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稻纹枯病改良新抗源YSBR1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为2.39±0.23级(按0~9级评价标准),达“抗病”水平。YSBR1的株高为(102±4.32) cm,叶片稍内卷而挺拔,株形优良,生育期适中,在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中可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PP333)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试验研究了喷施75-100 mg/l的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表明花生初花后26天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鲜)重、豆荚(鲜)重、株高等农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收获时花生鲜果重与植株生物量鲜重的直线回归方程相关性分别为:多效唑:y=0.0240+0.3919x(r=0.0402),对照:y=0.2587+0.2680x(r=0.0485);株高与生物量相关性分别为:对照y=0.0426+0.8411x(r=0.0070);多效唑:y= -0.1126+9.4824x(r= -0.0045);从对照(CK)与喷施多效唑100 mg/l处理组相比,结实率从40%提高到63%,有效荚由9.00±3.62个/科增加至21.33±2.84个/科,理论产量由347.22±86.82 kg/666.7m2增加到723.08±76.38 kg/666.7m2,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所有施用多效唑的处理均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3.
水稻转GNA基因后代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改进的稻飞虱抗性鉴定技术和程序,对转GNA基因的水稻后代进行了连续世代(T0~T3)的抗性鉴定,获得17份优良抗性纯合系,其抗性多数介于抗虫对照(IR36)与各自受体亲本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R507、R818与各受体亲本间在稻飞虱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它们与抗性对照IR36之间也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  相似文献   

4.
探明氨基酸叶面肥对黄化茶树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黄化茶树夏秋茶提质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以黄化茶树品种ʻ中黄3号ʼ为试材,设置不施叶面肥(CK)、喷施氨基酸水溶性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10 g/L、硼≥100 g/L,T1)、喷施活性氨基酸叶面肥(氨基酸≥100 g/L、有机质≥130 g/L、锌+硼≥100 g/L,T2)、喷施茶树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硼≥100 g/L,T3)、水溶喷施1.8%尿素(总氮≥46.4%,T4)5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对夏秋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叶面肥处理的发芽密度、一芽二叶百芽鲜重分别大于、显著大于CK。CK产量最低,T1、T2、T3的产量分别高于T4,T1和T3产量分别略高于T2。各处里间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CK的酚氨比最高,T2的酚氨比最低,T1和T2的酚氨比显著低于CK和T4,而CK、T3、T4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夏秋季T1、T2能较好地提高黄化茶树茶叶产量,改善绿茶品质,T2的综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氨基酸多元叶面肥在甘蔗上的最佳施用方法及应用效果,采用氨基酸甘蔗浸种加喷施、氨基酸拌种加喷施等不同方法,在甘蔗上进行氨基酸多元叶面肥应用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多元叶面肥能够促进甘蔗生长,具有增产增糖增效的作用;各处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以氨基酸浸种6h加苗期喷施3次(处理3)效果最显著,增产达到112.79t/hm2,比对照增加16.62%,增加收入4096元/hm2。综合分析,建议施用氨基酸多元叶面肥采用浸种与叶片喷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氮素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氮素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08±0.26)g/kg、(33.06±8.07)mg/kg,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分别为(30.39±15.08)mg/kg、(96.06±13.01)mg/kg、(16.77±11.30)mg/kg;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碱解氮与有机氮含量分布特征均为潜育型>渗育型>淹育型;不同类型水稻土中有机氮组分变化为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桂育9号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采用2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测定相关农艺性状和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最高苗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A3B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佳,产量最高(7 550kg/hm 2)。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种植桂育9号时,种植密度以3.0×10 5蔸/hm 2、每蔸2苗、施氮量165kg/hm 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2拌种和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明确B2拌种和叶面喷施的适宜剂量,以德美亚1号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B2拌种剂量0(CK)、25(BT1)、50(BT2)和100(BT3)mg/kg,在6展叶期叶面喷施剂量0(CK1)、25(YT1)、50(YT2)和100(YT3)mg/L。结果表明:与CK和CK1相比,B2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能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玉米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玉米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提高实际量子产量Y(Ⅱ)、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B2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产量较CK和CK1分别增加5.90%、14.20%、5.81%和11.72%、14.40%、5.36%。综上所述,B2拌种剂量为50mg/kg、叶面喷施剂量为50mg/L时,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中国20多年来富硒水稻研究的文献数据,得到富硒大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分析结果。数据表明:生产富硒水稻的硒肥施用方式以叶面喷施为主,占统计样本量的92.86%;主要肥料种类包括有机硒肥和无机硒肥,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7.35%和32.65%;在齐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富硒效应研究的最多,分别占搜集样本量的36.54%和21.15%;有机富硒叶面肥施用量超过20 g/hm2时(以硒量计),可造成水稻一定程度的减产;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料,水稻增产范围在-3.09%~18.77%之间,平均增产5.55%,大米硒富集量在0.04~0.78 mg/kg之间,平均硒含量为0.24 mg/kg;施用无机亚硒酸钠可使水稻增产-7.20%~20.00%,平均增产7.36%,大米富硒范围在0.09~53.39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4.04 mg/kg;在施用无机硒肥的情况下,有60%的样本硒含量超出了富硒大米相关标准(DB34/T 847—2008)的规定。总体来看,仅有38.96%的样本大米硒含量符合DB34/T 847—2008的规定,因此,在生产富硒水稻时,推荐优先考虑使用有机硒肥,少用并且慎用无机亚硒酸钠硒肥。  相似文献   

