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变迁,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新一代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思想和观念相对比较独特,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文化程度较高、耐受力较低,有融入城市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式与上代不同,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分析,认为只要促使其参加培训、学习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既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也能体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教育、生活、就业现状,分析了教育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技能及社会地位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观念,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1年对427位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工作、消费、娱乐、社交等微观生活方式领域揭示了该群体的日常生活状况,发现了该群体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新特征,为准确地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打工的主要目的、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他们基本都会熟练使用网络,拥有智能手机,可以关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虽然头上顶着农民工的帽子,但80、90后这批农民工又被加上了新生代这个定语,让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天然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视角,通过抽样调查,描述扬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现状,通过对比已有的老一代农民工的研究成果,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的新需求,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上表现出了对就业环境、工资报酬、职业培训更高的追求;在生活上显示出其自我定位、个人归属、住房要求的新变化。最后就如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的新需求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老一代传统农民工因年龄增长而逐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有市民的地位和权利,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距离真正的市民还存在一定距离。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于其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特征,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个人访谈,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与现有文化资源设施供给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要从根本上建构和完善供给体制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个人访谈,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与现有文化资源设施供给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要从根本上建枸和完善供给体制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202-203
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体验的现况,受经济收入、专业技能、工作岗位和与城镇市民人际交往等事件的影响,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城镇生活满意;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生活状况、社会福利保障、职业教育培训和心理情感辅导等与市民化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队伍在城市中有着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他们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纵观现有的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研究,很少有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够从心理上和生活上,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从概念、现状、融入障碍和建议四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秦秀清  胡庆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7-12430,12446
通过2010年6月23~27日在赣州市于都县工业园就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的相关问题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调查研究,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择业就业发展情况及职业理想。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用人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滞后于企业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代农民工欠缺职业规划,学习培训需求难以有效实现;受户籍制度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的融入务工所在地。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和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劳动经济权益;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竞争力;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权利保障,提高他们的话语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对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莒县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构键“一主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采用“二课堂一跟踪”培育模块,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后备数量增长潜力有限,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将结束。其经济价值的提升将提高企业用工成本,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其民主与权利意识正在兴起,农民工逆来顺受的时代亦将结束。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群体特质正在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但新生代农民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就业观念与就业能力等方面的特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型增长模式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进行观念和行为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丽群  胡明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37-8738,8741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7个方面的分析,对新老两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界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群体,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好的社会文化成长环境以及当前国家良好的制度及政策等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创业竞争力薄弱、两重身份边缘化、创业融资困难等劣势和威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采取的战略,以期能为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在身份、地位、待遇有一定的相似,而在务工目的、消费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迥然相异,呈现出新的特点。该文以福州晋安区为研究区域,就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的社会心态问题展开实证性研究,归纳总结农民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防范和风险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诚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81-11983
结合现阶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诚信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对新生代农民工诚信教育的政策性建议,以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农牧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政府及社会的共识,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因素分析对促进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认知视角,利用西藏新生代农牧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探究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新生代农牧民工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占82.32%,其市民化意愿强烈;资源禀赋和市民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721,资源禀赋明显影响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资源禀赋对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制度环境和认知对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虽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与资源禀赋相比,其影响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并未显著影响市民化意愿。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切实转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树立靶向思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及成因,提出防控其犯罪的可行性对策,以期能为遏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就业问题而严重受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助于他们退出农村、进入和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意愿和能力也影响着他们就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制度不公平、渠道不完善、地域不平衡问题,从调整供需结构、构建公平环境、完善信息渠道、统筹城乡区域4个方面,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