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58-1762
随机选取分娩当天(0d,31头)、围产后期(产后14~21d,25头)、泌乳早期(产后50~60d,39头)、泌乳中期(产后120~150d,40头)和泌乳后期(产后200~220d,40头)的奶牛为试验动物,调查和记录临床各类资料并检测血钙浓度。结果显示,5个时期奶牛的低血钙症发生率分别为90%,64%,41%,25%和43%,分娩当天发病率最高;分娩当天患低血钙症奶牛随后易患繁殖疾病、乳房炎、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酮病,发病率分别为33.33%,22.22%,20.37%,9.26%和14.81%,淘汰率为41%。表明该牛场低血钙症较为多发,并易引发其他疾病,淘汰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奶牛淘汰原因与淘汰时泌乳天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奶牛场每天重点关注的是泌乳牛、在群牛,往往忽略了淘汰牛,然而淘汰牛在牛场饲养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改善牛场管理的重要信号之一。本研究对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2 728头淘汰牛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淘汰牛的疾病效应对淘汰时泌乳天数有极显著(P<0.0001)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分析了各种疾病淘汰时的泌乳天数分布。这些研究结果将对奶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7,(8):121-124
为了研究尿液pH与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关系,帮助牛场及早监控奶牛酸碱平衡紊乱状况,选择57头泌乳奶牛采集尿液(601份),并根据尿液pH分为酸性组(24头)、中性(正常)组(22头)和偏碱组(11头),将酸性组细分为极酸组(15头)和偏酸组(9头),调查尿液pH对奶牛泌乳量、发病率和淘汰率的影响,以及评估小苏打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尿液偏酸的奶牛疾病发生率为83.33%,尿液偏碱的奶牛疾病发生率的为72.72%,尿液中性的奶牛疾病发病率为18.18%;尿液pH偏酸与瘤胃酸中毒、真胃变位、前胃弛缓/臌气、酮病、趾间皮炎/蹄叶炎呈负相关,且关联性强;而尿液pH偏碱的与乳房炎呈正相关,且关联性强;极酸组的淘汰率为26%,偏碱组为18%,偏酸组为0,中性组为5%;该牛场泌乳奶牛饲喂小苏打0.26 kg/头比0.19kg/头能更有效地控制尿液pH异常,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降低淘汰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犊季节、胎次及不同牛场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情况,以期为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及牛奶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个千头以上奶牛场共8 872次相关信息,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对泌乳天数、305d校正奶量、305d脂肪产量、305d蛋白产量和全泌乳期产奶量5个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都极显著影响奶牛的5项泌乳性能(P<0.01)。夏季和秋季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较为理想。夏季产犊奶牛的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最高,其他三个泌乳性能都位居第二;秋季产犊奶牛的305d校正奶量、脂肪产量和蛋白产量都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P<0.05),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也仅次于夏季。头胎牛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P<0.05),其次为2胎产犊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泌乳性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了泌乳天数之外,A牛场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最佳,且显著高于B、C两个奶牛场(P<0.05)。[结论]在饲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本研究中三个牛场的奶牛适宜在夏、秋两个季节产犊,此时泌乳性能较好;此外,头胎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在各胎次中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泌乳奶牛产后机体矿物元素钙(Ca)、镁(Mg)、磷(P)缺乏的情况,选取4个集约化牛场(A、B、C、D)分娩当天、产后10~20 d、产后30 d、产后60 d共4个时间段的荷斯坦奶牛(n=98),进行血液中Ca、Mg、P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A、B、C、D 4个牛场中,泌乳奶牛未发生Mg和P的缺乏,而均发生Ca缺乏,缺乏率分别为78.33%、87.50%、46.92%和51.67%,A、B牛场缺乏率远高于C、D牛场。4个牛场整体上看在分娩当天及产后10~20 d Ca缺乏率更高,分别为72.50%和81.39%。结果表明,4个牛场奶牛钙缺乏的问题严重,尤其分娩和产后10~20 d,需要牛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化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现状,本试验选择石河子地区148团某牛场(A牛场)、150团某牛场(B场)、133团某牛场(C牛场)、121团某牛场(D牛场)、石河子周边某牛场(E牛场)及136团某牛场(F牛场)六个规模化牛场为研究对象,采用CMT法对试验区牛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经过对480头奶牛、1 868个乳区的测定,共检出196头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乳区数为671,病牛阳性率与乳区阳性率分别为40.8%和35.9%。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5岁以上奶牛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最高(49.61%),3岁奶牛阳性率最低;5胎以上的阳性率最高(45.45%),阳性率最低的为2胎奶牛(31.25%);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随着产奶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产奶量在15kg/d以下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最高(89.13%),15~20kg/d的次之(58.33%),35kg/d以上的最低(14.81%)。  相似文献   

7.
