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 ,重病田病株率高达 95 %以上。目前生产上缺少抗病品种 ,防治方法不健全 ,田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生产上急需新的防治措施。随着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诱导抗病性研究日益被人们重视。本研究从诱导抗病性原理出发 ,旨在探索能够有效激发、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的因子 ,并取得一些结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棉种为中棉 1 6 ;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由本室分离鉴定。1 .2 激发子的制备 将棉花黄萎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 ,5℃下恒温振荡培养两周后 ,滤纸过滤 ,滤…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历史上曾因这两种病害常年损失皮棉在120万担以上。建国以来,特别是自从1971年协作组成立以后,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协作研究,十年来,在基础理论和防治措施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的要求,自1971—1981年在东至县,选水源近、排灌方便的几块枯、黄萎病重病田,进行试验、示范和大面积定点调查,结果证明:稻、棉轮作防治棉枯、黄萎病效果显著。 一、试验 选沙壤土、壤土,麦棉套种、连作,枯萎病重病田34亩,进行稻、棉轮作一、二、三、四、五年试验,对照为连作棉田。棉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北疆棉区发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棉花的生产和产量。为了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笔者现介绍该病的发生现状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综述了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生与为害损失的概况、病害消长规律与气候因素、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动态关系及其病原菌致病性,生理分化类型,寄主范围,致病机理与品种抗病性机制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黄萎病猖獗为害、北方棉区出现成片病株严重落叶等阻碍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黄萎病的基础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加速棉花抗病品种选育与有效药剂筛选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也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系统阐述了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西兰花残体还对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为62.82%。为解析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机制,本研究通过土壤杆菌转化的方法构建了大丽轮枝菌的绿色荧光标记菌株,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在添加西兰花残体营养基质中和空白对照营养基质种植的棉花体内的侵染和扩展情况。结果表明构建的标记菌株gfp-wx-1与野生菌株wx-1的生物学特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大丽轮枝菌在添加西兰花残体营养基质中棉花体内扩展较慢,具体表现为:在空白营养基质种植的棉花体内,大丽轮枝菌在接种第2 d时就可侵染根尖表层及根内部,第3 d到达茎部维管束,第5 d叶片可观察到少量病原菌,第7 d第一片子叶呈现大量病原菌,后期迅速扩展,叶片出现黄萎病斑;而在营养基质中添加西兰花残体种植的棉花体内,大丽轮枝菌在接种第2 d时就可侵染根尖表层,第3 d侵染根尖内部,第5 d侵染茎部维管束,直到第7 d第一片子叶才出现少量病原菌,后期扩展慢,叶片病斑较少。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大丽轮枝菌在两个处理棉花根部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西兰花残体能够显著降低大丽轮枝菌在棉花根部定殖的量。该研究初步明确了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西兰花残体还对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为62.82%。为解析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机制,本研究通过土壤杆菌转化的方法构建了大丽轮枝菌的绿色荧光标记菌株,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在添加西兰花残体营养基质中和空白对照营养基质种植的棉花体内的侵染和扩展情况。结果表明构建的标记菌株gfp-wx-1与野生菌株wx-1的生物学特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大丽轮枝菌在添加西兰花残体营养基质中棉花体内扩展较慢,具体表现为:在空白营养基质种植的棉花体内,大丽轮枝菌在接种第2 d时就可侵染根尖表层及根内部,第3 d到达茎部维管束,第5 d叶片可观察到少量病原菌,第7 d第一片子叶呈现大量病原菌,后期迅速扩展,叶片出现黄萎病斑;而在营养基质中添加西兰花残体种植的棉花体内,大丽轮枝菌在接种第2 d时就可侵染根尖表层,第3 d侵染根尖内部,第5 d侵染茎部维管束,直到第7 d第一片子叶才出现少量病原菌,后期扩展慢,叶片病斑较少。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大丽轮枝菌在两个处理棉花根部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西兰花残体能够显著降低大丽轮枝菌在棉花根部定殖的量。该研究初步明确了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几种不同药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药效对比试验棉花姑、黄萎病是棉花病害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几年此病一年比一年严重、面积不断扩大,病区逐年增加,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影响。为了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扩展,我们对此病用了几种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筛选...  相似文献   

