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斌  李智杰  蔡明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01-14302
从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地下水潜力的评价方法,介绍了地下水潜力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评价步骤,并对民勤盆地地下水潜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民勤盆地地下水已无开发潜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刘贵琪 《甘肃农业》2013,(19):46-47
通过对秦安盆地地下水现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找出影响秦安盆地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发现秦安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开发利用秦安盆地地下水资源探索一些应对措施,以实现秦安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河流起源于南部祁连山,消失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由东向西,主要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8条河流组成,除大靖河外,中部6条河于武威城附近汇成石羊大河干流入红崖山水库后进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东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汇成金川河入金川峡水库后进入金昌盆地。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之兴与水利发展息息相关,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当作为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布局的根本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漠化发展势头,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景电二期灌区白墩子盆地是一个封闭型盆地 ,当盆地地下水补给区的灌溉回归水和地下水蒸发排泄增量达到平衡时 ,由于地下水位埋深变浅而产生次生盐渍化。本文通过对景电二期灌区上水后白墩子盆地地下水补给和排水量计算 ,找出了地下水补给和排水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花海盆地是一个特殊的地质单元,地下水由酒泉西盆地通过沟谷、岩石裂缝补给。本文通过地下水资源量均衡计算与分析,推算出了该闭合流域盆地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以及均衡期间地下水存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该盆地地下水资源量现状,得出了本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已经处于超采状态,应对地下水开采实行最严格的总量控制措施,以保持本地区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水资源管理和研究提供一些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尹政 《甘肃农业》2008,(6):60-61
本文利用实际调查资料对小柳沟盆地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计算与开采潜力评价,计算结果为小柳沟盆地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为733.65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储存资源为1.03亿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513.56万立方米/年。利用开采潜力指数评价,小柳沟盆地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为1.37,为开采潜力较小区,可增加开采量139.80万立方米/年(3830.14立方米/天)。  相似文献   

8.
本文据水文地质实地调查资料,利用卫片、航片解释,对板滩井盆地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导水通道的构造,形态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索了这一干旱区地下水开发的稳定补给水资源,就人工绿洲平衡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处于干旱荒漠区气候条件下的焉耆盆地,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在向湖区汇集的途径中,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而雍高变浅,并大多为蒸发排泄所消耗,年蒸发量达8.81×10~8m~3以上,造成了焉耆盆地大面积次生盐渍化的不良后果.而在此地选择宜井区集中开采地下水,建设水源地,可变潜水的无效蒸发为有效利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民勤县地下水超采及其由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已成为阻碍民勤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措施。这对于合理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 ,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问题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行智能化管理促进地下水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民勤县,现有机井近万眼,目前对地下水的管理属薄弱环节,加强农用机井和地下水取水量管理,是现阶段水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安装配套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管理设施,可有效管理和控制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安装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的一些思路,供民勤灌区及类同的内陆河灌区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勤沙漠绿洲小尾寒羊产业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了沙区节粮型畜牧业.在民勤沙漠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分析了民勤沙区发展小尾寒羊的现状、潜力及如何发挥小尾寒羊优良遗传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平原农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范围内的高强度灌溉农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危机,威胁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运行。在中国北方农耕区,依靠地下水支撑的农业系统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其中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美国高平原在近60年中依靠消耗地下水支撑农业生产,小麦、玉米的生产总量分别增加了2倍和10倍,这些农业上的成就却以累积消耗地下水约3 360亿m3为代价,并降低了农业系统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能力。1980年以后,高平原北部地区依靠良好的地下水补给条件并通过地下水的禁采限采、推广喷灌技术等措施降低了地下水的消耗速率。然而由于高平原中、南部地下水采补依然失衡而导致地下水资源持续减少;北部地区在地下水保护的同时却未能有效减少农田的氮肥施用水平,导致地下水浅埋区比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当下华北平原及我国北方地下水灌溉区大力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实践中,必须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相向而行、质量兼顾、综合统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矿产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分布特征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该流域南部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为主,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矿山以及不稳定地质结构和软弱岩性在强降水等触发作用下形成的;北部民勤主要地质灾害以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等为主,主要原因是该区三面被沙漠包围,沙化区面积和沙层厚度较大,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沙尘暴频繁,自然植被遭到破坏,超量开采地下水,利用高矿化度水灌溉等,并根据不同灾害形成机制和特点,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年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空间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参照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基于数理统计学方法的地下水动态预警研究方案,利用1975~2008年淮北地区71个站点逐月地下水动态资料,研究地下水埋深的年内、年际及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从南部的1 m向北部的3 m逐渐增大,1990年之前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埋深加深,但2003~2008年埋深又趋向变浅。北部砀山县、萧县、亳州市地下水埋深较深,南部颍上县、凤台县、五河县、阜阳市地下水埋深较浅。[结论]为淮北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新安镇南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温度的测量,掌握了该地区的地下水流场及变温层内地下水的表层温度、平均温度,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平面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运动对地下水温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自西向东的地下水水平径流决定了研究区地下水温度西高东低的整体趋势,其中东北部为相对低温区,缘于该地区由北向南的水平径流;中部为相对高温区,缘于地下水自下而上的垂向径流。另外,这种分布特征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强弱由地下水的矿化度决定,矿化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地下水温度越高,同时地下水位埋深参与这种影响,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民勤盆地位于河西内陆干旱区域,近几十年绿洲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天然水资源循环过程,使绿洲内发生了显著的水文过程变迁。分析了绿洲农业的发展对石羊河流下游的水文过程变迁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绿洲灌溉农业的发展造就了集约、高效化人工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明显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条件、转化数量及水质,其负面效应已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民勤绿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敦煌西土沟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土沟是内陆河季节性河流,下游阳关镇区域内受地质结构及地势影响,地下水外溢显著,构成了沙漠干旱地区独特的水资源循环系统。通过对西土沟流域上、下游沟道的实地勘察,进行历史洪水调查及地下水径流过程调查,分析西土沟流域水资源演变过程及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沙湾县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玛纳斯河西岸,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冰山群峰,北部沙漠瀚海,山体最高处海拔5242米,北部最低玛纳斯海拔256米。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北跨度大,含煤地层水动力区域分布规律不明.基于含煤地层含水层分布及孔渗条件、煤层气井产水量、产出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煤层甲烷浓度等的分析,探讨了区内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作用.结果显示,砂岩含水层北部较南部发育,北部孔渗条件好于南部;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在三交—吉县地区最为发育,导致山西组煤层含气量高于太原组;煤层气井产水量及产出水钙、镁离子含量北部高于南部,煤层含气量与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认为,该区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在北部较南部活跃,北部地区的山西组水动力强于太原组,三交—吉县地区太原组水动力强于山西组;在保德以南的中-高煤阶区,地下水弱径流-滞留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在保德及其以北的中-低煤阶区,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和良好的封盖条件为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富集提供了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