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南州畜牧业发展情况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黄南州的畜牧业经济运行平稳,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畜牧业生产发展中,黄南州畜禽良种的繁育、推广、引进、杂交改良,极大地改善了牲畜的品种及生产性能,防止了畜群近亲繁殖,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畜牧防灾抗灾能力,有效地促进了畜牧的发展,为畜牧产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四川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常年存栏牦牛400余万头,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两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牦牛是当地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牧区畜牧产业的发展,结合中央财政相继在牧区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奖、川西北现代草原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农牧结合模式及牦牛标准化育肥技术推广、良种补贴、牦牛杂交改良、遗传资源保护、藏区遗传资源调查等项目,牦牛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正母犏牛(公黄牛×母牦牛杂交一代牛)由于其生产性能极显著地高于牦牛且适应高寒牧区的特殊环境而倍受当地牧民的欢迎。但用公牦牛或公黄牛与母犏牛杂交繁育的尕利巴牛,是级进杂交的结果,因其对高山草原的适应性降低,生活力下降,故一般在出生后就被淘汰。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畜种资源,甘南州畜牧科学研究所于2014年组织实施了"尕力  相似文献   

4.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能适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耐寒、耐粗饲,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是牦牛产区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主要途径。甘南州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应用娟珊牛和安格斯牛冻精改良牦牛,一代乳用,二代肉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犏牛的生产、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麦洼牦牛是川西北高寒草地特有的优良地方牦牛品种,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红原、若尔盖、阿坝、松潘、壤塘等地区.现存栏80余万头.但地方品种成熟晚、生产性能低、饲养周期长、周转慢、出栏率低是制约麦洼牦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早在70年代末,我州就开展了利用荷斯坦牛冻精改良牦牛.据统计至2004年底,共杂交改良配种7.44万头,生产杂种犏牛2.29万头,平均繁活率27.84%.1999年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下达“四川省优质牦牛生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以来,牦牛改良一方面冻配采用细管冻精取代原来的颗粒冻精,品种亦由体格较小的娟姗牛代替荷斯坦牛,使杂交改良受孕情况得到一定的改进;另一方面利用含1/2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血缘的杂种藏黄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配怀率和繁活率,减少了流产、难产现象的发生.杂种牛虽只含1/4良种牛血液,杂种优势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8.
犏牛是奶牛、肉牛及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后代,在生长、产奶及肉等方面优于牦牛,但雄性犏牛不育严重阻碍了犏牛的生产与产业的发展,文章从雄性犏牛的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全面了解雄性犏牛不育的现状,促进雄性犏牛不育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开展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阿坝州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采用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试验,测定杂交后代犏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并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授精后中甸母牦牛的产犊率为59.26%,杂交后代的成活率为75.00%;母牦牛妊娠平均天数为271d,生产的犏牛6月龄平均体高89.3cm,体斜长92.5cm,胸围115.0cm,管围13.4cm,体重112.4kg;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相比,除成活率下降外,西门塔尔牛与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其他繁殖指标及生产性能指标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阿坝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畜牧业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资源.麦洼牦牛、藏系绵羊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饲养牦牛、绵羊为主的本地畜牧业,是阿坝州牧区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阿坝州畜牧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畜牧产业经济效益低、产业链不完整、养殖管理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等问题.针对阿坝州牧区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同行参考,旨在为阿坝州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球都在中调畜牧业生态化发展背景下,甘孜州牦牛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极佳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促进牦牛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健康发展,是甘孜州畜牧兽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根据甘孜州实际,提出在大范围内搞传统养殖,在小范围内搞杂交改良模式。希望能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促进甘孜州牦牛产业的发展和兴旺。  相似文献   

14.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杂交所产后代,在肉乳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高寒牧区占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地位。然而犏牛雄性不育,该现象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牦牛杂交改良中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雄性犏牛睾丸组织发育不良、相关生精基因表达紊乱,同时,DNA甲基化、R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修饰等表观遗传因素在犏牛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组学等方面总结了犏牛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解析犏牛雄性不育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并为牦牛杂交改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产业发展与内陆地区的奶牛、肉牛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季节性供应、缺乏精深加工、牦牛产品缺乏行业标准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发展。笔者立足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总结阿坝州牦牛产业存在的困难和短板,提出可行举措,以期对当地乃至全省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牦牛是青藏高原特色畜种,牦牛远缘杂交是传统的牦牛杂交利用生产技术。牦牛与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生产性能明显高于亲本。20世纪70—80年代,引进国外肉牛、奶牛冷冻精液开展牦牛人工授精配种,由于难产、母牛营养等技术问题进展很慢。陆仲等人利用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与黄牛杂交,生产的一代杂交公牛再与牦牛本交生产犏牛,解决了牦牛与奶牛、肉牛杂交难产等技术问题。由于犏牛雄性不育,犏牛与牦牛或黄牛回交产生的尕  相似文献   

17.
牦牛产业是阿坝州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本文分析了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牦牛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出加快牦牛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利用黄牛与牦牛杂交生产的犏牛,在藏区深受牧民偏爱。犏牛具有抗病性强、耐寒、耐粗饲、生性灵敏,役用性能好,体格大,产肉量高,肉品质量好。公犏牛是优良的试情公牛,它可以及时准确的发现发情母牛。在生产中用自然发情和传统本交的方  相似文献   

19.
利用种间杂交优势生产犏牛是牦牛产区的一项重要商品生产。过去用于生产犏牛的父本都是用土种黄公牛,所产犏牛尽管比牦牛生产性能高得多,但体格较小,产奶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犏牛的经济价值,50—60年代从内地引进培育品种公牛,生产了一批体格大、产奶量高、育肥快的改良犏牛,但由于良种公牛小适应于高寒  相似文献   

20.
犏牛是牦牛与肉牛、普通牛、奶牛以及黄牛的杂交F1代,杂种优势明显,在产肉、产奶等生产性能方面明显优于亲本牦牛,然而犏牛雄性不育的问题却严重地影响了犏牛的利用价值,阻碍了犏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学者针对犏牛雄性不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文章针对近年来有关犏牛雄性不育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进程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全方位了解犏牛雄性不育的研究状况,促进犏牛雄性不育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