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2020年,从南宁市武鸣区、宾阳县的西番莲果园中采集疑似感染双生病毒的西番莲叶片样品,利用PCR、RCA、基因克隆、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等方法,明确了其感染的病毒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采集的23份西番莲样本中有19份扩增出一条570 bp的目的条带,证实受到双生病毒侵染;从部分阳性样品中共获得11条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其中10条序列与已报道的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PaLCuGdV)各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达92%以上;1条序列与已报道的一品红曲叶病毒(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EuLCV)各分离物的相似性达92%以上;依据双生病毒分类标准,确定侵染广西西番莲的双生病毒为PaLCuGdV和EuLCV的分离物;进化树分析发现,PaLCuGdV广西西番莲分离物与PaLCuGdV韩国各西番莲分离物和中国台湾西番莲分离物处于同一大分支,说明PaLCuGdV广西西番莲各分离物与PaLCuGdV韩国各西番莲分离物和中国台湾西番莲分离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EuLCV广西西番莲分离物与EuLCV韩国分离物、中国山东一品红分离物和福建一品红分离物等处于一个大分支,但广西分离物却又独处一个小的分支,说明广西分离物虽然与上述几个分离物亲缘较近,但可能存在较为独立的进化。这是PaLCuGdV和EuLCV侵染广西西番莲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福建西番莲病毒病的发生及其病原黄瓜花叶病毒亚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5年对福建西番莲病毒的发生为害进行调查,发现在西番莲栽培区病毒病普遍发生,发病率通常在30-40%,严重的达90%以上,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环斑、皱缩、花叶、环斑花叶、死面和果实木质化等。从田间病株采集40份样本,经电镜观察和采用A蛋白夹心ELISA(PAS_ELISA),用西番莲化木质病毒PWV),西番莲黄花叶病毒PFYMV)、紫果西番莲花叶病毒(GMV)、烟草花叶病毒(TMV  相似文献   

3.
1988~1995年对福建西番莲病毒病的发生为害进行调查,发现在西番莲栽培区病毒病普遍发生,发病率通常在30%~40%,严重的达90%以上。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环斑、皱缩、花叶、环斑花叶,死顶和果实木质化等。从田间病株采集40份样本,经电镜观察和采用A蛋白夹心ELISA(PAS-ELISA),用西番莲木质化病毒(PWV)、西番莲黄花叶病毒(PFYMV)、紫果西番莲花叶病毒(GMV)、烟草花叶病毒(TMV)及黄瓜花叶病毒(CMV)的抗血清进行测定,其中36个样本检测出CMV,表明福建西番莲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为CMV。与此同时,对西番莲上CMV进行亚组鉴定,采用鉴别寄主和单、多克隆抗体双夹心ELISA(DAS-ELISA)对36个CMV阳性样本进行测定,结果35个属CMV亚组Ⅰ,1个属CMV亚组Ⅱ,表明田间以CMV亚组Ⅰ分离物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西番莲茎基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近年新兴的饮料水果,目前在福建省已栽培万余亩。1988~1990年作者调查了福建省8个市县的西番莲产区,发现茎基腐病普遍发生.严重的造成果园毁种无收。  相似文献   

5.
<正>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经济作物,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泛种植[1]。调查发现,我国南方多地西番莲花叶病为害严重,症状表现为叶片花叶、黄化、斑驳、畸形,甚至整株褪绿,严重影响西番莲的产量和品质。已报道能引起西番莲花叶症状的病毒有: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相似文献   

6.
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又名鸡蛋果、百香果、热情果,西番莲科西番莲属、多年生热带藤本攀附果树。单叶互生,具叶柄,有卷须,聚伞花序,夏季开花,花大,淡红色,微香。果为蒴果,果实酸甜可口,风味浓郁,芳香怡人,制成果汁或饮料,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西番莲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钦南区种植以来,曾发展至400余ha,由于市场和价格等方面的原因,面积几度起伏,现存300ha主要集中于那丽、东场、那彭、沙埠等乡镇。  相似文献   

