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2006—2007年在长江流域10个冬油菜主产省(市)布置32个田间试验, 研究氮、磷、钾及硼肥施用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 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 590 kg hm-2, 与PKB、NKB、NPB、NPK及FFP(农民习惯)处理相比, 平均每公顷分别增收油菜籽1 055、727、253、337和639 kg;施用磷、钾及硼肥的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按试验年份的物价计算, 扣除肥料成本后, 施用NPKB效益达到7 274元 hm-2, 与PKB、NKB、NPB及NPK处理相比, 每公顷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 868、2 139、434和1 076元, 其中施用氮、磷、钾肥产投比>2.0的试验数分别占总数的87.5%、87.5%和50.0%。研究结果显示, 长江流域冬油菜施用氮磷钾硼肥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油菜品种机械化收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的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油菜种植提供借鉴,以不同分枝类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种植密度对油菜花期、抗倒伏性、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的花期因为密度的增加而缩短,即开花期时间相对集中,油菜茎秆变细、茎秆抗折断力显著减弱、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与此同时,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呈现先增高后又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在44.98万株/hm2时达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强。因此,在现有栽培密度15.0万株/hm2~22.5万株/hm2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到44.98万株/hm2左右,油菜花期相对集中,缩短油菜上下部角果成熟时间上差异,茎秆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增高,更加抗倒,油菜茎秆变细、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株型更加紧凑,均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3.
油菜产量的气象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滑动平均法、平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回归分析,研究了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提出在油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结果表明:日极端最低气温0℃是油菜花期冻害临界温度,最低气温高于临界值有利开花;低于临界值,花蕾、花朵易受冻害,影响产量;3月11日至5月10日,总降水量每增加100mm,平均减产60kg/hm2。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邹娟  鲁剑巍  陈防  李银水 《作物学报》2011,37(4):729-734
总结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进行的74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目前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效率及肥料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油菜农学效率分别为6.2 kg kg–1 N、6.3 kg kg–1 P2O5和2.6 kg kg–1 K2O;表观利用率为N 34.0%、P2O5 17.4%和K2O 36.9%,生理利用率为18.5 kg kg–1 N、35.5 kg kg–1 P2O5和9.1 kg kg–1 K2O,氮磷钾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9%、21.4%和11.5%。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的肥料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油菜高产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油菜生产不断向轻简化栽培方向发展,直播栽培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面积不断增加,直播集约化、机械化将成为油菜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1直播油菜特点1.1根系发达直播油菜主根粗长,根系入土深,不易倒伏。直播油菜和移栽油菜相比,其根颈粗度、根系数目和根系总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重庆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油菜生产发展的关系,基于重庆1983—2013年气象资料和油菜生产状况,分析重庆近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显著的曲线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在0.0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重庆近30年降雨量突变发生比较频繁,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1998年降水量为1363.5 mm是分析期内降水量最多的一年,以此为突变点,此后呈下降趋势。菌核病发病指数与3月和4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682*达显著水平,菌核病发病指数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重庆油菜面积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568*),单产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油菜单产呈显著负相关(P=-0.544*),与油菜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而且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与油菜面积和单产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甘兰型油菜产量形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官春云 《作物学报》1980,6(1):35-44
在油菜(B.napus)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上角果数对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但每果粒数和粒重也有一定影响。本文是对增加单位面积上角果数,以及增加每果粒数和粒重等问题的初步分析,并在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矮生沿阶草适宜液肥配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速矮生沿阶草的繁殖和推广,通过N、P、K 3因素不同配比施肥,研究不同NPK的配合施用对矮生沿阶草生长的影响。综合叶片生长速率、出叶速率、叶绿素含量、单位时间内新根发生数量、根系活力等测定结果认为,NPK适当配比才能促进其正常生长,处理N2P2K1、N2P2K2能较好地调节矮生沿阶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促进植株快速生长。适宜矮生沿阶草生长的专用肥配方为N、P2O5、K2O按照7:3:(8~8.5)配比。  相似文献   

9.
