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的生态建设中,造林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又有大量的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因造林成功率低而闲置。积极探索困难立地条件下的营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造林作业设计、整地、优化树种结构、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利用、后期抚育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为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营造林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祁连山东端乌鞘岭自然保护区干旱地块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难题,应用推广了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对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立地条件下应用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提高了生态造林苗木成活率,增加了苗木生长量,解决了半干旱、干旱林区的造林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地处辽东山区的新宾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将郁闭度在0.7以上地块设为重点管护区,郁闭度为0.3-0.7的地块设为重点管护抚育区,郁闭度在0.3以下的地块设为重点治理区。成活率为30%-70%的林地进行补植;不足于30%重新造林。超过25°坡耕地和农民小开荒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将建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家畜舍饲圈养、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及新建节能设施——改灶为搭节柴吊炕、建“四位一体”沼气池、建太阳能房、建秸秆气化站作为辅助措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人畜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全县的森林植被及林下草本植物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从而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4.
浅谈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造林种草中存在的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长率低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实现黄土高原的植被重建 ,应坚持“适地适树适法”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合理布局 ,加大“经济型”树种营造的比重 ,大力采用保水集水、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建议加大对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5.
宁南山区水土保持造林优化培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造林按梁峁顶部、陡坡地、沟壑、缓坡滩地等不同立地条件实行不同的优化培植模式,适地适树,混交造林,高标准整地,加强管理,有效提高了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了林木生长量,增加了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6.
提高半干旱山地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干旱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通过生物措施增加山地植被是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半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是缺水,提出了采取挖水平沟、鱼鳞坑、施用ABT生根粉等措施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强半干旱山地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人工造林对不同土壤类型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观点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除了黄绵土以外,其他两种土壤(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由于营养贫瘠不能维持林木生长发育,不宜进行人工造林。为了拓展黄土丘陵区适宜人工造林的土壤范围,1996-2005年,在陕西省延安市黄土丘陵区开展了土壤类型对人工造林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工植被过度消耗土壤水分,黄绵土土壤地类大面积人工造林可能导致土壤水分短缺以及其它潜在的一系列风险。在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开展人工造林,单一树种的成活率与黄绵土接近、混交林成活率显著高于黄绵土,这两种土壤类型人工造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水分条件适中的沟谷两岸,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具有开展人工造林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柠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中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柠条耐旱耐瘠,抗逆性极强,是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首选树种之一。示范研究表明,种植柠条的关键技术是要提前整地。通过预整地,不仅可以提高柠条的造林成活率,同时也可起到较好的蓄水保土作用。大面积治理水土流失种植柠条时,整地直播效率高、省劳力、成本低,可在地形比较完整的区域或地块推广应用。育苗移栽的成本较高,但很适宜地形比较破碎的区域或地块。在带状种植柠条的带间距选择上,以4 m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刺槐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四荒"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了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详细介绍了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困难立地的造林成活率,减轻风沙危害,在位于北京市北部的延庆县龙庆峡荒滩布置固体水造林的应用试验.试验过程中调查苗木的成活率和相关生长指标,并应用统计软件S-PLUS分析、研究固体水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造林后的前3个月内,固体水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苗木成活率均超过90%;固体水施用量的增加对苗木的成活率和相关生长指标的影响呈相应增加趋势;固体水缓释供水、持续供水和无渗漏等特点,使固体水造林技术更适合在干旱缺水、灌溉困难的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宁武县张家山流域片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研究,探讨了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依靠生态系统自身修复为主,辅以人工适度补植,加速植被的恢复技术.选择乡土树种补充种源,按树种风媒传播范围确定补植密度,因地制宜配置混交方式,采用大营养袋定植等综合技术,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5年试验,当年造林成活率90%~95%,造林保存率80%~85%,试验区植被盖度达71.5%,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提高生物产量33.72%,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2.
青海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海省共和盆地黄沙头沙地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提高植被盖度、代表演替后期的优势物种的盖度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流动沙地治理地块的边缘因为容易受到未治理地块的风沙影响,植被恢复速度较慢。研究结果对改进流沙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尽管流沙治理地块的这种“边缘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扩大治理地块的面积予以弱化,因为这样能降低治理地块的边缘与核心部位的面积比,从而保证有更大比例的核心部位能快速恢复其植被。  相似文献   

13.
我国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气候干燥,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受到严重制约。在晋陕黄土高原区,干旱成为影响约枣建园的关键因素。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适地适树是提高枣树成活率的重要欺压 时晚栽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抗旱技术是红枣栽植成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针对草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覆被率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和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只有在生态效益、树种选择等方面转变观念,才能切实搞好植被建设,并提出了植被建设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生态建设主体,以林业为重点的植被建设就是基础。不言而喻,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就成为事关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的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陕西世行二期项目办的实践,提出一些提高造林(包括乔、灌及林果)成活率的看法:一是高质量整地就地蓄水;二是蘸泥浆防失水;三是施药剂多聚水;四是浇足水保湿润;五是压农膜防蒸发;六是施基肥保住水;七是截杆、压伏栽植防蒸腾;八是树杆套袋输水;九是根部渗透供水分;十是树杆套袋、林草间作保水分等。实践证明:水是提高黄土高原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增量困难,节流可行。只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就可以小水大用,充分发挥已有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的东部中高位山地位置,属于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治理的重点地区,在治理时通常采用旱地造林技术。旱地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林地蓄水和保墒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对缩短中高位山旱地森林植被覆盖率所需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涨带问题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生态难题,水库消涨带所造成的库岸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对水库安全运行及水质危害明显。对深圳地区水库消涨带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恶劣的库岸土壤环境和稀缺的两栖植物品种,是导致修复困难的核心因素。从水库消涨带可修复范围论证、水库消涨带类型划分着手,针对水库实际运行高水位和低水位及上下各2m高差范围提出了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提出了"6类整地+6种两栖植物群落"的修复模式,采用工程辅助措施营造岸坡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选择适生两栖植物进行造林复绿,以实现库岸造林的高成活率和植被的高覆盖度。该修复模式在深圳地区尚属首例,可为深圳及南方红壤地区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朝阳地区的石质山岩体属性大多为石灰岩,岩体光秃,立地瘠薄,植被恢复慢,造林条件严苛。技术人员通过对朝阳地区石质山水土保持造林技术探索,利用春季造林、雨季补植和兔害防治技术,调查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土壤理化性质、兔害啃噬率等变化,得到了朝阳地区石质山水土保持造林绿化修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选择宁武县张家山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多方位探讨了生态自然修复下,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定性定量影响。试验选择乡土树种补充种源,按树种风媒传播范围确定补植密度,因地制宜配置混交方式,采用大营养袋定植等综合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过5 a试验,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95%,保存率达80%~85%,试验区植被盖度达72.2%,年均增幅达8.3%,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新增生物产量33.72%。植被群落逐渐向物种分布均匀,高低错落的结构演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保护母亲河"、"长江绿化"工程项目的实施,香樟作为一个特别优良的常绿乡土树种在工程造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苗木培育和实施工程造林现场管理的经验看,良种壮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成效的重要一环,ABT生根粉在香樟育苗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香樟苗木的质量,培育的香樟苗木生长整齐,苗木合格率高,苗木组织充实,侧根、须根较多,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