奶牛场成母牛淘汰的原因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安徽淮南乳品公司奶牛一场1999~2003年540头成年泌乳奶牛的淘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乳房疾病淘汰的奶牛占22.4%,由于繁殖障碍淘汰的奶牛占6.8%,因为疾病(不再包括乳房疾病和繁殖疾病)淘汰的奶牛占43.5%(其中运动系统障碍占61.3%),因低产淘汰的奶牛占26.7%,而体型异常淘汰的奶牛占0.6%。这提示我们:降低成母牛非本意淘汰的比例是目前我国奶牛生产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不分年龄,发病率高达5%~30%。目前,我国每年由于腐蹄病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牛总数的15%~30%,淘汰率占总淘汰率的19%,比奶牛其它疾病的淘汰率高4%~6%~([1])。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导致淘汰。阻碍奶牛业健康发展,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选择黑龙江省2个牛场高产奶牛,在产后60~90d调查卵巢静止,检测发情和卵巢静止奶牛生殖激素,能量代谢,肝功能和矿物质等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和ROC分析对牛场产后卵巢静止进行预警评估。结果显示:2个牛场(Ⅰ,Ⅱ)卵巢静止发病率分别为29.5%,47.2%,主要由于产后早期能量负平衡。2个牛场卵巢静止组与发情组相比,血浆中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的升高。牛场Ⅰ,当产后60~90d奶牛血浆中BHBA0.94 mmol/L、NEFA0.56 mmol/L、AST95.5U/L时;牛场Ⅱ,当奶牛产后60~90d血浆中BHBA1.00mmol/L、NEFA0.585mmol/L、AST103.5U/L时;奶牛患卵巢静止的风险增高。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发生的能量负平衡可扰乱奶牛发情周期的生殖激素分泌,是引起2个牛场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主要病因。奶牛泌乳早期血浆中NEFA、BHBA和AST等指标可用于产后卵巢静止的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北方大城市郊区规模牛场奶牛磷的利用现状及其排泄规律。选取2个规模化牛场实施饲养试验,每牛场按泌乳前期、中期和后期选取荷斯坦奶牛各3头,共6组18头奶牛参与试验。试验牛只饲喂牛场自配TMR日粮,预试10 d后开始3 d的正试期。正试期采集饲料样、奶样、血样,并全收粪尿。结果表明:试验牛磷的摄入和利用状况受牛场条件和泌乳期的影响,磷的平均饲喂水平(0.34%)和排泄水平(51.5 g/d)没有偏高,粪中磷排泄明显高于尿磷的排泄。相对于磷的饲喂水平,本研究得出的磷表观消化率(30.6%)相对偏低。所有试验奶牛血浆磷含量都在正常范围之内(4~6 mg/dL)。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荷斯坦牛泌乳前期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的影响因素及BCS对生产性能和离群寿命的影响,本研究收集江苏省某大型牛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7 811头荷斯坦牛泌乳前期BCS、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结果及淘汰记录,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在分析奶牛泌乳前期BCS变化及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泌乳前期BCS及其变化对泌乳性能和离群寿命的影响,利用Cox回归对泌乳前期不同BCS的荷斯坦牛生存曲线进行绘制,并对不同BCS荷斯坦牛的淘汰原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全群泌乳前期BCS均值为(2.95 ±0.32)。胎次、产犊季节和泌乳天数对泌乳前期BCS有极显著影响(P<0.01),1胎牛和夏季产犊的母牛泌乳前期BCS均最高;5~30、31~60、61~100 d BCS呈显著下降。泌乳前期BCS对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等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产奶量和高峰奶量随BCS的增加呈极显著下降(P<0.01)。泌乳前期BCS与产奶量、高峰奶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泌乳前期BCS的变化对SCS和高峰奶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前期BCS对离群胎次和淘汰月龄有极显著影响(P<0.01)。生存分析表明,BCS为2.75的牛只生存概率最大。2胎和4胎母牛、冬季产犊的母牛不同BCS淘汰比例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低产淘汰的牛只泌乳前期BCS淘汰分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本研究牛群中,当泌乳前期BCS为2.75时,牛只生产性能较佳且淘汰风险最低,本研究为规模化牛场荷斯坦牛泌乳前期的饲养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和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对陕西省某规模化牛场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奶牛群改良(DHI)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该牛场自2016年10月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前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305 d产奶量、日产奶量、泌乳持续力、泌乳高峰日、产犊间隔等的变化情况.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客观地衡量奶牛泌乳性能,本研究分别对荷斯坦牛4%乳脂校正日奶量(FCM)、305d产奶量(305M)、单位代谢体重4%校正日奶量(FCM/MBW)和单位代谢体重305d产奶量(305M/MBW)进行了非遗传因素分析。于2014年和2015年收集了分别位于河南、北京两个地区的3个荷斯坦牛场685头泌乳牛的生产性能相关资料。使用SAS9.4软件的GLM过程,初步分析了场-年、胎次、泌乳阶段及其互作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场-年305M差异极显著(P0.01);305M与奶牛体重(BW)和体重二次项(BW2)有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4.22、-4.23),但不显著(P0.05);胎次对FCM/MBW及305M/MBW影响均不显著(P0.05),且泌乳阶段也不影响305M/MBW(P0.05)。本研究提出的FCM/MBW及305M/MBW能反映奶牛泌乳效率,且本研究结果显示305M/MBW只受场-年效应影响,因而这个指标用于衡量泌乳性能更客观。  相似文献   

14.
