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历史 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飞防机型和施药技术、防蝗药剂及治蝗配套技术等,并对该区飞机防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2000年6月15日至16日,农业部在山东省东营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夏蝗防洽现场会,刘坚副部长等农业部的领导同志、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朱正昌同志以及山东省农业厅、东营市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蝗区的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海南、安徽、新疆、江苏、山东等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会上,领导同志和代表们一同考察了山东省新安治蝗飞机场、飞机治蝗作业现场、地面治蝗作业现场及东营市蝗虫应急防治中心。各蝗区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各地治蝗的经验教训及今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述了无棣县建国以来东亚飞蝗防治的5个阶段.即人工扑打阶段;小型药械化学防治阶段;飞机防治阶段;蝗虫利用新药械地面防治阶段;飞机防治、地面防治、生态控制相结合阶段.提出了治蝗技术发展的方向.为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治蝗技术控制蝗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气储运》2011,(22):2
2011年山东省东亚飞蝗夏蝗中等程度发生,黄河滩区、渤海湾蝗区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26.4万公顷(395.95万亩),达标面积23.1万公顷(346.5万亩),一般密度每平方米有虫0.28~5头,平均每平方米0.59头,最高38头。为顺利完成飞机治蝗作业任务,今年山东省租用山东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运五型飞机和海燕型飞机各一架,在黄河口治蝗机场实施超低量灭蝗飞行作业。  相似文献   

5.
杀蝗绿僵菌油剂的飞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飞机喷雾的方法,比较了20%杀蝗绿僵菌油剂与常规杀虫剂马拉硫磷乳油在大面积生物治蝗方面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杀蝗绿僵菌油剂对笼罩内蝗虫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短期内对高密度蝗虫种群数量的总体控制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简要综述了阜南县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主要成效;总结了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措施和模式,为防蝗治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考古》2021,(3):225-230
蝗虫是为害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人民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治蝗书籍得以保存与传播。《捕蝗图说》作为一本治蝗专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治蝗方法,方便百姓阅读理解,有利于民间流传,更具实用价值。此书现存有:咸丰六年、七年刻本,同治八年、十一年刻本,光绪元年、十七年刻本。清代蝗灾频发,且书中所载治蝗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旨在实用,或是此书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清咸丰六年刻本由钱炘和的序、捕蝗图式十二幅和捕蝗要说二十则组成,书中记载了捕蝗除蝻之法,以及治蝗前和治蝗时的相关事宜,对治理蝗虫灾害,确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是总结先人经验智慧所得,整理蝗灾文献,了解治蝗之法,于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52年中央农业部天津治蝗工作组在山东沿渤海湾一带蝗区作较深入的调查后,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吸取先进的治蝗经验,建议在地广人稀、环境艰苦的蝗源  相似文献   

10.
关于毒饵治蝗的技术,本刊上曾先后介绍过几次。两年来经过各地试用,已获得了不少新的经验,特别在如何组织起来大规模施用这一点上,过去很少注意,现在也初步总结得了一些经验。我们实地参与毒饵治蝗的体会,感到仅仅了解毒饵的配制祇是懂得了毒饵治蝗的皮毛;必须同时掌握施用毒饵的技术,和注意如何组织起来大规模施用,这样才能发挥最高的治蝗效率。  相似文献   

11.
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inthree West African countries examined thepossibility for replacing chemical pesticidesto control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with a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anindigenous fungal pathogen. The fungus iscurrently being tested at different sites inthe Sahel and in the humid tropics of WestAfrica. Structured group interviews, individualdiscussions, and field visits, were used toobtain farmers' perceptions of locust andgrasshoppers as crop pests, their quantitativeestimation of crop losses, and theirwillingness to pay for locust control. Farmersas well as plant protection officers generallyperceived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as importantpests that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Farmerswere aware of some of the risks of the use ofchemical pesticides, but not of the potentialalternatives. The use of the fungus in anoil-formulation and standard Ultra Low Volume(ULV) equipment was demonstrated, and theresults discussed with farmers. Theirimpressions of biological control werefavorable, and they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using the technology. Farmers' expressedwillingness to pay for locust control is small,but not negligible.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are very visible pests and thus amenable topressure from farmers to local administrators,as well as by farmers' relatives in the city on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refore, politicalpressure for locust control is strong, althoughnational governments spend little on it,depending mostly on foreign donors. Donors areincreasingly worried about the environmentaleffect of the large amounts of chemicalpesticides used on locust control, and arepushing for more benign alternatives. Theresults of the present survey indicate thatthere may be a potential market for abiopesticide against grasshoppers and locustson cash crops in the humid areas. The potentialmarket in the Sahel depends on a reduction ofcosts or a subsidy of its price. This subsidycould be justified by the expected reduction in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osts when replacingchemical pesticides. Since donors are thecurrent purchasers of chemical pesticides forthe Sahel, they would also be expected to beinvolved in the purchase of the biologicalproduct.  相似文献   