7.
西番莲死顶病病原病毒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平东  李梅 《植物检疫》1993,7(4):319-319
从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种植的台农1号杂交种西番莲 Passiflora edulis X.P.edulis var.flavicarpa 采集到表现死顶病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经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 5次单枯斑分离,回接紫果西番莲 P.edulis、杂交种西番莲 P.edulis X.P.edulis var.flavicarpa 仍然表现死顶病状。我们对该分离物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1988年自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果园杂交种西番莲(Passif lora edulis XP.edulis var.flavicarpa)表现环斑花叶和果实木质化病状的病状的病株分离到一个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cucumovirus,CMV)分离物。该病毒分离物寄主范围广泛,在供试的西番莲、藜科、茄科、葫芦科、豆科、夹竹桃科、苋科、菊科、番杏科、胡麻科、十字花科等11科33种(或品种)植物中,能侵染西番莲科、藜科、茄科、葫芦科、豆科、夹竹桃科、苋科、菊科、番杏科、胡麻科等10科的24种(或品种)植物。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学名西番莲,为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西番莲属(Passiflora Linn.)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在我国主要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商品价值[1-2].目前,我国百香果的主栽品种为紫果百香果(Passiflo...  相似文献   

10.
王明霞  孙龙芬 《植物检疫》1991,5(5):380-382
引言西番莲Passifolora spp.为一种高级天然饮料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均已有较大面积的推广种植。由病毒引起的西番莲木  相似文献   

11.
以西番莲品种‘台农1号’为实验材料,通过电镜扫描技术比较观测TeMV和PWV侵染与健康西番莲的叶片、幼嫩果实外果皮组织形态结构,分析测定其叶片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西番莲病毒侵染对西番莲叶片和幼嫩果实外果皮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eMV与PWV侵染后,西番莲植株叶片的海绵组织细胞间隙缩小,发生成团堆积状排列,栅栏组织细胞萎缩,呈不规则长条形;幼嫩果实外表皮组织中石细胞层发生严重断裂,排列松散,海绵层细胞变得松散,且发生较严重的木质化现象;叶片与幼嫩果实外表皮表面纹理粗糙、褶皱,气孔保卫细胞萎缩,气孔周围组织皱缩、粗燥;感病果实外果皮表面上的腺毛凸起无序。病毒侵染后,感病植株第1~3叶的蔗糖含量较第4~6叶的高23.11%;健康叶片则相对平衡,降低了淀粉积累、PG酶、纤维素酶与PPO酶活性,提高了感病植株第1~3叶的α-淀粉酶、GS酶与POD酶活性。西番莲受TeMV与PWV侵染后,植株叶片第1~6叶营养物质分配不平衡,相关物质的合成分解与抗氧化防御酶系统受伤害,叶片与果实组织形态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植株正常吸收功能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2.
4种药剂防治西番莲茎基腐病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茎基部包裹浇药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西番莲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亿孢子/g木霉菌水分散粉剂150倍液这4种药剂施药后9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83%,62.5%,33.3%和20.83%;65%代森锌、80%多菌灵在病后防控西番莲茎基腐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西番莲是一种被列为我国南亚地区开发的重要饮料水果,近年在闽南大面积种植,但遭受毁灭性的茎基腐病为害,发病率常达20-80%,有的几十亩连片枯死。  相似文献   

