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县地处四川东部边缘,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两岸山区。境内山高坡陡,立体气候,耕地零星小块,自然灾害频繁。全县耕地932500亩,旱地占77.9%。由于耕作落后,实行间套连作,加上自然灾害,旱地多熟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以1970年为例,全县旱粮 相似文献
2.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是我省农业重点推广项目之一,是各作物良种,良法合理组装,充分利用光能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土地生长率,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996年,省总站下达计划指标30万亩,一年来,我站通过进一步改进种植模式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同时组装备作物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使全县粮食型,粮经型带状种植取得较好成绩。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产值明显提高项目实施遍及全县26个乡(镇)542个村,涉及农户107982户,面积30.1227万亩。遵照农业部种植项目测产验收办法和省、地测产验收方案要求,采用… 相似文献
3.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满负荷种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秉县属于黔东中低山丘陵区。年平均温度14~16℃,>10℃积温在5000~6000℃,无霜期255~292天,年日照时数为1195小时,年降水量为1060~1200毫米。全县旱作土多分布在海拔650~900米。本县旱作土加上望天缺水干田改旱作,每年旱作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左右。以往旱作大部分是一季玉米或烤烟单作,既浪费了地力,又浪费了光、热资源; 相似文献
4.
沿江旱地旱粮多熟制的优化构思蒋观真,徐志康(江苏省南通市农业局226006)(江苏省海门市农业局)南通市沿江滨海地区有240万亩旱地,除种植棉花、湖桑、薄荷等经济作物以及部分改为水田外,还有92万亩旱地常年种植旱杂粮。根据这一地区热量资源两熟有余,三... 相似文献
5.
6.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人多地少,光、热、水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熟种植。目前,三茬多熟种植已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丘陵旱地的基本种植模式。但是,生产上还存在规格混乱,作物配置不合理,效益差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种植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种植方式,于1986~1988年在重庆市作物所进行了正规试验。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7.
红壤旱地多熟制分带轮作的增产培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旱地分带轮作三熟五收和三熟四收与传统的单作二熟耕作制的两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分带三熟五收和四收分别比单作两收增产57.9%和30.1%,增值114.9%和23.2%,提高光能利用率64.1%和36.6%,由于分带多熟轮作制增加了肥料投入,增加了养分转化率,土壤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瓮安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技术推广回顾与发展前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是耕作制度上一项重大改革,是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它是采用间套轮作技术,在同一块旱地上一年时间内把适宜作物安排在最佳的种植期和生育阶段,使各茬作物充分利用地力、时间、空间和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实现一地一年收获多季作物,改一年一熟、两熟为一年多熟的种植制度。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经验证明,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能科学地合理组配粮食、经济作物及绿肥作物的种植,确保粮、经作物生产正常进行,协调各作物之间相互关系,变相互矛盾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用地与养地… 相似文献
9.
一、优化、复合、多熟制栽培在我市的发展优势和推广价值我市位于江淮下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农业生产气候较好,年均气温14.86℃,≥10℃积温4638.7℃,年总降水量1046.2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劳动力富裕,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85.52万亩,人均耕地1.24亩。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状 相似文献
10.
莒南县地处鲁东南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2.7℃,全年降雨865mm,光热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面积7.07万hm2,其中丘陵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5%。据近年土壤化验,该类土层多在80cm以内,土壤有机质0.6%~0.8%,速效氮60mg/kg,速效磷10.5mg/kg,速效钾46.7mg/kg,绝大部分无水浇条件,适合种植甘薯。长期以来,由于旱地土壤水肥条件的限制及对上述作物两熟增产技术开发力度不够,致使同类旱地60%以上的光热潜力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小麦甘薯产量低而不稳,1996~199… 相似文献
11.
12.
长江流域的温、光、水分资源丰富,但人均耕地较少。为提高种植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创造出各种经济效益的多熟制。 主产粮食的多熟制 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人均只有一亩耕地,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在30~50%,养殖业较为发达,农民习惯自产和食用品质较好的中、晚粳和优质籼米。因此,在调整种植业……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初期,由长期单一种植某一水稻品种(组合),品种抗性下降,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和适宜气候条件,赞成稻瘟病大发生。我们通过“狠抗病丰产新品种的推广,坚持抗性大发生。我们通过“抓抗病丰产新品种的推广,坚持抗病性监测,实施健身栽培,及时预测预报,加强田间病害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配套措施的实施,1995~1999年综防技术应用面积达3.86万hm^2,综防区比非综防区权均挽回损失44.38kg/667m 相似文献
14.
本县西北山区,春迟秋早气温低.土壤肥力不足,施肥水平不高.而低温冷害和旱害是影响杂交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开发山区挖掘早地增产潜力,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增温效应.以弥补积温的不足,促进早熟,减轻干旱威胁,达到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回顾上海市郊区多熟制的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一熟制或2年三熟制。50年代初以前,郊区种植业的土地利用率较低,西部地区(松江、青浦、金山等县)一般实行一年一熟制(单季晚稻一熟),东部地区(川沙南汇奉贤等县)基本实行2年三熟制(麦—粒→棉);第二阶段,一年两熟制为主。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三麦的种植面积,推广麦(油、肥)一稻两熟制。第三阶段,一年三熟制为主。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推广和稳定麦(油、肥)-稻-稻三熟制,且与麦(油)-棉两熟制进行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切细红茶的生产时间并不太长,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加工机械却在这二十多年中不断地更新换代,日臻完善地由过去老式的揉切机向C.T.C、洛托凡,以及眼下更加先进的L.T.P过渡,从而更加符合制茶技术的要求。随着加工机械的不断更新,切细红茶的品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工的手段也日趋科学化。在我国,小叶种茶区占有相当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科学地使用新的机械,从而更好地提高品质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湖南的几个切细红茶加工厂。这几个厂在使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的主要复种方式台湾耕地总面积91814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占56%,为517061公顷,旱地占44%,为401082公顷。水田的复种方式依水源情况而定,在灌溉设施齐全、可保证全年供水的地区,一般为双季稻,这一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为396010公顷。而在只能保证短期灌溉其余期间依靠降水的地区,则根据水源情况种植一季稻或采用轮作的复种方式。其中,一季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为49984公顷,每隔2、3年种植一季水稻的轮作田面积约占10%,为98067公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