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健康妊娠奶牛20头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各10头。照射组奶牛分别于分娩前10~3d和产后1~3d,用TDP辐射仪交替照射百会和后海穴区,每天1次,60min。奶牛分别于分娩前20、15、10、5、3、1d,1~4h和产后1~4h、1、3、15d,颈静脉采血样。检测血样的ηb80s-1,ηb20s-1,ηp,PCV,ηr,RI,AI和血浆的Glu,TP,FG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结果:TDP穴区照射对奶牛分娩前和后一定时期内的ηb80s-1,ηb20s-1和ηp具有一定调整作用;调整和改善分娩过程中的血糖含量和血液的流动性与变形性,减少血液丢失等,从而提高机体分娩应激反应综合适应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是TDP辐射红外热能的经、穴感应调整作用和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效应等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母猪的养殖管理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原因、营养不平衡、滥用生殖激素和繁殖障碍疾病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猪繁殖机能障碍,引起母猪便秘、子宫内膜炎、不发情、发情配不上、发情不排卵等母猪繁殖障碍病。本文主要分析了母猪繁殖机能障碍产生的一些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聚乙烯吡咯酮与促卵泡素配合治疗奶牛卵巢萎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聚乙烯吡咯酮(PVP)与促卵泡素(FSH)相结合,利用PVP可以对FSH起包被和缓释而延长FSH在动物体内半衰期这一特性,进行了对奶牛卵巢萎缩的治疗试验,并与FSH分次注射和PMSG注射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PVP与FSH结合组(A组)的疗效效果与FSH分次注射组(B组)、PMSG注射组(C组)间差异不显著(p>O.05),但治愈率分别高8.3和13.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6.
张彦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9-4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孕酮含量和直肠检查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8头奶牛产后卵巢活动情况和卵巢囊肿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除1头奶牛卵巢静止外,27头在分娩后23.63 ±7.74天(13~46天)卵巢开始活动(卵泡发育),其中8头牛(占29.63%)有发情表现;第2~5次卵巢活动的时间分别为:分娩后45.67±8.92天,66.54±8.85天,88.37±11.71天和109.00±8.32天;分娩后60天内仅有60.71%的牛第一次发情;卵巢囊肿的发生频率为39.29%,其中卵泡囊肿8.93%,黄体囊肿16.07%,囊肿黄体14.29%。 相似文献
7.
阐述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对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影响,针对不同的病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和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应用聚乙烯吡咯酮(PVP)与促卵泡素(FSH)相结合,利用PVP可以对FSH起包被和缓释而延长FSH在动物体内半衰期这一特性,进行了对奶牛卵巢萎缩的治疗试验,并与FSH分次注射和PMSG注射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PVP与FSH结合组(A组)的疗效效果与FSH分次注射组(B组)、PMSG注射组(C组)间差异不显著(p>O.05),但治愈率分别高8.3和13.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2013年8月~2014年3月对灵武农场3个奶牛场进行了奶牛繁殖障碍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和生殖器官疾病,分别占调查牛群的4.4%、2.3%和1.6%,同时对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奶牛产后卵巢周期活动恢复的最佳方案。[方法]应用诱导促排卵(Ovsynch)技术GnRH+PG、GnRH+CIDR+PG及2次PG方法对产后20·d体况评分为2.75~3.50、子宫复1日较好、卵巢无明显卵泡和黄体活动的奶牛进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奶牛产后卵巢开始活动的时间、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空胎天数等。[结果]GnRH+CIDR+PG及2次PG处理可显著缩短奶牛产后卵巢开始活动的时间、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和空胎天数;3个处理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GnRH+CIDR+PG及2次PG处理对奶牛产后卵巢周期活动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319枚兔卵母细胞分成四组(对照组为80枚、精液照射组为91枚、卵母细胞照射组为50枚以及精液与卵母细胞同时照射组为98枚),进行TDP对体外受精的影响试验,发现精液照射组和卵母细胞照射组的体外受精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同时照射免精液和卵母细胞,其体外受精率比对照组提高18.14%(69.39%-51.25%,P<0.05),而且体外受精卵发育率提高19.37%(70.59%-51.22%)(P<0.05)。实验结果表明:TDP照射可提高兔体外受精率以及体外受精卵的发育率,并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0):1462-1464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 herbal feed additive Zengrujianniusan on the milk production of dairy cows. [Method] Thirty-two black-white lactating cow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were fed with forage supplemented with 0 (control group), 0.2%, 0.4% and 0.6% Zengrujianniusan for 60 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ntents of fat, protein and non-fat solid in milk were measured every 20 d. [Result] The milk production of the cows whose forage was added with 0.2 %, 0.4 % and 0.6% Zengrujianniusan was 4.02%, 12.50%, 14.0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P〉0.05). The herbal feed additive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s of fat, milk and non-fat solid in milk, 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somatic cells. [Conclusion] The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feed additives which is safe and non-toxic to cows and their milk. 相似文献
14.
15.
饲粮处理对奶牛产奶量及脂肪组织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饲粮处理对奶牛产后泌乳量、血浆瘦素浓度和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妊娠后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和Ⅲ组为试验组;Ⅰ、Ⅱ、Ⅲ 3组于产前28 d开始分别饲喂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0)标准饲粮 (能量摄入100%组)、标准增加20%饲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饲粮减少20%饲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同一标准饲粮,至56 d结束。【结果】试验结果表明,Ⅲ组与Ⅰ组和Ⅱ组比较,不仅显著提高了产后奶牛产乳量,而且明显提高了产后奶牛血液leptin浓度,同时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水平也增强。【结论】奶牛不同饲粮摄入水平与产奶量、血液leptin和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用胎衣不下奶牛9例(试验组),产后健康奶牛9例(对照组),试验组产犊后8h服用中西兽药合剂"胎衣顺畅",并分别在产后8h、12h、16h采血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探讨胎衣不下的发病机制和"胎衣顺畅"治疗胎衣不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胎衣顺畅"具有显著降低NO含量、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胎衣不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荷斯坦奶牛酮病血清中的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酮病致病机理的探讨。[方法]以新疆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用酮粉法和改良的水杨醛检测法对其血清进行检测,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应用DTNB显色法测定血清中GSH-Px活力,应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血清中T-SOD活力,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结果]酮病奶牛血清中GSH-Px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T-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酮病不但影响奶牛的抗氧化系统而且也会降低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酶的活性,对于揭示奶牛酮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对砖瓦结构荷斯坦奶牛血清生化指标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环境温度的季节性下降,血清TP、BUN、Glu、CHO显著含量升高(P0.05);血清ALB、Ca含量降低;血清ALT、AST和ALP活性下降;血清LDH活性升高。表明不同环境温度可引起奶牛血清中某些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3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29.33%,乳区阳性率为33.60%。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91.67%,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37.88%和16.67%。同时对发病率与乳区、年龄、胎次及日均产奶量等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下的牛群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上的牛群(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