12.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保定市郊土蝗的优势种并提出防治方法。[方法]2005~2006年9月在保定市郊通过网捕的方法,记载田间蝗虫的种类和数量,对不能确定的种类,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描述和鉴定,并归纳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方法。[结果]除东亚飞蝗和稻蝗外,土蝗主要有7个优势种,即短星翅蝗、长翅素木蝗、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绿纹蝗和黄胫小车蝗。土蝗的食物范围广,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可采用耕翻土地,修埂培土,灭草开荒等农事操作压低虫口密度,结合药剂喷雾或毒饵诱杀防治。[结论]该研究为保定市郊土蝗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给蝗虫趋光捕集装置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光照作用下蝗虫气吸滑移捕集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趋光气吸滑移捕集效果,分析了蝗虫趋光响应原因,探讨了蝗虫趋光气吸滑移捕集机理。结果表明:蝗虫视觉定向有效激发的光照诱导信息是蝗虫趋光响应的前提,频闪交变光照有效控制蝗虫行为取向、增强蝗虫趋光视觉敏感性及激发视觉敏锐性是其趋光响应的诱因,且蝗虫趋光视觉活性效应激发基础上,频闪交变偏振光强化蝗虫趋光视觉行为响应的敏感性,蝗虫响应偏振恒定光照的弱敏感性可通过提高光照强度来增强;6 m·s-1捕集入口负压风速气吸趋光蝗虫捕集进入的有效实现,需要蝗虫趋光敏感行为的激发,且在0~50 mm距离内增效显著,可有效激发蝗虫生物摩擦控制的趋光调控行为敏感性,加速蝗虫趋光滑移捕集行为的实现;6 m·s-1捕集入口负压风速、15°倾斜调控光照形成的偏振光可有效促使30°滑移面上蝗虫视觉敏感响应,弱化蝗虫滑移摩擦控制效应,增强趋光捕集行为调控强度,增效趋光捕集效果,相应趋光捕集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小翅豆芫菁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翅豆芫菁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区的林缘稻区,尤其是深丘山区。成虫杂食性,寄主植物较广,一般环境均有其生活所需的食物。但幼虫食性较专一,主食蝗虫卵,并且蝗虫卵块密度的高低是决定有无小翅豆芫菁分布的基本条件。凡有利于蝗虫发生的环境条件,其虫口密度越大,小翅豆芫菁发生的频次也越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根垫法分析杨树(刺槐)根系淋洗物对刺槐(杨树)根际微区养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浇刺槐根系淋洗物能提高杨树根际微区的NO3--N和NH4 -N水平,降低其N素养分亏缺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杨树根际微区N素缺乏状况;浇灌杨树根系淋洗物能提高刺槐根际微区的P素(尤其是非闭蓄态无机P)水平,降低其P素亏缺百分率,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绿僵菌治蝗是一项低耗、无公害、可持续的生物治理蝗害措施,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蝗虫不同防治区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揭示了化学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评价了绿僵菌制剂在保护和调节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明确了目前的主要优势种害虫和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的次要害虫,对建立草原蝗虫的综合治理和其他害虫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是历史上蝗灾严重的省份之一,对其蝗灾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在G IS、GPS的基础上开发的山东省蝗灾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了历史数据的输入与查询,蝗灾发生程度分析,防治方案制定等功能。通过在山东省的应用,效果良好,为山东省蝗灾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丁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66-4367
[目的]筛选对青海省草原蝗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方法]采用超低量喷雾方法,研究了虫毙净、黑克、印楝素3种药剂对青海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喷施4.5%虫毙净300 ml/hm2、20%黑克300 ml/hm2、0.3%印楝素乳油150 ml/hm2时对青海草原蝗虫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88.59%、91.14%和86.90%,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青海省有效开展草原蝗虫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蝗虫灾害光电诱导捕集治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捕集治理技术是基于蝗虫群体对光源的趋向效应,设置波谱光源与机械机构分别作为灾害蝗虫趋向行为的导向控制因素和诱集蝗虫的收集捕获因素,以此实现致灾蝗虫的有效捕集治理。蝗虫光电诱导趋向行为试验研究证实了短波谱光源的趋光诱导敏感性与趋光增效因素的控制措施,据此研制的光电诱导蝗虫滑移捕集机实现了致灾蝗虫的诱集;仿生研制的滑移捕集滑板能够有效抑制蝗虫附着系统的附着功能并促使诱集蝗虫高效滑移至捕集机的收集装置。灾害蝗虫的光电诱导滑移捕集治理能够抑制喷施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可实现捕获蝗虫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