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偏粳品种“光三”/C41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并以此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在第1,5,8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在第5,9和10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共检测到产量及8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30个QTL。通过分析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二次枝梗数,穗一、二次枝梗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连锁关系,表明穗颈维管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解剖结构;通过增加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可望增加水稻“库”的容量。保证“流”的畅通。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辽宁省新育成的杂交粳稻品系与常规粳稻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丰产性比常规粳稻好,其主要增产因子是穴穗重、株高、穴茎秆重、穗粒数;产量性状较好的杂交粳稻品系有5215、2015、9946、辽优3006、辽优5273、辽优5206.  相似文献   

4.
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部分水稻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高产、稳产,因此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是重要的性状。在大田试验中,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两个重复,对CT9993-5-10-1-M × IR62266-42-6-2杂交而得 的144份水稻品系DH群体的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进行定位。采用MAPMAKER/QTL 1.1软件进行区间定位并估计每个QTL的表型方差的百分比,以LOD阈值>2.4来确定一个QTL的有无.试验鉴 定出与6个水稻农艺性状如千粒重、单株产量、株高、穗长、粒宽、粒长宽比有关的23个QTLs,这些QTLs将有助于 提高水稻产量,并有利于了解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  相似文献   

5.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ipponbare(粳)/Kasalath(籼)//Nipponbare(粳)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日本筑波和中国沈阳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包括在日本筑波检测到的13个QTL和在中国沈阳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3,5,6,9,10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别是控制粒长的qSL3-1和qSL12;控制粒宽的qSW5;控制粒厚的qST3、qST5和qST6-1。这些QTL为粒形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遗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余的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QTL也反映了粒形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粳稻品种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水稻粒形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以籼稻二九南和粳稻龙稻5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共检测到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包括3个粒宽QTL,4个粒厚QTL,它们分布于第2、3、5、11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主效QTL包括1个控制粒宽的qGW5a和3个控制粒厚的qGT2a、qGT11a以及qGT12a,但未检测到控制粒长的QTL位点。进一步分析表明,3个控制粒宽性状的QTL能解释28.44%的表型贡献率,单个表型贡献率为6.61%~13.81%;而4个控制粒厚性状的QTL能解释17.53%的表型贡献率,单个表型贡献率为7.32%~15.3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北方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个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产量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杂交粳稻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育种上,可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组合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9.
粳稻垩白与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分析粳稻籽粒垩白与其它性状的相关结果,垩白与千粒重,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株高,灌浆时间,熟期、完整精米率及粒形等的相关不显著。穗长,穗型与垩白的关系表现为,穗长〈15cm的棒状型垩白指标与中间型相仿,选择穗数多,穗型中等或偏大、千粒重适宜的材料在可望获得高产的同时,改善米质,长粒型粳稻即使粒重大,仍可得到较优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技术的兴起和统计方法的发展为数量性状位点 (QTL)基因的鉴定提供了可能。为推动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本文简要叙述了用于数量性状位点基因的鉴定与 Q× E分析。列出了Q× E分析的几种数学模型 ,举例介绍了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许多重要的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群体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水稻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 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积占有效叶面积比大于等于61.9%,粒叶比值大于等于0.66粒·cm-2,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9.00 t·hm-2,占产量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栽培稻优良品种"特青"与元江普通野生稻配制的DH群体139个家系构建连锁图谱,采用蛭石进行水稻幼苗培养,待第2片叶完全展开时进行低磷(1/5P)胁迫处理;处理15d后,以苗期株高、鲜重及干重的平均抑制率作为考察水稻苗期耐低磷胁迫指标,用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7个与低磷胁迫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8、第9、第11及第12染色体上,即RM339和RM210(Chr 8)、RM105和RM201(Chr 9)、RM202和RM260(Chr 11)、RM277(Chr 12)均来源于野生稻的等位基因QTL位点,表现为耐低磷胁迫,贡献率为8%~20%,加性效应为37.53%~78.23%;RM339及RM105附近的QTL,加性效应及贡献率均较大,可能是主效QTL。  相似文献   

15.
水稻4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作图群体(BC1F12),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对水稻4个异交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第 12 染色体的C1069-R1709和R270-G2140区间,共解释性状变异的18.51%,2个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柱头外露率检测到1个QTL,位于第 3 染色体的C63-C563区间,解释性状变异的15.99%,增效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单花开花历时检测到1个QTL,位于第9染色体的G385-R2272区间,解释性状变异的10.7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包颈长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3染色体的C136-R250、第5染色体的R521-C1230和第10染色体的R2194-R1629区间,共解释性状变异的39.40%,qPEL-5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qPEL-3和qPEL-10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  相似文献   

16.
江苏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23~(**)、–0.682~(**)),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218~(**)、0.40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江苏粳稻产量水平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矛盾不突出,可以在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改进品质,同时平衡外观与适口性之间关系,选育出外观品质优、食味口感佳的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两个环境中检测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DH群体研究了控制抽穗期的QTL,实验分别在杭州(HZ)和海南(HN)两地进行,抽穗期分别在4个和3个不同发育阶段调查.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和7个发育阶段中共检测到8个QTL,分别分布在第1,6,8,10,12号染色体上.其中,2个QTL,qHD-1-1和qHD-12能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其它只能在1个环境中检测到.在HN中一个QTL qHD-10-1主要在发芽后75~85 d检测到其效应,它可解释19.6%的变异.在HZ一个主效QTL qHD-8-1在发芽后80~90 d时检测到效应.其它的QTL只在某一阶段表达.最后讨论了抽穗期QTL的作用模式及其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有差异的2个粳稻品种配制的杂交组合,以籽粒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为选择指标对杂种后代进行连续的定向选择,研究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杂种后代的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株系,其最高黏度和下降黏度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