采用取样测数法和合并测产法分别对中双4号、华杂6号甘篮型油菜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合并测产法具有取样测数法获得油菜产量要素及理论产量的优点,且便于操作、减轻了工作量,工作效率高,与实收产量的符合程度高,精确度高,为2.1%,其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居辉  熊伟  许吟隆  林而达 《作物学报》2005,31(10):1340-1343
本研究采用英国Hadley中心的区域气候情景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tudy),结合校正的CERES-Wheat 模型,对21世纪70年代(2070s)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小麦的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RECIS预测的2070s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雨养小麦和灌溉小麦的平均单产较基准年(1961-1990平均值)约减少20%,其中雨养小麦的减产幅度略高于灌溉小麦,春小麦或春性较强的冬小麦减产明显,减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模拟评价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价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开展了大量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该文重点论述了利用模型模拟方法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适应对策的最近研究进展,并简要地讨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潍坊市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其对当地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对2021—2050年潍坊市气温及降水量进行模拟,并将气象数据输入作物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下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潍坊市将会出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趋势;气候变暖会导致潍坊市小麦生育期提前,产量降低;若考虑CO2的肥效作用,小麦会增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临河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当地春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75—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春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临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河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70℃/10 a,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3年,并且大于0℃积温平均以188.4(℃·d)/10 a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150.6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38.4 h/10 a;春小麦气候产量呈"M"型,1993年以前气象产量相对较低,最低的年份为1987年,1996—2000年前后气象产量相对较高,2000年以后,气象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 on Simul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Under Climate Chan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limate has a determining influence 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Since 1980s, the global climate has appeared excessive warming, which inevitably causes the chang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limatic simulation was used to forecast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021 to 2050 for five cities in China. The five cities represent five different climate typ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t Meteorological Year (AEEMY), model of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based on TMY2 was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DOES was also made from 1971 to 2000. A high residential building was respectively simulated in five cities under two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ata by using DOE2 software. The model of simulation was prov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  相似文献   

16.
为正确认识关中-天水经济区气候变化特征,以1960—2014年研究区所辖的七市一区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量实测值为基础,综合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函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并结合滑动t检验、Yamamoto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天经济区近55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强度均有上升趋势,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较其它年代增幅明显。降水量存在准6、14、22、32年周期;降水强度存在准6、10、22、27、32年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8、22年尺度的变化周期。降水要素仅存在弱突变,气温要素呈现相对较强突变。研究区气候整体态势偏向暖湿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沙水稻产量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利用长沙市4个人工观测站1971—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长沙双季早稻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长沙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依次是:5月低温、生长期最高气温、生长期降水量、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生长期日照时数、5月日照时数、5月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及洪涝;(2)5月低温强度指数Ij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早稻产量有明显不利影响;生长期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太多不利于高产;(3)近41年来,早稻生长期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5月最高气温呈极显著增加态势,生长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较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增温十分有利于早稻高产;(4)生长期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多对早稻高产有利;(5)近41年来,早稻气象产量呈弱下降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幅增长,2004—2008年小幅增长,得益于生产力水平和早稻品种的提升以及十分有利于早稻增产的气象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多为负值及2009年连续3年负值,在于气象条件对早稻增产无贡献。气候变化对长沙早稻产量的影响总体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伊犁河谷冬小麦主产区的伊宁、霍城、巩留、新源4县为例,在对1980—2011年各县冬小麦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2年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伊犁河谷冬小麦生长季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较适宜的,但气候的年际间差异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仍十分明显,由其导致的冬小麦产量的年际间波动可达-1507~745 kg/hm2。冬小麦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气温的影响,在冬小麦越冬前表现为正效应,越冬期影响很小,但返青后为负效应。降水量对冬小麦的影响在生长季各时段大多表现为不显著的正效应,生长季总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除新源、巩留县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外,伊宁、霍城县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1980—2011年,伊犁河谷各地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分别以0.503~0.653℃/10年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别以3.828~18.948 mm/10年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其中,冬前的播种至分蘖期气温升高对小麦较有利,越冬期气温变化对小麦影响不大,但返青至成熟期气温升高将对小麦产量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抽穗开花至成熟期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降水量增多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对灌溉农业区的伊犁河谷来说,其直接影响大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宿州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促进冬小麦稳产增产。利用1954—2008年的气候资料和冬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了宿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宿州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36℃/10年,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4年,并且大于10℃积温平均以94.7℃?d/10年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880.5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52 h/10年;冬小麦气候产量呈现呈“w”型,1960—1969产量较低,而2000年以后气候产量相对较高,气候产量最低的年份为1998年,并且1998年以后,气象产量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灌溉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笔者通过对西部绿洲地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及宁夏)气象资料与年气候生产力的分析,发现年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规律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0.97~38.12 kg/(hm2?a),宁夏地区呈逐年减少趋势,减速为4.65~17.86 kg/(hm2?a),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在经度小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在经度大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减小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49种情况,预测年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以湿型气候年型最为有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3.4~28.5 kg/(hm2?a);干型气候年型不利,呈递减趋势,减幅为6.6~29.9 kg/(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