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花椰菜在宁南山区露地栽培的最佳作畦模式和种植密度,设置2个不同作畦模式(2行、3行;分别编号为T、N)和3个不同种植密度(2 500、3 000、3 500株/667 m2;分别编号为1、2、3)的双因素试验,比较分析不同作畦模式与密度对花椰菜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椰菜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在不同作畦模式及种植密度处理下有所不同;株幅、花球质量、花球横径、中心柱高在2行作畦且密度在2 500株/667 m2时最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最优;叶片数、花球纵径在3行作畦且密度在2 500株/667 m2时最优;株高、外茎高、产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可溶性糖含量在3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最优。综合考虑花椰菜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最终排名N2>T2>N3>N1>T3>T1,2行和3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排名前...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栽培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赤水地区辣椒种植最佳密度,于2020年在复兴镇凯旋村榜上进行了遵义朝天椒1号(又名遵辣9号)不同密度试验,设置2000、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 m2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遵义朝天椒1号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条件下,最佳栽植密度为25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3.
渝直80是以茎瘤芥与甘蓝型油菜天然远缘杂交株为材料,利用优良自交系郫县榨菜连续回交7代以上再自交,创制的茎瘤芥稳定新品系。该品种中早熟,株型直立紧凑,耐密植,瘤茎扁圆形、肉瘤钝圆,皮色淡绿,间沟浅,平均单个瘤茎鲜质量500~600 g,茎叶比1.3~1.6,皮薄筋少,耐空心,粗蛋白含量(以干基计)33.29%,含水量低,脱水速度快,鲜食加工均可,加工成菜率和品质与永安小叶相当,宜直播栽培,667 m2种植6000~7000株;育苗移栽8000~9000株/667 m2,一般产量3000~3500 kg/667 m2,高产可达4000 kg/667 m2。可在重庆市榨菜主产区海拔500 m以下主要作榨菜加工原料栽培。  相似文献   

4.
湄潭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13 333 hm2,尤其以圆形椒(泡椒品种)种植为特色,为了稳定湄潭黔北优质泡椒基地的地位,加快辣椒产业化建设步伐,特引进黔辣10号(圆形椒杂交种)优质品种,并研究不同密度下其生育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黔辣10号种植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单株结果数47个,产量为1 765.35 kg/667 m2,表现良好。建议黔北海拔700~900 m区域,黔辣10号种植密度为3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蔬菜钾肥推荐施肥技术体系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华南地区不同地点、不同肥力水平的菜园上进行叶菜类、瓜类、豆类3 类主要蔬菜的钾肥
田间试验,并对138 个试验点的3 类蔬菜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施钾量的关系
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以此分别建立适用于瓜类、豆类、叶菜类的土壤有效钾养分丰缺指标和各
等级土壤的推荐施钾肥指标。结果表明:蔬菜相对产量为< 75%、75%~95%、> 95% 的各肥力等级土
壤有效钾丰缺指标,苦瓜分别为< 50 mg·kg-1、50~240 mg·kg-1、> 240 mg·kg-1;豇豆分别为< 45
mg·kg-1、45~195 mg·kg-1、> 195 mg·kg-1;叶菜分别为< 20 mg·kg-1、20~140 mg·kg-1、> 140
mg·kg-1。各有效钾等级对应的施钾量,苦瓜分别为15.0 kg·(667m2-1、7.5~15.0 kg·(667m2-1、< 7.5
kg·(667m2-1; 豇豆分别为12.5 kg·(667m2-1、7.0~12.5 kg·(667m2-1、< 7.0 kg·(667m2-1;
叶菜分别为9.5 kg·(667m2-1、5.5~9.5 kg·(667m2-1 、< 5.5 kg·(667m2-1 。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青县大棚长80 ~ 100 m、跨度35 ~ 40 m,建造简易,投入低。主要种植黄瓜、越瓜、甜瓜等瓜类蔬菜,结合高效生产配套技术,每667 m2 年效益在15 000 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引入黄金蜜葡萄进行温室栽培试验,实现了当年定植,第2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9年,每667 m2产量1158 kg、产值57 900元、纯经济效益42100万元;2020年,每667 m2产量达1624 kg、产值64960元、纯经济效益46350元;2021年,每667m2产量达到1872 kg、产值86110元、纯经济效益67290元。  相似文献   

