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乡村景观是人类因为生活和生产的所需逐步去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景观,它是人类审美与认知的一部分。乡村景观向人们展示了乡村文化所特有的田园文明,尤其是对于近代西方的园林规划以及当代伊斯兰园林的建设都有着深远且实质性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当代的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原本传统的乡村景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当代的园林规划乡村景观建设中我们应该合理的在提高当代乡村景观的规划基础上,保证乡村建设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乡村景观概念着手,论述当前乡村景观存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影响乡土传统文化发展.以福州市寿山乡九峰村为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改造乡村景观,营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乡村氛围,促进乡村文化品质的增长,创建优良的乡村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创意农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创意农业景观的研究也日趋完善。文章依托计量分析软件,对近20年国内与创意农业景观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地域文化”3个方面热点的研究,分析总结“规划设计与方法”“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地域文化的创意表达”4项当下创意农业景观研究的主要观点,以期为我国创意农业景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和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乡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于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之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过程中,应用乡土文化元素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形成文化挖掘、形象参照、形象表达、本土建构的具体策略。基于理论研究,开展了“乡·忆”畲族文化活动中心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5.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上下加强落实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有必要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立足地方的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综合考虑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因素,提出工程景观融合与文化景观融合两种方式。工程景观融合包括依据农田水利功能对景观进行划分、依据农田水利与水的形态对空间进行划分;文化景观融合包括农田水利工程文化、农田水利水文化、农田水利地域文化三种文化的融合。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提出能够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改造与建设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辐射,传统的聚落形态、结构骤然改变。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变革中,还原乡村聚落生态景观空间,留住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乡村景观,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深入发掘和利用原生态文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探究乡村群落景观空间构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呈现空巢化现象,乡村景观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中,对原有的乡村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破坏严重。笔者以永泰县葛岭镇为例,分析了近年来葛岭镇乡村景观破坏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践证明:乡村的历史遗留与生态文化是大城市不具备的,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加大乡村整治力度,挖掘自身文化才是一个地方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受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村庄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也在随之丧失.文章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背景及存在问题和原因,借助景观学、规划学和乡土文化的方法理论,进行乡村景观文化"活化"路径探讨,旨在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并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频繁出现的内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反映出过往对水体景观的营造缺乏功能角度的综合性思考。在历史上,传统乡村景观堪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集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多种功能为一体。研究以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为例,从"三生"融合的可持续视角解析了水体景观的7种相互作用的功能。研究认为传统的"三生"景观营造是乡村居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齐心协力探索和实践的结果。而在今天城市中专业细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过程被破碎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营造具有"三生"功能的可持续景观,应首先从社区营造做起。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村民自治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越来越受到传统乡村文化的制约。这种传统乡村文化强调秩序和服从,从而扼杀了人们的政治热情,是村民自治在我国不能走远的症结所在。因此,在现阶段进行文化重建,以此改善乡村治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村庄景观展现乡村面貌,村庄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工作实践,结合美丽乡村内涵,系统总结村庄院落、道路、广场、文化等村庄景观整治的具体规划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丰富村庄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胡鑫 《南方农机》2023,(23):94-97
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乡村工匠在乡村和农业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渐减弱,许多传统手工业的工艺和文化早已消失,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消失。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尤其是要肩负起培养乡村工匠的职责。笔者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阐述了乡村工匠的消失给乡村建设带来的挑战,着重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工匠的需求趋势,在需求数量、需求类型不断丰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乡村工匠技艺传承还呈现出逐渐职业化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乡村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工匠人才培养措施,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保证乡村工匠的培养成效,承担起培育乡村工匠的重任,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重视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乡村建设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带给人们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包括了乡村文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的振兴。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文化,探究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提出在乡村文化逐渐衰退的情况下借助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吕若南  孙鹏 《南方农机》2022,(17):117-11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新兴的文化发展趋势,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提供多种优势,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题组针对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数字素养不足、文化内容无法满足群众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提出了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优化乡村文化产品的内容和传播空间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佳音  孟祥彬 《农业工程》2022,12(9):155-160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农业正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农业景观的设计想法日渐获得人们青睐,在农业景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新方式。基于以上背景,概括了农业景观的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以及两者相互融合而表现出的良好景观效果和实用性价值等内容,并浅析其不足之处,提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农业景观中及应遵循的原则,从而达到经济、适用、美观3者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李燕 《南方农机》2022,(17):123-125
传统村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景观,是中国农业文明遗留下来的最大遗产。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中国大多数传统村落逐渐被人们遗忘。笔者以河南地区的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从信阳郝堂村当地景观入手,研究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冯燕璐 《南方农机》2023,(8):128-13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优秀传统文化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基于此,笔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的困境,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建议: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成新目标,开拓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观模式。首先,在总结国内相关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引出了基于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观治理理念,得出了基于地域特色的3种河道景观治理模式,即:基于河流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城市水文化的河道景观治理模式;其次,以泗河的河道景观治理为例,依托其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以"生态与人文相结合"为主题,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详细阐释了景观治理模式的实施内容。结果显示: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有机地融合,重现了河流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实现了河流"生态性"和"城市性"的平衡统一,打造了"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赋予了河流生命和灵魂。景观模式研究对生态河道治理提供景观模式新思路,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河流景观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婕 《南方农机》2022,(10):113-115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新时代下,既要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空间,也要注重网络虚拟文化空间的建设与治理,把静态的乡村文化发展成为更生动与立体的文化业态.基于此,笔者解析了数字乡村、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发展总体态势,探讨了如何以数字化技术为着力点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引起乡村文化人文空间、物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类型"等维度为家庭背景考察主要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抽样调查宁德市畲族在读大学生50人,有效问卷46份,并结合宁德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畲族家庭背景对畲族青年在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层次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