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的不断进步,环保、节能、无公害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技术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基于此,主要分析了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玉米套种秋黄豆技术的原理及优势,以及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前期规划、中期播种、后期管理的要点,旨在增强农民的科学化耕种意识和提高农作物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在此种情况下,做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对提升我国玉米的整体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明确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对于新时期农业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基于此,分析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客观阐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特点和作用,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黄淮海地区,玉米的超高产生产越来越受到农村生产条件的限制.产量的提高受到配套栽培技术滞后问题的制约,农村生产条件的变化更不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原理,从科学选择田块和品种、及时早栽、施好底肥、栽秧规则、施肥标准、田间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范,希望对促进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作物,在我国农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满足我国对于玉米的需求、增加玉米的经济效益,需要针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加强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以此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密度下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2个普通玉米品种(长城799、通吉100)的叶片生长动态生理指标进行观测,比较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生长变化规律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4个玉米品种每株能生长出多少叶片是由其遗传型决定的,不同密度对其分化出叶片数量的稳定性,并无重大影响。超高产玉米的叶片数量,出叶速度和叶面积指数要略高于普通型玉米。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与普通玉米叶片生长动态变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密度下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2个普通玉米品种(长城799、通吉100)的叶片生长动态生理指标进行观测,比较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生长变化规律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4个玉米品种每株能生长出多少叶片是由其遗传型决定的,不同密度对其分化出叶片数量的稳定性,并无重大影响。超高产玉米...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粮食储备,同时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经济作物。玉米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国家的重视,南方与北方地区均有种植,且种植面积广阔。当前,为进一步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基于此,以当前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提高我国南方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近些年我国农业区玉米耕作的重要方式,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借助其免耕、少耕的优势减少对土壤的耕种,同时将作物秸秆覆盖于地层表面,可有效减少寒冷地区土壤被风蚀或水蚀。近年来,寒冷地区陆续开始在各地推广使用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且效果斐然。基于寒冷地区玉米耕种实际,分析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单产要上新台阶,有效可行的途径是品种和技术的创新.一个具有增产潜力的品种,必须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增产增收.研究表明: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能使水稻单产达800kg以上,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夏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的差异,探讨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时空分布特性,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以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为试材,普通品种郑单958(ZD958)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土壤剖面取样方法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DH661与ZD958根系时空分布的差异。在整个生育时期,超高产夏玉米DH661根系干重、根系TTC还原强度、根系TTC还原总量、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高于ZD958(P0.05),且抽雄后DH661根系干重、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在60200 cm土壤深层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ZD958(P0.05),表明DH661的根系在土壤深层分布多,与土壤接触的有效面积大,生育后期仍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对养分的吸收转运能力强。超高产夏玉米DH661具有发达的根系,且土壤深层根系数量多,根系活力高,有利于吸收深层土壤中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与土壤接触的有效面积大,对养分吸收转运能力强,有利于根系获得较多的营养物质,促进地上部光合性能的提高,为地上部籽粒的充实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项目之一,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中一个重要的工程,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做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玉米种植效率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我国农民在玉米种植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够高,农业技术服务与实际生产之间衔接不紧密,都影响了玉米种植效率。面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提高技术服务和推广的主动性,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研究工作,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转化率,发挥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小麦育种探讨及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多年诱变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灌阳县是超级稻超高产攻关项目的协作攻关县之一,在2014年取得了14.2 t·hm-2的高产。为进一步探索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各乡镇农技推广站积极参与县超级稻超高产项目试验。2015—2016年灌阳县水车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水车乡大营村开展超级稻不同插植密度田间试验,希望能为构建超高产栽培优质全体和超高产栽培插植密度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玉米产业在我国农产品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中国农业三大支柱。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玉米种植要根据当地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并配合适当的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产目标。基于此,以广西大化县玉米产业为例,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玉米、水稻、小麦并称为我国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随着农林牧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玉米高产培植技术,不断深入研究玉米高产培植技术,通过病虫害的防治提升玉米产量,该种技术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要实现玉米高产,就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再配备适合的高产培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基于此,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高效的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深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客观深入探讨栽培技术要点,推动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大比重。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再加上土地的开发,耕地面积日益锐减,玉米的产量呈现出下降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要结合玉米的生产现状,大力推广和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玉米产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此,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掌握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力,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杂交玉米种植模式、土壤改良和深耕细整、选择优良对路的杂交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和科学合理施肥等9个方面阐述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为种植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