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胁迫对红小豆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浓度的铜溶液对红小豆种子进行处理,观察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状况,研究不同铜浓度营养液(0.1、0.3、0.5、1.0 g/L Cu2+)对红小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幼苗株高和根长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培条件下重金属锌胁迫对虞美人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5、01、00、1502、002、50、3003、50、400 mg/L的硫酸锌溶液对虞美人种子进行胁迫处理,测定锌胁迫对虞美人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发芽指标的影响。[结果]在锌胁迫条件下,虞美人种子的发芽指标随着锌浓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均在锌浓度为200 mg/L时达到最大;种子活力指数在锌浓度为150 mg/L时达到最大。[结论]浓度为200 mg/L的锌可以更好地促进虞美人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NaCl胁迫对红小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红小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冀红12红小豆为试验材料,采用9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10d,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红小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根长、侧根数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低浓度NaCl胁迫下呈上升趋势,高浓度NaCl胁迫下呈下降趋势且各浓度之间差异显著。苗高、根长、侧根数等生长指标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高浓度NaCl胁迫对红小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锌胁迫对蓝花鼠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花鼠尾草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浓度为0、20、40、60、80、100、120、140、160 mg/L的硫酸锌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溶液浓度为20~60 mg/L条件下,蓝花鼠尾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表现升高;种子活力指数在锌溶液浓度为20 mg...  相似文献   

5.
以饲料油菜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进行不同浓度CuSO4胁迫下种子发芽试验(浓度梯度设0、20、40、80、160、320 mg/L),测定胚根长、胚鲜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脂肪酶活性等,研究铜胁迫对饲料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0、40 mg/L)铜处理能促进饲料油菜种子的萌发,种子胚根长、胚鲜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脂肪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20 mg/L处理差异显著;但随着铜浓度的进一步增大,种子发芽性能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低浓度铜刺激对饲料油菜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铜胁迫对发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锌(Zn)对汞(Hg)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率、芽长、根长以及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g(15mg·L-1)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率降低,根长与芽长受到抑制,α淀粉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蛋白酶活性升高。加入10~100mg·L-1Zn后,种子萌发率未表现出明显变化,根长、芽长及α淀粉酶受抑制情况缓解,缓解程度随Zn浓度升高而下降,表明Zn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Hg对小麦种子的毒害,但须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0mg·L-1Zn减弱了Hg单独胁迫对小麦种子蛋白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使其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20~100mg·L-1Zn则表现出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使其活性低于对照水平,并且随Zn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Zn的加入对Hg单独胁迫下活性降低的过氧化氢酶未表现出缓解抑制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抑制了酶的活性,并且随着Zn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加强。因此,Zn的加入可在总体上缓解Hg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最适Zn浓度为10mg·L-1,但这种缓解作用只表现在部分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锌胁迫对小扁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浓度分别为0、20、50、100、200、400 mg/L的锌溶液处理小扁豆种子,测定锌胁迫对小扁豆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低浓度(20 mg/L)锌处理对小扁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等有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浓度(200 mg/L)后,小扁豆种子的萌发受到抑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小扁豆根长、芽长、根鲜重及芽鲜重均呈下降趋势,锌胁迫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对芽长的影响最小。随锌胁迫浓度的增加,小扁豆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结论]锌处理对小扁豆种子萌发具有低浓度下的促进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随锌胁迫浓度的增加,小扁豆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铅对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幼苗的株高与根长、鲜重和干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铅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的株高与根长、鲜重与干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铅处理的浓度变化均为显著的高度负相关关系;铅对发芽势的影响大于发芽率,对根长的影响大于株高,对干重的影响大于鲜重,对叶绿素a的影响大于叶绿素b。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杨酸(SA)促进铜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对萌发过程中氧化胁迫的缓解效应。[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uCl2模拟金属铜胁迫梯度处理小麦种子,以小麦种子发芽率达到对照的50%时,为铜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半抑制浓度;用SA预处理小麦种子6 h后,置于半抑制浓度的铜胁迫条件下,研究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检测种子中的铜含量,并探究萌发的种子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个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SA能显著促进铜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经SA预处理的种子中铜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经SA预处理的小麦种子中POD和CAT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SA能促进小麦种子的萌发,提高小麦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种子中的铜含量来缓解其对种子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10.
铜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质培养方法,研究不同铜浓度营养液(0.32、1、10、100、1 000、10 000 μmol/L CuSO4)对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SO4浓度≥100 μmol/L时,花生种子萌发被明显抑制,幼苗株高、主根长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都明显降低,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明显变大;在10 000 μmol/L CuSO4胁迫下种子不萌发;在100 μmol/L CuSO4浓度下,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大;在CuSO4浓度≥100 μmol/L浓度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综合以上铜胁迫反应,100 μmol/L CuSO4浓度已危害花生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黑小麦在锌胁迫下的耐锌生理研究及其耐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黑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锌胁迫的方法,研究0、50、100、200、400、800 mg/L ZnSO4溶液对黑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4个黑小麦品种(系)的苗高、鲜重、发芽率、根冠比、SOD和CAT活性均随着锌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长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POD活性和须根数随锌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锌浓度在50~100 mg/L可以更好的促进黑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西昌市巴汝乡牧民自留燕麦种子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铜对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铜胁迫下,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铜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在50mg/L时达到最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同时铜也影响种子萌发时根芽中CAT的活性及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Zn2+浓度(0、0.05、0.5、5、10、50、100、200mg/L)的ZnSO4溶液处理青花菜种子,研究锌对青花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种子的发芽指标随着Zn2+浓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在Zn2+浓度为100mg/L时达到最大;活力指数、胚根长、胚芽长和生物量在10mg/L时达到最大;当Zn2+浓度大于100mg/L时,对青花菜种子萌发和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23-125
以小麦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铜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铜胁迫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短时间内高浓度铜胁迫可促进小麦的发芽,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小麦的发芽最终受到抑制;细胞表面存在抵抗机制,可在短期内保护细胞膜完整性,但随着时间与浓度的增加,自抵抗作用丧失。  相似文献   