蹄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能够引起奶牛泌乳量减少、繁殖力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洪雅县某奶牛场为调查对象,于2010年全场牛群修蹄时进行了蹄病调查。通过对病因的分析并针对牛场实际情况,20l1年对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整,实施新措施一年后,再次对奶牛蹄病进行检测,评价了调整后的措施对蹄病防治 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旨在建立简便可行的奶牛性情评定方法并探究性情在奶牛生产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两种简便、快捷的性情评分方法,于2016年7-8月在北京地区7个牛场现场评定3 988头处于泌乳期的荷斯坦牛,采用固定模型分析奶牛性情的影响因素及性情对产奶量、体况评分(BCS)的影响。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显示奶牛性情的差异,且两种性情评分方法均值差异仅为0.04,秩相关检验无显著差异;不同场、胎次、泌乳阶段的奶牛性情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胎牛性情暴躁的概率高于经产牛,泌乳高峰期(45~99d)奶牛性情暴躁的概率高于其他泌乳阶段,尤其高于泌乳期天数300d以后的阶段。奶牛性情评分对校正奶量和BCS均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性情评分奶牛在产奶性能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提出的两种性情评分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快速评定大规模牛群的性情,为改善牛群福利、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便利工具。  相似文献   

16.
奶牛的酮病也称为奶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发生于产犊后10~60 d。在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奶牛酮病虽能够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治疗费用增加、高产奶牛产奶量大幅度降低、牛奶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等,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  相似文献   

17.
产犊季节、胎次及牛场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收集了3个千头以上奶牛场共8872条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对泌乳天数、305d校正奶量、305d脂肪产量、305d蛋白产量和全泌乳期产奶量5个泌乳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犊季节、胎次和牛场都极显著影响奶牛的该5项泌乳性能(P〈0.01)。夏季和秋季产犊奶牛的泌乳性能较为理想。夏季产犊奶牛的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最高,其他三个泌乳性能指标都位居第二;秋季产犊奶牛的305d校正奶量、脂肪产量和蛋白产量都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P〈0.05),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也仅次于夏季。头胎牛的各项泌乳性能都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P〈0.05),其次为2胎产犊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泌乳性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的牛场极显著地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P〈0.01)。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确立能量平衡对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作用,为今后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14~21d奶牛80头(年龄2~4岁,胎次1~3次,泌乳量(34.82±9.51)kg/d),跟踪观测至产后60~90d,进行奶牛发情鉴定,结合B超观察与生殖激素检测从观测奶牛中选出卵巢静止与发情奶牛各16头。对2组奶牛产后14~21d和60~90d的血浆能量代谢及肝功能指标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产后60~90d卵巢静止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发情奶牛(P0.05),血浆促卵泡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极显著低于发情奶牛(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产后14~21d血浆β-羟丁酸0.69 mmol/L、游离脂肪酸0.52mmol/L作为产后卵巢静止预警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3.30%,92.3%和86.70%,产后60~90d2项指标的预警值分别为0.42,0.17mmol/L。奶牛产后14~21d与60~90d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浓度超过预警值,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的风险会增大。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7,(7):5-8
选择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牛场300头产后泌乳奶牛,采用5种不同的"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处理方案,研究其对产后泌乳牛发情率、受胎率及21 d妊娠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组不同处理方案的产后泌乳奶牛发情率,受胎率及21 d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P0.05)。因此,在规模化牛场对奶牛进行同期排卵方案处理时,增加一个孕酮栓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定时输精后的受胎率,较好地提高奶牛场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