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化旅游的新业态。青海省是民族文化大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是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在界定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提出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主、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核心架构,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体现与旅游主体文化品位息息相关。我国旅游人数的激增,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了旅游客体文化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国人在旅游过程中不文明言行也日益引起关注。然旅游者不文明言行仅是旅游主体文化品位不高的表象,目前侧重对其研究,存在片面性,且不深入。以江苏为例对75名游客进行开放半结构访谈,并采用Nvivo10软件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主体文化品位不高缘由旅游者心态文化、行为文化、体验能力文化、科技文化4个节点维度。本文阐述了此4个节点维度对我国旅游者文化品位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针对性解决策略,以达成旅游主、客体文化的均衡提升,更好促进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评价文化旅游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潜力、促进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等级集中在Ⅰ、Ⅱ、Ⅲ级、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提出了南阳玉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种种机遇。但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遗产、创意不同文化旅游主题、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商品、健全强有力的产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上海茶叶》2006,(2):35-36
互动文化学系文化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文化的互动的发生、发展,文化互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性,文化互动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及其潜在的功能。本文旨在从文化互动,互动文化学方面,探索茶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葛新 《上海茶叶》2006,(3):32-33
长期以来,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时,往往把长城,兵马俑到丝绸、瓷器、京剧,甚至剪纸、皮影等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这些载体虽然五彩缤纷、目不暇接,但眼花缭乱、缺乏中心,我认为五千年博大精深琳琅纷呈的中华文化必须提炼它的精华,寻找出它的核心,打造出它的品牌。中华文化的代表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大紫砂文化,即紫砂壶文化同茶文化凝聚而成的大紫砂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龙头,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文化的根脉。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实问题。针对以往历史文化街区满意度研究中线性影响关系的假设局限,文中基于三因素理论提出非对称影响关系假设,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识别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属性维度,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四个属性维度,分别为视觉审美、文化特色、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商业业态,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的非对称关系得到检验。视觉审美、旅游公共服务与游客满意度间存在负向非对称效应,属于基本因素;旅游商业业态与游客满意度为正向非对称关系,属于兴奋因素;文化特色与游客满意度基本呈现出线性对称关系,属于表现因素。历史文化街区的满意度三因素结构可为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各属性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狭文化旅游形象三重结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狭文化旅游资源是甘肃成县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由于对西狭文化理解上的不全面 ,导致西狭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存在一系列偏差 ,旅游形象不突出。文章提出了西狭文化旅游形象的三重结构整合的思路 ,即文化结构整合、空间结构整合与景观结构整合 ;并且认为 :文化结构整合是西狭文化旅游形象三重结构整合的前提、基础 ;空间结构整合是由文化结构整合向景观结构整合的过渡 ,而景观结构整合是西狭文化旅游形象三重结构整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其价值在于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评价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以全面认知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为目标,改进了传统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单体文化吸引力评价、不同文化吸引力比较、区域文化整体吸引力衡量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联系实际,该评价体系解决了辽宁省赫图阿拉村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认知的系列问题,为该村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表明该村满族地秧歌的吸引力结构完整、吸引力质量较高,该村10项典型乡村文化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竞争性,该村乡村文化在吸引游客上存在明显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甘肃省的整体旅游形象感知和对兰州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以及兰州市旅游意象构成要素调查的基础上,并且对地方文脉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CIS方法,将兰州旅游形象的文化识别概括为:黄河文化、渡口文化、桥和山水文化、城市和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将兰州市旅游意象的精邃归纳为:河—渡—桥—路—山—水—城。结合市场调查,突出兰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兰州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千古丝路集散地,山水秀美黄河城";结合兰州旅游的地方性,可以设计出兰州的二级旅游理念:"黄河之都";"天下黄河第一城"。在此基础上建立兰州旅游形象系统及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1.
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贫困文化特征产生、形成的土壤 ,贫困文化阻碍了山区资源的市场化高效流动和配置 ,抑制和阻断了产业演进的固有机制 ,同时阻断了外部力量的介入 ,使贫困山区难以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入手 ,揭示山区贫困文化的特点及形成机理 ,并提出山区文化脱贫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武威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和文化源流的考察,认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在于凉州文化,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质就是保护、弘扬凉州文化。建议武威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要以凉州文化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是旅游地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依据与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西江干户苗寨为例,探究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民族旅游地应积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且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补偿客体为村寨集体,补偿方式应为政策和公共事业投资;2)游客不认同其民族文化补偿主体身份且补偿意愿较低;3)游客民族文化补偿的支付意愿受其收入、学历及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挖掘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甘肃省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兰州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以及兰州市旅游意象构成要素调查的基础上,对地方文脉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CIS方法,将兰州旅游形象的文化识别概括为:黄河文化、渡口文化、桥和山水文化、城市和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将兰州市旅游意象的精邃归纳为:河-渡-桥-路-山-水-城.结合市场调查,突出兰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兰州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千古丝路集散地,山水秀美黄河城";结合兰州旅游的地方性,可以设计出兰州的二级旅游理念:"黄河之都" ;"天下黄河第一城".在此基础上,建立兰州旅游形象系统及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示器,对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能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供借鉴。文中以新疆地区4533处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讨了新疆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历史文化遗址呈集聚分布模式,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地区、丝路北线、丝路中线和丝路南线等四个地区。2)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重心经历了北疆→南疆→北疆的演变,整体来看文化遗址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出现频率呈波浪形,文化遗址时空格局的演化不仅与新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耦合关系(秦汉、隋唐),中原王朝的经营同样可以影响文化遗址的时空变化(明清)。4)文化遗址的平均海拔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遗址点的平均海拔由夏商时期的1648.32m下降到明清时期的871.92m,文化遗址比重最高的地区集中在801-1800m海拔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记忆反映了不同群体对特定空间场所的地方情感与文化依恋。以文化记忆、空间生产与场域为理论支撑,研究通过人地系统内物质与精神要素的互动构筑了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内涵解释的表征框架,建构了文化遗产与记忆的“共生”机制。基于此,以黄河流域167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内涵、文化属性及价值归属等的分析划分出黄河流域“8类记忆场所、2类记忆表征、6类记忆空间”的类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遗产为记忆主体的文化记忆空间识别序列。同时,结合文化记忆指数、场能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遗产表征下的黄河流域文化记忆水平及空间场能进行测度,进而从全域空间探索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在时间演变中表现为突变式增减,精神信仰型与功能表征型文化记忆在历史过程中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史前记忆、宋元及明清时期成为时期内的记忆强点;从空间场能变化格局来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空间场能高低值差异明显,记忆高值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太原、大同、平遥、西安、蓝田、洛阳等城市;从空间结构来看,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表现为功能表征...  相似文献   

18.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保护问题一直是国际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图瓦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图瓦人民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图瓦文化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构建地方文化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喀什巴扎的非物质文化要素构成、历史嬗变、价值及其转型分析基础上,认为巴扎是典型的绿洲文化空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优势,应该成为绿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保护模式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山西省421处国保级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晋南分布最多,晋中次之,晋北最少。11地级市中,运城、长治、晋城、晋中4市分布较多,朔州、阳泉、大同3市分布较少;2)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为集中,且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态,形成3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海拔、坡度、河流水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延续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对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