11.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产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仍无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需要筛选最佳化学药剂,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田间药剂防治和产量测定研究两种低毒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结果测定显示,0.3%四霉素水剂浓度在0.6g/L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98.44%;田间喷施药剂显示,在推荐剂量下,0.3%四霉素水剂防效为39.8%,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一致;0.3%四霉素水剂施药区棉花产量比对照区高30.28%,比示范区低10.78%,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仅比对照区高4.06%。四霉素能有效减缓棉花黄萎病蔓延,减少病害对棉花产量造成的损失,在化学防治棉花黄萎病时,可推荐使用0.3%四霉素水剂为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温室和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兰花植株残体还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兰花残体对棉花生长的安全性,以期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植株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机制提供依据。将粉碎的西兰花植株残体与培养基质分别按1%、3%、5%、7%和14%处理混匀,在(28±2)℃条件下分别腐解7和30 d后种植棉花,测定其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的影响以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腐解时间为7 d,西兰花残体处理比例为1%和3%时,棉花出苗率与不添加西兰花残体的空白对照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株高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增幅分别为19.46%、42.41%和36.96%;西兰花残体添加比例为5%、7%和14%时,对出苗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腐解时间为30 d时,上述各比例西兰花残体处理后的棉花出苗率和株高与空白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西兰花残体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21 d后的防治效果达到72.55%。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残体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3.06%。综合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的施入,促进了棉花生长,降低了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在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优于后期。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残体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最终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的减量提供了新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武刚  姚举 《植物保护》2015,41(3):138-142
为了解目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代表棉区主栽品种黄萎病抗性类型、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新疆棉田中棉花黄萎病发病田占58.2%,其中病情指数达5.0以上的棉田占28.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中37.3%为落叶型菌系;阿克苏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系)‘中棉49号’、‘中棉414号’、‘290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耐病,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阿克苏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始期较往年趋早,发病程度趋于严重,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棉黄萎病快速发展期,后期由于高温抑制作用,发病趋缓。  相似文献   

15.
云南宾川棉区,黑色石灰性土壤上连作的棉花,均有黄萎病发生;但由于宾川棉区有稻棉输作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萎病的蔓延和为害,一般发病株率在5%以下。 一、稻棉输作防治黄萎病的调查 稻棉输作防治棉花黄萎病,是宾川棉农从长期植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群众经验,结合我站多年应用结果,1958—1959年分别定田调查棉田栽种一年水稻后,能防治黄萎病发病的年限(详见表1)。 棉田栽种水稻后,由于淹水时间长达5—6月,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2大顽固病害,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枯萎病已明显得到控制,但黄萎病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黄萎病是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较大.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只能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不少棉田由于该病危害猖獗而绝收,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已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对其发病规律、发病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章丘市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丘市近年来棉花枯、黄萎病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外地调种检疫力度不够大、当地农户棉种交流不够慎重、忽视棉花品种抗病性的选择、种子处理不当、近年雨水较多等。针对枯、黄萎病迅速蔓延的原因,提出了强化检疫力度、重视种子处理、重视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的选择、及早防治和合理选用高效化学药剂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为了贯彻《通知》精神,农牧渔业部于5月14—21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全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技术讨论会。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重点产棉县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花所,山东农学院,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和教授作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防治,种子处理,土壤铲除和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结合报告的内容,汇报了各地枯、黄萎病发生为害近况,  相似文献   

20.
吴桥县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徐本庆,李超(河北省吴桥县棉花研究所061800)1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吴桥县常年植棉1.67万hm2,是冀东南主要高产植棉县。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病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高产的主要障碍。1964年我县只有赵楼棉花原种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