8.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9.
土桥香莴笋是南京地方蔬菜品种,在南京江宁土桥地区有近30年种植历史,经长期人工不断选择留种,莴笋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因其香味浓郁,口感脆甜,在当地被称为香莴笋。使用塑料大棚,可从8月至翌年4月开展三茬香莴笋种植,667 m2栽种6 000~7 000株,成熟期单株香莴笋质量0.5~0.7 kg, 667 m2产量达3 000~3 500 kg。三茬批发均价约5元·kg-1,667 m2收益达4.5万元。通过生物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可使香莴笋产量提高10%,农药用量减少10%,投入成本减少10%以上,每667 m2香莴笋三茬净收益3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离地栽培模式下马铃薯脱毒苗高密度栽培对农艺性状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毒苗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当密度增至300株/m2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当密度为300株/m2和260株/m2时,合格薯(单薯质量3~5 g)占比较大,分别为53.59%和41.8%,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够增加合格薯比例。当密度为180株/m2时,单株有效结薯数最多,为1.8粒/株;当密度为300株/m2时,总产量最高,为489粒/m2;当密度为260株/m2时,有效结薯数最多,为390.3粒/m2。生产上建议采用260株/m2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蜜蜂和壁蜂两种授粉方式对大樱桃坐果率、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开展了蜜蜂与壁蜂的大樱桃授粉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蜜蜂授粉区效果最好,坐果率为62.8%,每667 m2产量为1151.5 kg;壁蜂授粉区次之,坐果率为45.3%,每667 m2产量为1147.5 kg;常规授粉区坐果率为25.3%,每667 m2产量为1071.5 kg;空白对照区坐果率为21.6%,每667 m2产量为1044.5 kg;授粉方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了20%多杀霉素悬浮剂、20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等生物药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幼虫大田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7、14 d,以20%多杀霉素悬浮剂20 mL/667 m2防效最佳,分别为91%和80.77%。药后7 d,20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 mL/667 m2、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0 g/667 m2、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00 mL/667 m2,防效分别为74.78%、50.93%、32.72%;药后14 d,20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 mL/667 m2、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00 mL/667 m2、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0 g/667 m2,防效分别为53.45%、53.22%、52.81%。综合来看,20%多杀霉素悬浮剂20 mL/667 m2防治草地贪夜蛾幼虫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13.
‘晋榛2号’是由‘平欧11号’实生树中选育出的适应性、抗逆性均较强的优良平欧杂种榛新品种。坚果平均重2.4 g,长圆形,果面黄褐色;出仁率44%,果仁饱满,味香甜,品质上乘,蛋白质含量18.6%,脂肪含量56.0%,碳水化合物含量8.5%。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5年进入盛果初期,每667m2产量150kg左右,第7年进入盛果期,每667m2产量为200kg左右。‘晋榛2号’适宜在山西省朔州市以南、海拔1500m以下、年平均气温6.5℃以上、最低气温-26℃以上、年降水量350 mm以上、土壤p H值在8.5以下的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2018—2022年笔者课题组在郑州周边大型流转园区内推广的早熟大蒜-长豇豆套种轻简化栽培模式、早熟大蒜机械化播种的生产管理方法及后期套种长豇豆的轻简化栽培管理措施,分析了该间套种模式的优势和效益。分析表明:早熟大蒜667 m2产值在6650~7500元;长豇豆667 m2收益为12 000~16 000元;除去成本后,该模式667 m2净收入12 140~16 990元,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5.
浙西南山区蔬菜一年三茬栽培,充分利
用山区的冷凉气候,错开蔬菜的上市时间,效
益较高,每667 m2 平均产值28 000 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对大蒜长势、根系数量、感病率、抽薹率、倒伏率、蒜薹和蒜头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 种习惯施肥相比,全程营养解决方案明显提高了返青期和蒜薹伸长期大蒜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显著增加了大蒜根系数量;蒜薹抽薹率显著提高了23~26 个百分点;倒伏率显著降低了30 个百分点;叶枯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全程营养解决方案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192 kg·(667 m2-1 和1 537 kg·(667m2-1 ,每667 m2 净收入增加495~581 元。表明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大蒜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山东金乡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袁京华  高国文  刘斌  王惠  杨斌 《蔬菜》2023,(7):10-14
为探索低山工厂辣椒苗对高山地区环境的适应性、增产能力和新增固碳减排能力,通过不同播期对比试验、17个品种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移栽生产试验,比较分析辣椒低山工厂育苗高山移栽的适应性、丰产性以及固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辣椒低山工厂育苗不仅可以完全适应宜昌市高山地区生态环境,且各项试验均实现大幅增产、增收,其中大面积移栽生产试验中辣椒667 m2产量为3 280 kg,667 m2产值达15 622.6元;较农民自育苗667 m2增产967 kg,增产率达41.8%,667 m2产值增加7 273.6元,增收率达87.1%;667 m2新增固定减排CO2量为619 kg,固碳减排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大棚番茄山地避雨越夏长季节栽培技术有效延长了番茄的生长期和采摘期,番茄产量达7500 kg/667 m2、产值达2.26万元/667 m2,实现了山地番茄生产的优质高产,已成为当地山区农民的致富好途径。该文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浙江金华地区大棚番茄山地避雨越夏长季节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大棚草莓节苗增效栽培技术是将三代营 养钵苗提前30~45 d(天)移栽,在草莓生产 田直接催生匍匐茎苗扩繁成为生产苗,可将 移栽用苗从每667 m2 的7 500~10 000 株降至 1 500~2 000 株,节约种苗费用3 000~8 000 元, 每667 m2 早期产量增加260 kg, 增收 7 800 元。  相似文献   

20.
对石榴滴灌节水、施用水溶肥节肥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株行距为3 m×5 m的石榴园,10年生的石榴根系主要分布于地表下0~80 cm之间,集中分布于0~60 cm之间,少量分布于深100 cm处,水平分布于半径180 cm以内,集中分布于150 cm以内。节水试验处理2用水量(18 m3/667 m2)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根系对水分的需求,又不浪费水资源,保证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传统沟灌节水35.71%。采用滴灌方式施入水溶肥,667 m2灌水18 m3,施20 kg磷酸二氢钾+10 kg尿素,比传统多点穴状施肥节省8.6 kg磷酸二氢钾;节肥生产方式投入产出比为6.55%,而常规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为10.09%。通过石榴节水节肥试验,确定了石榴的最佳滴灌水量及施肥用量,为绿色石榴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