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云杉为主体的祁连山水源林 ,处在“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 ,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 :林冠遮蔽使青海云杉林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减少 71 .0 2 % ,林冠层净辐射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5 8.0 % ,林内净辐射仅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1 9.0 % ;覆盖率为 40 %的青海云杉林林内1 4时平均气温低于林外 0 .4℃ ,2时平均气温高于林外 0 .1℃ ,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低温度、缩小温差作用越明显 ;森林作用使林内蒸发仅为林外的 6 0 .71 % ,风速仅为林冠处的1 3.33% ,而林内年平均湿度比林外高 1 6 .6 7% ,特别是最低湿度要比林外高 5 3.5 7%。  相似文献   

2.
1春季跟雪烧除技术的科学依据所谓的春季跟雪烧除技术,就是在由春季融雪开始到林内和山阴坡地表积雪尚未融化之前这段时间内,在不打防火隔离线的条件下,以林内积雪为依托,对林外地表可燃物进行大面积计划烧除,以保证一旦发生火情后便于扑救。其依据是:由于树冠(树干)遮挡阳光,使地表植被中的水分蒸发速度比林外低40%-80%;同时由于林内风速小,相对湿度大,使得林内湿度比林外湿度高12%-18%,特别是在林内积雪完全消融之前,林内相对湿度更大。林外则相反,地表雪化尽后,充足的阳光便直接照射在地表植被上,加之风的吹拂,…  相似文献   

3.
辽东山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截留降雨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及杂木林5种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截留降雨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截留量随林内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显的线性关系;枯落物截留率在低的林内雨量级时下降梯度较大,以后随林内雨量增大而逐渐减少,最后趋于某一定值,枯落物截留达到饱和。曲线估计的饱和截留率为:杂木林30%,柞木林23%,落叶松林20%,油松林15%,红松林10%。林冠层与枯落物层截留量依林外雨变化呈显的线性关系,总截留率在低雨量级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后急剧下降,并逐渐趋于某一稳定性,达到最大截留能力。由曲线推算的最大总截留率,杂木林和 柞木林为45%,落叶松林为40%,红松林和油松林约为30%。枯落物生长季相对于林内雨的截留率为14.31%-43.15%,平均值为31.15%,相对于林外雨量的截留量为11.15%-32.30%,平均值为24.05%。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60年8—11月在热带地区海南岛树林内外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与小气候的观测,对林内外的辐射能与热能收支作了计算,分析了林内外小气候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得到下列初步结果:林内的辐射强度与热量交换比林外弱得多;林内得到的淨辐射主要用于土壤增热与蒸发,林外得到的淨辐射则主要用于空气增热与蒸发;林内的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比林外低,而空气湿度则比林外高。林内的小气候是凉爽而潮湿的,林外的小气候则是炎热而干燥的。森林对改善小气候环境条件有重大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择伐面积以及人工更新不同树种对华北落叶松低效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影响,为低效林的改造提供参考。2007年在华北落叶松低效林内进行3种不同面积的择伐,即0.02、0.03和0.05 hm2,并在择伐孔内人工更新白桦和华北落叶松2种树种,2012年测其土壤有机含碳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同一择伐面积下,人工更新华北落叶松的土壤含碳量和碳密度均比白桦高,即异龄纯林比针阔混交林高;人工更新白桦的各择伐孔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表现为0.02 hm2>0.03 hm2>0.05 hm2,栽植华北落叶松时表现为0.05hm2>0.02 hm2>0.03 hm2;同一择伐孔内,土壤含碳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于0~30cm土层来讲,更新树种的影响比择伐面积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依据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m层空气温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冰砬山区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夏季林内低于林外;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高于林外;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森林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来探讨森林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结果:(1)林内、林外月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外温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内,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2)林内外月均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内湿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外,8月湿度最高,5月湿度最低;(3)林外太阳辐射强度月均值始终高于林内,5月太阳辐射最高,1月太阳辐射最低;(4)林外风速月均值远高于林内,5月风速最高,1月风速最低。森林可以通过调节小气候具有优化环境的多重功能。结论:由于森林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以显著降低林内温度。太阳辐射穿透树木冠层进入林内,冠层的枝条和叶片对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挡,使得林内太阳辐射明显低于林外。森林树冠对风能够起到显著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林外风速明显高于林内。而森林林冠层对地面进行覆盖,使林内比林外保持了较高的湿度,因而林内湿度又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9.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大青山典型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3种典型植被及其土壤的测定,研究比较了不同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最大,为0.170mm,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依次为0.104mm和0.052mm;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显著高于白桦林和油松林,白桦林土壤贮水能力大于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经综合评价,落叶松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油松林其次,白桦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4年对兴隆山保护区青杆、油松、落叶松、白桦、山杨等5种乔木,辽东栎、灰构子、珍株梅、紫丁香、花楸、山梅花、甘肃小檗、互叶醉鱼草、茶蔗子等12种灌木,以及淫羊藿、山丹花等2种草本植物不同物候期的观测,总结出了观测物种的发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枝条生长期、结果期、落叶期等物侯现象出现的日期。分析了各物候现象随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及坡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物候观测为营林生产、病虫害防治、生态旅游等活动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塞罕坝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塞罕坝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对其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均大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在多样性方面,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林分分别为樟子松林、山杨林,最小的是华北落叶松;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林分分别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最小的为山杨林。在均匀度上,灌木层Jsw和Jsi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林分均为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林最小。草本层均匀度指数Jsw最大为樟子松林,Jsi最大的为华北落叶松林,白桦和山杨都相对较小。对β多样性的研究则表明各林分类型之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相异系数都较大,不同林分之间共有种较少。  相似文献   

16.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冀北山地不同树种组成桦木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对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采用浸泡法和双环法对冀北山地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桦木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枯落物半分解层储量均大于未分解层,总储量变化范围为12.85~20.87t/hm~2,白桦纯林储量最大,阔叶混交林最小;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73.27~106.99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59.22~81.86t/hm~2,均为杨桦混交林最大、落桦混交林最小;3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指数关系,随浸泡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4土壤容重是油松白桦林最大、杨桦混交林最小,总孔隙度是杨桦混交林最大(60.66%)、阔叶混交林次之(59.31%)、油松白桦林最小(45.4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是杨桦混交林最大、阔叶混交林次之、油松白桦林最小;5土壤入渗速率和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综合来看,杨桦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规律,对木兰围场低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内苗木更新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内更新苗的主要种类有华北落叶松、山杨和油松。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120~140m2时最大,达到2 411株/hm2;而油松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为196株/hm2。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大径级和大高度级更新幼苗数量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林隙面积达到160~180m2时达到最大值;而油松在40~60m2时达到最大,径级大于2cm的更新苗密度为69株/hm2。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九龙山华北落叶松、油松、白蜡人工林与椴栎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好于人工林,在人工林中,华北落叶松的土壤性状好于油松和白蜡。其主要原因是:椴栎杨天然次生林的植物种类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较为丰富,枯枝落叶多,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