥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最大化价值做出努力,提高我国气象服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给我国天气预报事业带来了许多新技术与机遇。我国短时天气预报与临近天气预报顺应发展潮流,创新预报方法等使预报科技化水平和准确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在灾害来临之前就准时的将天气情况预报出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具有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气象服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能够提供给农民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准确的预测出灾害情况,需要加大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研究力度,来满足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积极推动农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到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该提高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就是我国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对短期的气象变化进行精准的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为此,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工作非常重要,其对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利益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气象科技的不断更新,同时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一些作用的影响下,天气预报技术的内容越来越多。在天气预报的协助下可以了解地区气象状况,而技术的先进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天气预报对严重的气象灾害进行的预报,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灾害带来一定的帮助。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雷暴天气的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居民通过天气预报能够提前做好应对防范,尤其是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对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展开了分析,了解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现状,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促进我国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水平的发展,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谢晓丽 《河北农机》2019,(5):106-106
根据对多普勒雷达的速度资料进行分析,在短时天气预报中应用多普勒雷达的特征方面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准确定位热带气旋的中心可以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线的变化和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情况,"弓"形零速线对降水有很好的预报作用,且在多普勒雷达的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中台风暴雨的预报方法经过归纳主要包括以下类型:雷达探测、相似法与应用卫星、天气概念模型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试用,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每一种方法的思路与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我国预报业务的优点以及缺陷,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在铁路气象服务中,常规的短期预报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引入短时临近预报,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既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又为服务用户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文章分析了短时临近预报在鄂尔多斯市铁路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铁路安全运行的意义,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鄂尔多斯市专业气象服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下,会产生灾难性的天气,这对居民的出行和人生安全都会带来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文章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展开了分析,了解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点,实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天气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大气,天气预报是对特定区域内一段时间的大气运动情况进行预测,影响大气预测的因素有多种。大气预报具有一定的特点,即复杂性。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对天气预报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同时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成为天气预报人员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气象探测数据和预报数据与天气预报节目图像之间的关系,由此引进可视化系统,搭建天气预报节目图像制作系统框架;该系统主要以气象数据为核心,将气象数据转化成图像形势,利用图像处理和电视包装技术实现气象图像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应用,从而丰富画面质量,提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互动,增大节目中气象信息量,符合天气预报节目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夏季广播、电视、报纸发布的天气预报经常发布各地的紫外线指数.所谓各地的紫外线指数是指该地中午前后到达地表的择校辐射对人体皮肤可能损害程度的指数.它是紫外线强弱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夏季广播、电视、报纸发布的天气预报经常发布各地的紫外线指数。所谓各地的紫外线指数是指该地中午前后到达地表的择校辐射对人体皮肤可能损害程度的指数。它是紫外线强弱的预报。外出前,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紫外线指数来判断当地的紫外线强弱。  相似文献   

15.
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极具挑战性。随着天气雷达的发展,其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使其迅速应用于短时临近预报研究中。利用雷达回波数据计算其在相邻时次内最优空间相关,得到不同时次的移动矢量序列;在此基础上,叠加前一时次雷达回波变化量,完成雷达回波形状和量的外推。采用SCE-UA算法对雷达回波强度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式进行参数估算,从而达到预报降雨的目的。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回波最优空间相关方法的预报图像与实况较为接近,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利用SCE-UA算法的预测降雨强度,与雨量站实测雨强进行误差分析,均方根误差δ为2.48,相较于利用经验参数进行的降雨预报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与报纸上经常发布全国各地的紫外线指数,所谓某地紫外线指数是指该地中午前后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可能损害程度的指数。它是紫外线强弱的预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人们也习惯性地出门看看天气预报,因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目前,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天气的特殊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可能达到百分百,所以,尽可能地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变的重要任务。文章就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和应对措施做简单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天气预报的参照作物腾发量中短期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乡市1970—2011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代入FAO 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算得的ET0作为基准值,对HG、P-T、M-K、M-C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将新乡市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预见期为1、3、5、7、10d的天气预报数据代入修正后的模型进行ET01~10 d的中短期预报,并以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由PM公式算得的ET0为基准值,对天气预报的精度及ET0的预报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修正后HG、P-T、M-K、M-C模型的精度均有提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的预报精度均随预见期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最低气温预报的精度稍高于最高气温;不同预见期的ET0预报模型中,P-T模型预报的ET0平均准确率在众模型中较高(95.06%),其次为HG-M模型(94.66%)、PMT1模型(94.34%)、M-K模型(93.89%),且P-T、HGM两种模型计算程序较简单,因此优选P-T、HG-M模型进行ET0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生产生活的需求使得气象预报技术的内涵正在不断的丰富。天气预报已经不仅仅是对当天的气象信息的获取,同时要求获得更多的气候信息。提高气象技术不仅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同时也要求信息种类的丰富。文章将对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现代气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预报是现代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现今,为了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天气预报业务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和措施来满足发展中的气象事业的需要。本文就分析了天气预报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工作,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