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5月份是小麦虫害高发期,小麦吸浆虫和麦蚜为此时期的重发害虫.6月份是玉米虫害高发期,主要害虫为一代玉米螟.这些虫害是近年来危害小麦和玉米最为严重的害虫,防治不当可造成小麦和玉米绝产绝收.为使广大农民朋友适时科学防治,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宁夏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发展很快.目前,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多公顷,有些县市占到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已接近饱和.在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已成为增加粮食产量、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目前扬黄灌区发展小麦套种玉米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中氮肥对水分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作用,达到合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监测小麦/玉米间作不同生育期土攘水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小麦/玉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31 ̄1.53,小麦相对于玉米的水分竞争比率(CRwm)约为1;在小麦收获时,间作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39.0 ̄46.7kg/mm.hm2)远远高于玉米(1.28 ̄4.81 kg/mm.hm2),也高于单种小麦(25.43 ̄30.75 kg/mm.hm2);在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除N0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迅速提高,当玉米收获时水分利用效率高达32.49 ̄47.46kg/mm.hm2,明显高于单种玉米(27.30 ̄38.77 kg/mm.hm2);【结论】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小麦玉米两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布时间上的错位是小麦/玉米间作高效利用水分资源的基础,合理施用氮肥能促进间作种植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致病性,采用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分别对采自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3块小麦—玉米轮作田的407个镰孢菌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并从中选出不同寄主来源、不同种的12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田间小麦和盆栽玉米。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均为禾谷镰孢菌( F. graminearum,178个),而从玉米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则分别属于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123个)、F. graminearum(61个)、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45个)3个种。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种均能够侵染小麦麦穗和盆栽玉米苗,但F. 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显著强于F. verticillioides和F. proliferatum;不同寄主来源的F. graminearum菌株在致病力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小麦—玉米轮作田的F. graminearum菌株既可以侵染小麦又可以侵染玉米,这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
麦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定位试验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及小麦秸秆旋耕施肥播种同步完成的前提下,研究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条件下小麦玉米两熟制土壤养分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玉米收获期至小麦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有所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玉米秸秆还田对稳定小麦生长前期(拔节期以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明显作用.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降低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麦预留行套种玉米是利用小麦、玉米共生期"空间差"和"时间差",较复播玉米多获得≥10 ℃的积温600 ℃左右,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双高产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小麦和玉米营养成分的差异,探讨了小麦替代玉米的可行性,并通过分析小麦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成果,提出了小麦应用于饲料生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连作协同模型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玉米连作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种植方式,本文提出了小麦玉米管理模型的协同机制,探讨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小麦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协同模型,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协同模型,基于协同模型的连作决策支持仿真系统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15N标记研究小麦玉米带田施给小麦或玉米的氮肥对配对作物氮营养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给小麦的氮肥,小麦利用了52.0%,玉米利用了3.8%;施给玉米的氮肥,玉米利用了38.3%~55.8%,小麦利用了6.9%~10.8%.试验还证明,吸收玉米氮肥最多的是与玉米相邻的第1行小麦,其他行吸收极少.说明生长季节内氮肥在供试土壤中的横向移动距离(单向)尚未超过小麦行距的2倍(约30cm).  相似文献   

11.
一、种植模式 该模式150厘米为一带,小麦占83厘米,菠菜、玉米占67厘米,每一带中,播种5行小麦、6行菠菜、2行玉米.小麦行距16.6厘米,每种5行小麦,留67厘米宽的空地,早春在空地中播种菠菜,菠菜收割后套种玉米.该模式667平方米产小麦400~500公斤,菠菜1200~1500公斤,玉米500~700公斤.小麦机械收割后麦秸直接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通过3年对比试验,研究了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对后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后第一年,试验区小麦出苗率和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区;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第二年,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与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南省2001—2010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数据及安阳、许昌、周口、南阳等4个代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1991—2010年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省近10 a来小麦玉米产量特点和近20 a来有关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来河南省除豫北区域外均表现为小麦产量高于玉米产量,且以豫东南麦玉两熟区产量差距最大;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玉米产量潜力显著大于小麦,且以豫东南区域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积温随纬度升高,下降显著,其中,豫北区域小麦和玉米季的积温均无法满足晚熟品种的利用,豫东南两季均可完全满足中晚熟品种对积温的需求.日照时数则表现为随纬度升高逐渐升高,除豫北小麦季略有增加外,4个省辖市小麦玉米两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二者产量潜力的发挥.降雨量表现为小麦季降雨量减少,且4个省辖市雨量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玉米季除豫北外,降雨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探索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和种养结合农牧业发展新途径,在鄂东丘陵开展"小麦-玉米-玉米"一年三收种植新模式同"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2种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玉米"模式较当地传统的"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总产值分别提高48.3%和45.3%,纯收入分别提高42.66%和32.11%."小麦-玉米-玉米"一年三收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效扩大了复种指数,有利于农业种植模式优化调整,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肥料施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钾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定位试验,研究了在施用氮磷化肥的基础上,施用钾肥和(或)有机肥对小麦、玉米的籽粒和秸秆产量及含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钾肥和(或)有机肥可使小麦籽粒和秸秆产量、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12.9%~63.9%、10.5%~98.3%、14.0%~107.5%和13.6%~72.8%.小麦和玉米钾素主要存在于秸秆中,籽粒中的钾素含量很低.小麦籽粒和秸秆的含钾量高于玉米相应部位含钾量.从钾素营养归还的角度考虑,应优先将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6.
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革小麦玉米种植方式(即2 m一带,机播8行小麦,畦内留一个玉米套种行,翌年在畦背套种两行、畦内套种一行共三行玉米),引进宽幅小麦播种机,设计小麦幅宽,以适应麦田套种玉米和大型拖拉机作业为目的,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建立合理的小麦、玉米群体结构;实行农机农艺配套.经测产,该模式小麦产量8130 kg/hm2,玉米产量12 465kg/hm2,比传统的"八三式"7179kg/hm2,和1094 kg/hm2,增产951 kg/hm2,和1525.5 kg/hm2,增产13.3%和1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麦套玉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作条件下麦套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小麦密度、小麦施氮量、玉米密度及玉米播期呈显著的四元二次回归关系。单因子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依小麦密度、玉米密度、小麦施氮量及玉米播期的次序递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依玉米密度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密度次序递减。同时分析了各因子及因子间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规律,讨论了麦套玉米复合群体中各种竞争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村农民近年将冬瓜间套在小麦、玉米种植当中,创造出了"小麦--冬瓜--玉米"模式,平均公顷产小麦4500公斤、冬瓜6.75万公斤、玉米4500公斤,是小麦、玉米种植效益的3倍多,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9.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