15.
NaCl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了NaCl胁迫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浸种、水环境下发芽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小,只有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才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大。对发芽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种子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胚根一级侧根数比发芽率对NaCl胁迫的反应更敏感。在225mmol/L 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对外源Ca^2 反应较为敏感,适量的外源Ca^2 (10mmol/L CaCl2)对盐胁迫有一定的缓解效应,浓度过高对发芽起抑制作用。适当时间的吸湿-回干处理能缓解NaCl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铜离子胁迫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方法]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设置铜离子胁迫浓度,研究其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当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不断增加时,白三叶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作用不断增加,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根芽长等指标呈降低趋势,细胞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则逐渐上升.[结论]在铜离子浓度达到200~400 mg/L土壤中,不适宜播种白三叶种子,只有适当降低铜离子胁迫浓度,才可能适宜播种白三叶种子进行绿化或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苹果酸和柠檬酸对铜胁迫下珊瑚樱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其最适外施浓度,为分析重金属胁迫下有机酸缓解作用和植物反应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珊瑚樱为试材,用不同质量浓度铜胁迫(0,10,20,40,60,80,100 mg/L)处理,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指标筛选铜对珊瑚樱种子的半致死浓度。在此基础上,依据珊瑚樱果实中低分子量有机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研究不同浓度(1,3,5和10 mmol/L)苹果酸和柠檬酸对铜胁迫(40 mg/L)下珊瑚樱种子萌发参数(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芽长)和根系活力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2种有机酸缓解铜胁迫下珊瑚樱种子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当铜质量浓度为40 mg/L时,珊瑚樱种子发芽显著受抑(P<0.05),且活力指数和芽长受抑程度均达到50%。(2)当外源苹果酸浓度为5 mmol/L时,珊瑚樱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达到最大值,与Cu40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24.02%,42.49%和50.49%,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浓度外源柠檬酸仅能提高珊瑚樱种子发芽率,当柠檬酸浓度为1,3,5和10 mmol/L时,发芽率分别提高了5.25%,9.68%,10.78%和11.90%。(3)与Cu40处理相比,当外源苹果酸浓度为5 mmol/L时,珊瑚樱根系活力提高19.27%;其浓度为10 mmol/L时,会抑制种子发芽后芽苗生长。柠檬酸对铜胁迫下珊瑚樱根系活力没有起到缓解作用。(4)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活力指数是评价有机酸对铜胁迫下珊瑚樱种子萌发缓解作用的重要参数;5 mmol/L苹果酸对铜胁迫下珊瑚樱种子萌发的缓解效果最佳。【结论】外源苹果酸缓解铜胁迫下珊瑚樱受害的效果显著优于柠檬酸,且缓解作用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观赏草萌发期对铜锌复合胁迫的耐性,以8种观赏草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处理对观赏草萌发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胁迫质量浓度的升高,8种观赏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幼苗鲜质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与胁迫质量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Cu~(2+) 500 mg/L、Zn~(2+) 800 mg/L处理观赏草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大。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4种狼尾草属观赏草较4种芒属观赏草的耐性强。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供试观赏草的耐铜锌性进行综合评析,种子萌发期耐受性强弱依次为小兔子狼尾草紫叶狼尾草大布尼狼尾草金红羽狼尾草细叶芒花叶芒晨光芒斑叶芒。  相似文献   

19.
研究阐明了紫菀种子在不同盐碱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下降,发芽能力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SOD、POD、可溶性蛋白先上升后降低,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盐胁迫和碱胁迫之间存在明显的协作作用,使混合盐碱对种子的盐害更大。  相似文献   

20.
张立磊  王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26-15627
[目的]考察鸢尾(Iris tectorum)种子在盐胁迫状态下的发芽情况。[方法]用5个不同浓度NaCl溶液浸泡鸢尾种子,在25℃±1℃环境下进行盐胁迫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结果]鸢尾是盐敏性植物,盐胁迫使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明显降低,而且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当盐浓度大于2 g/L时,明显延迟种子发芽时间;在盐浓度为10g/L时,发芽率仅能达19.23%,且高浓度下的发芽质量较差。[结论]该研究可为鸢尾植物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