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3种植物油(精制松树油、棕榈油及精制松树油和棕榈油混合油)和二甲苯分别配制的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在上海青上的残留差异。结果表明:药后1d、3d,以3种植物油配制的甲维盐乳油在上海青中的残留量均比用二甲苯配制的甲维盐乳油的残留量高,其中棕榈油作为溶剂的甲维盐的残留量最高; 药后7d,三种植物油柄制的甲维盐乳油在上海青中均未能检测到残留,而二甲苯配制的甲维盐在上海青中仍有少量的残留,说明利用植物油替代二甲苯配制甲维盐乳油能在药后7天有效降低甲维盐在蔬菜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石灰性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种植两茬樱桃萝卜,研究小麦秸秆和猪粪施用对植株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性状的当季效应及其后效。结果表明,秸秆施用显著提高了两茬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提高了植株中钾含量效果明显,但降低了第一茬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含氮量。猪粪施用后,两茬植株地上部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还维持较高水平,累积后效明显。高量猪粪使用明显促进了第一茬植株生长,提高植株中氮磷钾含量。两茬植株收获后,施用猪粪的土壤pH值下降。中高量秸秆和3种用量猪粪处理的土壤EC值(可溶性盐含量)明显上升。结论认为:猪粪和秸秆施用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并能维持后效,但秸秆有机碳和钾含量较高,施用时注意配施氮磷肥,调节好C/N比。猪粪施用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对油菜种子及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复合盐、复合碱及复合盐碱溶液处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甘蓝型油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菜叶片中甜菜碱积累量,利用qRT-PCR技术对甜菜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胆碱单加氧酶基因(CM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模拟的不同浓度盐碱溶液中,对种子萌发的伤害程度大小表现为复合盐碱>碱>盐;低浓度盐碱溶液促进油菜叶片叶绿素形成,高浓度盐碱溶液抑制叶绿素形成;盐碱胁迫显著提高了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高盐碱溶液(YJ75,含盐碱75 mmol/L)处理21 d,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5.99,5.21倍;盐碱胁迫增加了丙二醛的含量;盐碱胁迫显著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高盐碱(YJ75)溶液处理21 d后的POD含量提高了2.26倍,在复合盐与复合碱处理第14天,POD含量达到最高值,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且在盐胁迫过程中发挥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选择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2种内吸性农药作为玉米种衣剂,探究了种衣剂对玉米乳熟期果穗鲜重,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以及对玉米植株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推荐使用剂量(6 mL/kg种子),种衣剂对玉米植株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主要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相比对照处理,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处理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各部位鲜重,乳熟期时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种衣剂能增加果穗鲜重,但增加效果不明显。种衣剂处理均促进植株叶绿素的合成,且噻虫嗪和苯醚甲环唑混施较单施噻虫嗪玉米叶绿素含量更高。单施噻虫嗪和噻虫嗪与苯醚甲环唑混合施用均会引起玉米叶片中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提高,使叶片GSH和MDA含量降低,说明在本试验施用的种衣剂剂量胁迫环境下,玉米叶片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作出应答,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飞防前提下有效药剂的安全使用范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量喷雾方法模拟田间飞防操作情况下不同除草剂处理水平对小麦品种‘豫麦49’的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除草剂在推荐用量、2倍剂量和4倍剂量下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N含量、光合速率、株高、叶锈病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施用3.6%二磺·甲碘隆WDG2倍剂量和15%炔草酯WP4倍剂量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和N含量不降反升。推荐剂量、倍量下小区试验产量显示增产效果;而当施用剂量达4倍剂量时,产量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矮壮素对唐松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唐松草因植株较高、易倒伏而不能在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问题,采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CCC)对生长旺盛期的唐松草植株进行叶面喷施,通过测量株高度、茎粗、节间长等形态指标及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研究矮壮素对唐松草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株高呈现“低-高-低”的节律,以500 mg/L矮壮素处理的高度最低;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POD、SOD、CAT活性逐渐增大。但当矮壮素浓度较大时,植株叶片边缘出现灼伤、叶片变黄、翻卷等现象,影响观赏价值。综合考虑,以500 mg/L的矮壮素浓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木酢液对蔬菜感官品质和质量安全的影响,对番茄和大白菜施用不同浓度的木酢液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经低浓度500倍木酢液处理后,番茄体内番茄红素含量、Vc含量以及糖酸比均显著增加;大白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Vc含量提高明显。而经高浓度300倍木酢液处理后,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减少,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大白菜除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外,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或降低。此外,木酢液处理显著降低了番茄和大白菜的亚硝酸盐水平,并且没有明显增加重金属的富集程度。这说明适宜浓度的木酢液可以改善蔬菜品质,并能有效保障2类蔬菜的食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RP-HPLC法测定“加味白头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加味白头翁”颗粒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反向高效液相层析(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法。采用Krom asil C18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乙腈与0.03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体积比30:70的混合溶液,流速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5 nm,柱温:30℃。在所选的色谱条件下,盐酸小檗碱峰与辅料、溶剂及复方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的峰分离良好,盐酸小檗碱在93.00~186.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 n=6),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0.76%。所用方法简便、灵敏,可用于“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甚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 g 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 g 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 g 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 g 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 kg 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 kg 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 kg kg-1、52.75%、19.33 kg 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钾营养对柰李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摘 要:本试验通过对柰李施用四种水平(NP、NPK1、NPK2和NPK3)的钾肥,研究其对叶片净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处理均可以增加柰李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RuBP酶羧化效率(CE)和光能利用效率(PUE),降低叶绿素 a/b值、叶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有效延缓植株的“午休”,而且能提高柰李叶片的 Fv/Fm和 Fv/Fo,激活叶片电子传递活性和PSⅡ潜在活性、提高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净光合速率(Pn)对光响应曲线表明:不同钾水平处理均可提高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补偿点(LCP)。