14.
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 TeMV)是对西番莲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毒病原。根据病毒末端结合蛋白(VPg)序列设计引物, 建立了以Vpg-334F/506R为特异性引物, 退火温度54℃, 引物浓度0.6 μmol/L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TeMV基因组6 483~6 675 nt区域, 所得标准曲线扩增效率为102.77%, 决定系数为0.996 1, 最低检测浓度为2.370×10 2 拷贝/μL, 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 000倍。应用该方法对接种TeMV的西番莲进行检测, 发现接种3 d后可在叶片中检测到TeMV, 定量分析不同温度下TeMV在叶片中的积累, 发现26~28℃下病毒积累速度最快, 且植株症状表现与病毒积累量密切相关。对赣南地区采集的76份西番莲田间样品进行检测, 共检出71份阳性样品, 检出率为93.4%。综上,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适于TeM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广西局地西番莲病毒病的病原鉴定及优势病毒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广西采集表现斑驳、花叶症状疑似病毒病的西番莲叶片样品,利用小RNA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侵染西番莲的病毒种类。参考测序结果采用DAS-ELISA和RT-PCR方法对2015~2018年间采集的385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引发广西西番莲病毒病的优势病毒种类。结果显示:小RNA共获得20 921 061 clean reads,拼接获得560个contigs,其中99个contigs被注释为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MV),97个contigs被注释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69个contigs被注释为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12个contigs被注释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提取送测序的同批样品叶片的总RNA进行RT-PCR验证,可检测出TeMV、EAPV和CMV 3种病毒,未检出SMV。采用DAS-ELISA和RT-PCR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84份样品为阳性样品,检出率为73.76%,其中TeMV的检出率最高为64.16%,其次为EAPV和CMV,检出率分别为41.30%和11.43%;3种病毒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其中TeMV+EAPV的检出率最高为24.94%,TeMV+CMV的检出率为4.16%,EAPV+CMV的检出率为0.26%,3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为4.94%。  相似文献   

16.
卢健  苗军  李建光  黄习军  韩伟  曾毅  朱戈 《植物检疫》2007,21(2):128-128
2006年12月,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乌干达入境的某飞机上2箱未申报的蔬菜和水果(内有香蕉、西番莲、树茄等)中检出活虫5头。截获害虫经饲养羽化后经北京局鉴定,深圳局陈志舜和中国检科院复核,  相似文献   

17.
潜蝇是潜叶为害的蝇子,是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aidae)的害虫,可危害相当多种类的植物,包括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大戟科、唇形科、锦葵科、西番莲科、车前科、藜科、百合科、伞形科、石竹科、蒺藜科等等。由于这类害虫潜叶(尾图),十九世纪的时候,菊科植潜蝇Phytomyza syngenesiae(Hardy)传进了澳大利亚,使当地菊花遭到损失。据悉,台湾于1988年发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有害生物疫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作物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2001、2002年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开发的。该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包括全国1:250 000地图数据和全国范围720个气象站点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包括2001、2002年在全国1 300个县约1 000种有害生物调查数据,194个气象站点从1950年到2001年的气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MapInfo及其开发语言MapBasic开发了菜单、对话框等用户界面,可简单方便地完成查询有害生物信息,绘制有害生物发生范围专题图、插值图、每日温度、月均温、害虫年发生世代数估计及有害生物可能分布范围的估计等操作。  相似文献   

19.
1994 ̄1996年,我们针对国内,省内8个植物检疫对象及新的检疫性害虫,在全州16个县(市)的193年乡(镇),12种寄主植物和粮仓进行普查。在6种寄主植物上发现检疫对象9种,其中省内补充对象水稻白叶枯病,桑白蚧已普遍发生,新发现的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是危害瓜类,烤烟,花卉等多种作物的危险性害虫。  相似文献   

20.
东兴局疫情截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5月 2 6日 ,我局检验检疫人员在对从东兴进境的 8.98t伊朗产无花果实施检疫时 ,发现果实感染了各种虫态的隆胸露尾甲、米扁虫、锈赤扁谷盗、麦娥等害虫 ,染疫率达 85 %以上。根据规定 ,用溴甲烷 (4 0 g/m3)熏蒸处理 2 4h ,杂虫率达 1 0 0 %。2 0 0 0年 6月 1 5日~ 2 6日 ,连续 7次截获入境旅客携带的越南产荔枝。共计 1 4kg ,经剖检及室内鉴定 ,截获国家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危险性害虫—桔小实蝇。2 0 0 0年 7月 3日 ,又在入境旅客携带 2kg越南黑豆中检出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四纹豆象。东兴局疫情截获$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