10.
喷硒对烤烟生理效应及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两种形态的硒源在烟叶早期的喷洒,研究了硒对烟叶生长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烟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提高;丙二醛( MDA)低于对照,烟叶中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施硒延长了烟叶的生育期;同时也显示了富硒叶面肥明显高于单一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11.
王维金 《作物学报》1994,20(4):476-480
氮肥吸收率随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稻株对氮肥的吸收率在分蘖期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灌浆成熟期表现其显著差异,即矮秆水稻品种和杂交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高于高秆水稻品种。杂交稻汕优63,稻株对穗肥15N的吸收收率明显高于基肥15N和分蘖肥15N。杂交稻汕优63在抽穗后20天,有50%或50%以上被吸收的15N转  相似文献   

12.
以旱稻6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追施氮肥时期对旱稻单位穗数、千粒重、干物质转移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不同于水稻品种,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追施氮肥时间密切相关。拔节期追施氮肥更能保证成穗率与提高结实数,而且与灌浆最大速率,灌浆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旱稻品种在拔节期追施氮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孕穗期喷施硅肥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开展较大面积综合性试验。结果表明:孕穗期喷施粉剂硅肥不影响生育期,可减缓功能叶片衰亡速率,至成熟期水稻植株仍能保持较多绿叶数;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提升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蒸煮品质和食味值,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在稻田综合种养上,还可提高抗倒伏能力,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稻田亚铁过量会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入不同量FeSO4·7H2O对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验田中FeSO4·7H2O施入量大于744 kg/hm2时,水稻分蘖期株高和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试验田中FeSO4·7H2O施入量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为冷浸田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已成为水稻抗旱性研究课题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10个水、旱稻品种(组合),在开花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了剑叶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叶面积及光合速率等10项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叶面积等4项指标对水稻的抗旱性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所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对供试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旱性预测,结果与它们在田间表现基本一致, 表明用这4个指标在开花期对水稻抗旱性进行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3H-葡萄糖标记示踪,盆栽条件下研究干旱对水稻灌浆期间贮存同化物再分配的影响。分蘖末期用3H-葡萄糖标记水稻最上部完全展开叶,在扬花期时标记3H主要积累在鞘和倒二叶中。从扬花期到成熟期水稻穗部的放射性活度增加主要来源于鞘和剑叶,常规水稻高于旱作水稻。扬花期旱作水稻非结构性标记物较多,但灌浆期间向籽粒转运和再分配过程中的转化效率远低于常规水稻。  相似文献   

17.
直播早籼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胁迫是水稻生产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鉴定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筛选耐冷品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地区主推的33份早籼杂交稻品种和8份常规稻为试验材料,设置12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同时在8℃低温处理10d,恢复生长后调查其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来探讨直播早稻芽期的耐冷性评价方法及筛选耐冷品种。结果表明,8℃低温处理10d,直播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幅度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直播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杂交稻品种的耐冷性强于常规稻;低温胁迫后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基本低于25℃对照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CI1、CI2、CI3),主成分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能代表直播早籼稻对低温胁迫后的响应情况,可作为芽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41份早籼稻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陵两优7108、两优287、锦两优816等9份强耐冷品种,株两优1号、潭两优83、株两优22等15份中度耐冷品种,温229、中早33、五丰优157等17份冷敏感品种。这些品种可以进一步为耐冷育种和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8.
除品种本身外,栽培技术尤其是施肥技术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稻米品质。通过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方法等试验研究表明:增施氮肥,能有效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在施肥水平相同情况下,分次施用氮肥,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次性施用,生育期间均匀施氮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两促施氮法,特别是穗肥追施氮肥时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效果最佳,从而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提高杂交中稻结实率的措施,2012-2013对杂交中稻品种抽穗期前后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观察,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受气象因子的制约,特别是水稻抽穗期前后20d的气象因素对水稻结实率影响较大,Y两优585受抽穗期前10d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奇优894、金优785受抽穗期后10d天气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冀东稻区水稻磷钾锌肥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冀东稻区水稻的磷、钾、锌肥的配方施肥试验,建立了水稻产量与磷、钾、锌肥施用量间的回归方程,通过数学模拟筛选了磷、钾、锌肥的最佳组合方案,其方案为磷肥量125.40 kg/hm2、钾肥量为44.25kg/hm2、锌肥量为4.80 kg/hm2,为冀东稻区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一个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