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大的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域、土地覆盖类型6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单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极度敏感区(14.73%)、高度敏感区(53.90%)、中度敏感区(24.36%)、低度敏感区(2.87%)、不敏感区(4.14%),前三者占总面积的92.99%,这表明研究区内容易出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果树经济栽培中的适地适栽问题,为使其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生产效果而提供理论参考。笔者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广东省从化等7个县(市)淮枝荔枝主要产地连续20年(1961-1982年)的产量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材料,对淮枝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理想产地”气象生态条件相似的产地排列顺序为:从化>惠东>花县>罗定>深圳>斗门>惠来,从化淮枝荔枝产地与“理想产地”最为接近(r1=0.9418),最适宜栽培淮枝荔枝。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定量地评估淮枝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其结果与各产地的实际一致。为客观评价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进行适地适栽提供了一种计算简单、结果直观、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的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估发展都市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健康运转,对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进行分析,基于PSR模型建立由4个层次24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分析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实现典型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的系统识别与预警。结果表明:198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为较不安全(II级)水平,1999年为临界安全(III级),2009年为较安全(IV级)。20年间综合安全指数增长46.7%,生态安全呈逐渐改善趋势。1989—2009年响应安全指数动态度最大为31.50%。对兰州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为:第一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耕地面积、第二产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主要由耕地面积的转移引起。该实证研究为动态评价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及预警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生态安全动态分析可为监测和改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南平烟区植烟土壤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南平烟区植烟土壤适宜性,测定了1101份植烟土壤样品的18项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并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模型进行了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平烟区土壤适宜性中等偏上,综合评价指标值(IFI)在0.575~0.665之间,平均为0.628,CV为14.04%,按5个等级划分则以Ⅲ级土壤面积最大,占62.49%,而Ⅰ~Ⅲ级土壤占80%;各县(市、区)差异较小,Ⅱ~Ⅳ级土壤均占90%以上,其中以延平和浦城最高,建瓯最低;全市有83.05%的乡(镇、街道)适宜性平均水平属于Ⅲ级。因此,南平烟区烤烟施肥应注意施用石灰或钙镁磷肥,同时应增施钾肥,补充硼和氯等微肥。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理州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大理州优质烤烟的生态种植规划,筛选了关键生态因素,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了大理各县(市)的生态适宜度。结果表明:大理烟区各关键生态因子适宜性贡献率表现为成熟期气温(17.5%)>土壤有机质(16.2%)>大田期气温(14.5%)>成熟期降雨量(12.3%)>大田期降雨量(11.7%)>土壤质地(11.0%)>土壤pH(10.6%)>土壤有效氯含量(6.2%)>有效土层厚度(0%)。大理州12个植烟县可划分为3个档次:巍山、南涧、弥渡、宾川、云龙、漾濞、永平为Ⅰ类烟区,生态条件最适宜;洱源、祥云为Ⅱ类烟区,生态适宜性次适宜;大理、剑川、鹤庆为Ⅲ类烟区,生态适宜性再次。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及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生态气候资源对蓝莓生长发育的适宜状况,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动态性的原则,从蓝莓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生育期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3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土壤、气温等评价因子对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的隶属函数,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分配,构建一个二级层次结构的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可定量化计算出确定品种的蓝莓在具体种植地和时间段的生态气候适宜程度。本研究填补了国内蓝莓生态气候适宜性模糊评价的空白,为蓝莓引种、建园、产量及品质预测、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 要:为切实掌握湘北地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采用固定样线踏查和标准地详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分因子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其种群分布的13个林分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筛选出4个关键林分因子,其影响重要程度顺序为: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海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代表影响程度,x1、x2、x5、x13分别代表林分因子海拔、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具有阳坡、温度较高、植被胸径较大、海拔较低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改造,以及今后营造抗思茅松毛虫林地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淫羊藿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选取8个影响淫羊藿种植分布的潜在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甘肃省淫羊藿人工仿生种植适宜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种植淫羊藿的面积为403.42万hm2,占甘肃省林地总面积的66.07%;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兰州市的榆中县兴隆山和七里河区南部的马衔山脉以及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部分区域,平凉市华亭县和关山、太统山、崆峒山沿线。通过适宜分区的划分,为甘肃淫羊藿野生变家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杨梅果实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质量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拟从浙江省杨梅主产区采集杨梅果实样本进行测试分析,以期了解果实中铅、镉、砷和汞4种元素的污染水平,为杨梅的质量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途径及其进行人工控制的基础。对浙江省13个县(市、区)128个杨梅果实样品中铅、镉元素含量采用湿法消解,使用Thermo Solar S4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定;砷、汞元素含量采用压力消解罐消解,使用AFS-930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测定,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和评价。结果显示:杨梅果实中汞、砷、铅和镉元素的检出率均达到100%,平均含量分别为0.0036、0.0290、0.1400和0.0120 mg/kg;除2个样品中铅含量超标外,98.43%的样品符合规定标准;杨梅果实中4种元素占各自标准值的比例分别为:铅(70%)、镉(40%)、汞(35.8%)、砷(5.8%);不同产地的果实中汞、砷、铅和镉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所测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铅>镉>汞>砷,综合污染指数除了青田果实有轻污染以外(0.8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 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 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京郊山地旱作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作区主要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降水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规律是:多年生苜蓿>春玉米>春大豆>春谷子>马铃薯。5种作物中春玉米、春谷子和春大豆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马铃薯和多年生苜蓿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农田作物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指数,4种春作物排序依次为:春玉米>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春玉米>苜蓿>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研究结果可为京郊山地旱作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市米易县植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长期植烟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攀枝花市米易县植烟区域第二次土壤普查与现今植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演变特征,为区域植烟土壤生态退化阻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长期植烟引起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消耗,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该区域植烟土壤C/N、C/P、C/K分别下降23.69%、23.63%和7.16%,这与全N、P、K不同程度富集有关; N/P较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15.98%,是由于磷更容易被土壤固定,增幅相对较大;(2)米易县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N/P、N/K、P/K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重视植烟土壤有机碳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评价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选择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进行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分异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属性不同的地域单元,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撑。文章以安徽无为县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县域内的23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山地、水网密度、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容量、地质灾害等因子,评价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差异,结合安徽无为县区域开发的方向,在县域内构建由3个生态源区、5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楔构成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对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提出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To enrich ornamental bamboo species in south Henan, 22 ornamental bamboo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from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quadrat survey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the introduced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4 of the introduced species survived in south Henan, and particularly Phyllostachys vivax f. aureocaulis, Phyllostachys vivax f. huanwen,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 spectabilis, Bambusa multiplex, Phyllostachys nigra, Pseudosasa amabilis, Pleioblastus maculatus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in height growth, diameter growth and resistance, so these species are most suitable for the promotion in south Henan.  相似文献   

18.
刘亚琦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267-272
旨在研究聊城地区经济与人口发展的适度生态承载范围,以维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运用模型计算聊城市2006—2011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聊城市的生态适度人口(Ecological Optimum Population, EOP)与现实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06—2011 年期间,聊城市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增加态势,生态适度人口却一直在下降。聊城市目前已面临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问题,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地矛盾。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合理,并就该问题提出聊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和掌握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确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分平衡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磴口县200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3.8945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4130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9.42倍,生态赤字达3.4815 hm2/cap。水资源消费已大大超过其承载力,区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同时,笔者指出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比重大,及地区用水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为该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人均生态足迹,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