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子粒生长过程的分析表明:小麦开花后子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开花后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高时基本吻合。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密度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快增期的天数和灌浆速率比较稳定;缓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延长灌浆缓增期是目前增加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子粒生长过程的分析表明:小麦开花后子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开花后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高时基本吻合。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密度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快增期的天数和灌浆速率比较稳定;缓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延长灌浆缓增期是目前增加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产小麦品种绵麦37号灌浆特性及冠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绵麦37号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R1)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各阶段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同时,绵麦37号具有植株叶型紧凑,通风透光好,光合作用强,整个灌浆过程千粒重较高等特性。因此在栽培和育种中可通过选育高灌浆速率,尤其是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而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水处理对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处理下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呈"S"型变化趋势,并用Logistic方程进行模拟,不同筋型小麦灌浆特征参数受灌水处理的影响不同。灌二水比一水提高了临优145和临优2018籽粒各项灌浆参数,临优145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大于临优2018。灌二水处理中,临优145越冬、拔节水平均灌浆速率最高,临优2018越冬、孕穗水平均灌浆速率最高。临优145和临优2018的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和渐增期时间分别达极显著与显著水平。因此,生产中可延长渐增期持续时间对增加粒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的灌浆特性,以小麦品种‘宁麦13’、大麦品种‘龙啤1号’和青稞品种‘昆仑15号’为试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种作物粒重增长进程和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大麦和青稞千粒重分别为51.60、49.01、46.43 g/(1000grain),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籽粒有效灌浆时间为45.89 d,分别比大麦和青稞长9.84 d和3.59 d (P<0.05);小麦粒重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大麦和青稞,青稞与大麦无显著性差异。大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1000grain·d),高于小麦和青稞18.10%和24.55%(P<0.05);大麦籽粒粒重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小麦和青稞,青稞与小麦无显著性差异,但大麦在快增期灌浆速率下降最快。可见,小麦与大麦、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大麦与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的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不同株型玉米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以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子粒灌浆特征参数和粒重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平均灌浆速率(V)以第二播期(3月27日)为最高,除中间型外,该播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较晚,子粒干重保持较长时间的上升趋势;3种株型玉米品种平均灌浆速率(V)和最大灌浆速率(Vmax)均表现为稀植型>中间型>密植型,中间型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较晚;相关分析表明,玉米子粒最终粒重与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六棱型大麦品种驻大麦4号和二棱型大麦品种驻大麦5号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测定不同氮肥水平下大麦的灌浆速率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分析子粒灌浆速率与粒重、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高峰前,不施氮和施氮75kg/hm~2处理的灌浆速率高于施氮125、225kg/hm~2处理;灌浆高峰后,灌浆速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升高。在同一氮肥水平下,花后35d驻大麦5号灌浆速率高于驻大麦4号。驻大麦4号的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在花后7、14、21d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花后35d则呈显著负相关;驻大麦5号的灌浆速率与千粒重相关性不显著。两种棱型大麦品种在花后21d前的灌浆速率与子粒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与子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对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ogistic方程, 对2012—2015连续3年度种植在河南安阳的14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粒重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表明, 粒重和灌浆速率参数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灌浆持续时间主要受环境影响。不同粒重类型品种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各时期灌浆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高粒重>中等粒重>低粒重, 灌浆持续时间则差异不显著。灌浆速率, 特别是快增期灌浆速率快慢是造成品种间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粒重与所有灌浆速率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 与快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0, 与灌浆持续时间相关不显著。建议采用平均灌浆速率对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 以进一步改良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粒重。  相似文献   

11.
化杀杂种小麦灌浆规律及粒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5份冬小麦资源品种(系)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5月1-14日,而5月7-12日是抽穗的高峰期,达到总量的80.4%;灌浆时间在35-45d之间,以37-41d的品种最多,占品种总数的88.2%。随抽穗的推迟、灌浆期的缩短,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65和r=0.8924.  相似文献   

13.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凡磊  袁继超  张海林  陈阜 《作物学报》2013,39(9):1612-1618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 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CTS和CT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籽粒灌浆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而NTS处理推迟了小麦生育进程,造成明显的贪青晚熟。在基本苗差异不大的情况下,NTS处理的单株分蘖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不足,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产量最低,较CT处理有效穗数低14.4%~16.9%,产量低16.4%~18.3%。虽然NTS处理推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分蘖少穗数不足导致减产,但其粒灌浆时间较长,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通过增加播种量和选择分蘖能力强的品种等技术保证免耕小麦群体数量,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免耕技术研究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均随灌浆进程推进呈增加的趋势。氮素营养水平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影响效应不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N3处理(270 kg/hm2)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速率最大,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淀粉粘度参数均呈增加的趋势,且以N3处理的值最大,并且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的糊化参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峰值粘度和低谷粘度均以N2处理(180 kg/hm2)的值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贵州高原夏秋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致  李家修 《作物学报》1998,24(1):110-117
本文据1992-1995年试验结果,以Logistic方程拟合贵州高原不同夏秋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籽粒灌浆参数,发现不同夏秋小麦品种灌浆特性有所不同。通径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是影响夏秋麦千粒重的两个主要因素。且两因素间有极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缓增期和渐增期日数以及快增灌浆速率对千粒重作用显著;缓增期日数与渐增期日数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灌浆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黄淮南片主产麦区广泛种植和新近育成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及最大灌浆速度均与百粒重、籽粒体积和籽粒最大体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灌浆持续期仅与饱满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供试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均以郑州853、陕农7859为最快,灌浆持续期最短,属晚花基因型品种;冀麦5418和徐州21的灌浆持续期最长,属早花基因型品种.还探讨了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灌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浙荣  庞家智 《作物学报》1996,22(6):720-728
1992 ̄1994年在北京对华北6省市以及国外近年来育成的一些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每亩40万穗左右,亩产400kg的条件下,决定籽粒产量的最重要性状是千粒重;而决定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平均灌浆速率(AR)。山东品种的千粒量和AR在6省市为最高。采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求得有关灌浆参数。开花早的品种灌浆速率(R,Rmax)高,灌浆持续时间(T)较长,千粒重也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灌浆期籽粒中3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72,自引:14,他引:72  
在水培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含籼/粳杂交组合、新株型品系)灌浆期强、弱势粒中ADPG焦磷酸酶(EC2.7.7.21)、淀粉合成酶(EC2.4.1.21)和淀粉分枝酶或Q-酶(EC2.4.1.18)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充实的关系。3个酶的活性变化与籽粒灌浆动态相关联:淀粉酶最高活性出现的时间稍前或同步于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ADPG焦磷酸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