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以NPK2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基于油水混溶剂的复方精油对空气中沉降菌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测定了复方精油A的抑菌效果、精油型抑菌制剂的抑菌效果和油水混溶剂对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通过平板沉降法测定复方精油A的抑菌效果,并选取PEG-40氢化蓖麻油(PEG-40)、吐温80、二甲基亚砜(DMSO)、司盘85、双脱乙醇5种油水混溶剂,在复方精油A和油水混溶剂比例分别介于1:1~1:6时配制精油抑菌制剂,并验证该均匀水溶液的抑菌效果,同时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油水混溶剂对复方精油A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精油A的抑菌率达到80%以上,精油抑菌制剂在平板暴露6 h的抑菌率最佳,为48.92%。油水混溶剂中PEG-40的增溶效果最佳,复方精油浓度为1%时,精油、PEG-40、双脱乙醇的最佳比例为1:2:2;浓度为3%时,精油、PEG-40、双脱乙醇的最佳比例为1:3:3。PEG-40对空气中沉降菌无抑制效果,双脱乙醇和复方精油对空气中沉降菌的抑菌效果表现为相加作用。研究对植物精油应用于产业化生产时,油水混溶剂的种类和比例对精油类产品实际效果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油棕产业调查分析及中国发展油棕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油棕是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也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其主要产品棕榈油和棕榈仁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由于棕榈油在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且100%依赖进口,因此,油棕在我国具有重大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我国发展油棕产业的现状,并对油棕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油棕是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由于是多年生植物,传统的常规杂交育种方法周期长,随着组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油棕育种中的应用,已成为油棕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从油棕育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在油棕成熟叶片组织培养过程中对外植体褐化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以油棕成熟叶片为诱导材料,以2,4-D、NAA、IBA、IAA、KT、TDZ、6-BA为不同激素处理,分析在其诱导下油棕叶片褐化率。[结果]结果表明:1、6-BA和IBA处理下叶片褐化率最高,分别达到66.98%和65.35%,显著高于其它5种处理;2、KT处理的叶片褐化率的低于6-BA、IBA和TDZ,达到极显著差异的水平;3、2,4-D、NAA、IAA对叶片的褐化率影响在各个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建议可以在愈伤组织诱导率相近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使用KT,以上结果可以为油棕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用植物油中掺兑棕榈油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纯正棕桐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到棕桐油中含有特征脂肪酸--癸酸,根据癸酸甲酯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作为掺入棕榈油定性、定量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制棕榈油基鲜花饼,分别使用熔点52℃棕榈硬脂、24℃棕榈液油、5℃超级棕榈液油进行调和,制备出与猪油固体脂肪含量(SFC)相近的5种配方的棕榈调和油,并制作鲜花饼,在感官评价和氧化稳定性(OSI)2个方面与猪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配方1(T1)在操作上稍硬外,其他配方与猪油无明显差别,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猪油在口感与层次感方面略高于棕榈调和油,但香味上有少许油腻味,根据感官评价结果优选配方4(T4)为最佳配方,氧化稳定测试显示棕榈调和油T4的氧化稳定性是猪油的4倍以上。因此,T4配方(52℃棕榈硬脂∶24℃棕榈液油∶5℃超级棕榈液油=35∶60∶5)可以替代猪油生产鲜花饼,并且具有更优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花生油掺菜籽油和棕榈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江明 《粮食储藏》1998,27(3):42-45
在花生油中掺入菜籽油和棕榈油进行试验,通过测定折光指数、伯利哀氏混浊度、碘价、冷冻试验等项指标,试验表明,同一含量(比例)的花生油掺假,不论加入何种油品,伯利哀氏混浊度保持不变。这一结论,对我们现实粮油检验(花生油掺假检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Palm oil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decades and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further globally. The optimal role of palm oil production, however,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of conflicts with other important land use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Local conditions and climate change affect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the desirability of palm oil production in the Niger Delta, Nigeria.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1) establis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yield potentials of oil palm areas that could be used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2) quantify for the first time uncertainties in yield potential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climate output data from different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with varied West African Monsoon (WAM) system representations forced to the sam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We use the biophysical simulation model APSI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to simulate spatially variabl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oil palm yield over the Nigerian Niger Del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oil palm yield is considerable across our study region. The yiel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PCC RCPs were small. The ne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oil palm is positive and is dynamically inconsisten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simulated yield aris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rcing’s data. We found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oil palm yield optimiz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to be shifting of sowing dates and introduction of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